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4,(2):128-130
以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随笔集《瓦尔登湖》的文本呈现为核心,从梭罗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基础出发,通过《瓦尔登湖》所彰显出的梭罗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要素,结合梭罗导师爱默生的相关理念,探求《瓦尔登湖》所呈现的价值理念,与梭罗身上"真正的美国人"这一评价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
我喜欢读《瓦尔登湖》。翻开《瓦尔登湖》,感受着梭罗把自己的恋情消融在瓦尔登湖上,把自己的魂魄投注于瓦尔登湖中:在天气好的夏季里,从稍远地方望去,它呈现出蔚蓝色,特别在水波荡漾的时候,但从很远的地方望去,却是一片深蓝。在风暴的天气下,有时它呈现出深石板色……甚至从同一个观察点,看瓦尔登湖是这会儿蓝,那忽儿绿。置身于  相似文献   

3.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像外出寻觅了一天食物的鸟儿一样。我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中。换上一身舒适的衣服,打开床头的小灯,我随手拿起了亨利·戴维德·梭罗《瓦尔登湖》读了起来。  相似文献   

4.
《瓦尔登湖》的作者、美国著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在临死前,曾和婶婶进行过一次微妙的对话——婶婶:"亨利,你跟上帝和解了吗?"梭罗:"婶婶,我不记得我们曾经吵过!"在生命的最后将息,梭罗安详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阅读生活中,能让我反复重读五六次以上的作品并不多。然而,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却是一个例外。而就我个人的阅读感觉来看,张知遥的译本(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则在语境和汉语表达方式上,更符合我们当下的阅读习惯。18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的《瓦尔登湖》,到2004年已诞生了150周年。全世界又一次将目光聚焦于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以致掀起了自然生活之风的新浪潮。而在中国,我们不难从图书超市中看到不同译本的《瓦尔登湖》醒目地汇聚在一起,成为让人动容的一种风景。从《瓦尔登湖》不断地被翻译出版行销的特有现象,不难…  相似文献   

6.
在梭罗宁静的《瓦尔登湖》里,我找到三张散乱地放着的椅子,很简陋,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梭罗的几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用两张,社交用三张。"人只有一个半朋友",一个肝胆相照  相似文献   

7.
<正>整体赏读《瓦尔登湖》这部书本来就蕴涵了四季,然而这篇《春天》,寥寥数语囊括了整个初春。就让我们进入这美好又富有朝气的森林,与梭罗共同倾听这自然的声音吧。  相似文献   

8.
《瓦尔登湖》和《桃花源记》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个文本,却演说着相似的梦想。《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是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认为,《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乔治·艾略特认为《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在《瓦尔登湖》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  相似文献   

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瓦尔登湖》是梭罗检验超验主义思想的一次大胆、创新的实践,精神生活实践和现实生活实践是梭罗超验思想在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体现,《瓦尔登湖》大力提倡了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超验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大学毕业后的几年里,我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惟一没有抛弃的东西就是书。无论是在滴雨的江南还是在飘雪的北国,陪我一路走来的就是书了——无论在怎样的际遇中,这些可爱的朋友都给予我不变的温暖与力量。心情烦躁时,我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或三毛的《撒  相似文献   

11.
俞柯丽 《现代语文》2010,(11):127-128
【设计思想】 《神的一滴》选白梭罗的《瓦尔登湖》,本篇重在体味梭罗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哲思。  相似文献   

12.
亲近寂寞     
点评:亲近寂寞,实际上就是走进真我。作者围绕《瓦尔登湖》,与梭罗一道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13.
生活如椅子     
在梭罗的《瓦尔登湖》里,有三把椅子,很简陋,但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梭罗说:我的屋子里有三把椅子,独坐时用一把,交友用两把,社交用三把。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文学史上,《瓦尔登湖》称得上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其作者梭罗在世之日,独居瓦尔登湖的行为虽然未能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瓦尔登湖》在作者生前也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人们多半把它当做仿写作品来看待,没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但在梭罗死后,它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5.
张坤 《初中生》2008,(6):18-21
在梭罗宁静的《瓦尔登湖》里,我找到三张散乱地放着的椅子,很简陋,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梭罗的几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用两张,社交用三张。  相似文献   

16.
一、说文本(一)文本的内容与地位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入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近可亲,可目可人;然而,作者离  相似文献   

17.
1845年3月,美国人梭罗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在那里亲手建造了一座小木屋,独居到1847年。1854年,《瓦尔登湖》出版。这本书是一个孤独者的日记,向读者展现了梭罗在那木屋里的沉思冥想,以及简单而馥郁的生活。自此,瓦尔登湖以及梭罗,皆因此书而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18.
<正>《神的一滴》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材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大地的眼睛"板块的一篇课文,选自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一书。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将《瓦尔登湖》列为"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之首。课堂教学中对于选文的解读往往仅从专题和板块的角度出发,即人与自然的关  相似文献   

19.
兴起于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超验主义是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也是一次哲学运动及文学运动。梭罗撰写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是超验主义的代表性著作,书中记叙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躬身践行的简朴生活。该文通过作品赏析,对梭罗作品中瓦尔登湖的象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在美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的篇章结构及象征意义的分析,探讨了《瓦尔登湖》的艺术魅力和认识价值以及超验主义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