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可有些家长为培养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孩子的表现却仍然平平。是孩子笨还是家长做得不够?我说都不是。凡事皆有个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结果却走向过度教育这个极端。过度教育,指对孩子的管理、干预、限制、约束过多,或对孩子要求过高,让孩子接受不适合他们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的教育。这一般有两种情况。在溺爱型的家庭中,家长在生活上过分疼爱孩子,在教育上要求孩子按家长的意志去做,很少照顾孩子的自身特点。孩子娇生惯养,倔强、任性、依赖性强,在家像条“龙”,在外像条“虫”。在专制型家庭中,家长教育孩子主动认真,但不懂教育方法,对孩子过分严厉,过分干涉。孩子在家长面前缩手缩脚或言行不一,像条“虫”,在外  相似文献   

2.
最近,有些园长跟我谈到了一个让人很头疼的问题:有些家长经常抱怨幼儿园对孩子照顾不周到,不给孩子喂饭,不给孩子穿衣;而有些家长提出在幼儿园要多学些字,甚至有些家长要求幼儿园要多给孩子布置些作业,不然孩子总是玩,也学不着东西等等。我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还不理解,或者说幼儿园和家长之间还缺乏一些联系。做了10年的幼教工作,感受最深的是: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老师对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只有家长和幼儿园的教育观念形成共识,教育行为步调一致,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形成一种合力,取…  相似文献   

3.
国家教委、全国妇联联合颁发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试行)》的第二条把“重在教子做人”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在学习时体会到,要做到这一条,家长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端正自己的教育行为,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强化教育意识教育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家长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上的自觉程度。有些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坐下来教孩子识字画画,而对于生活中随时出现的教育契机却视而不见,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教育”的反  相似文献   

4.
<正>有些话,不是谁都能说出口;有些事,不是谁都会告诉你;有些书,不是谁都能正好遇见。在茫茫书海中,我有缘遇到了被誉为中国妈妈们最贴心的"老师闺蜜"饶雪莉老师的佳作《孩子上小学,妈妈该懂的事》。当我捧读这本书时,自己曾经亲历的那些事儿仿佛重现眼前,有着妈妈和老师双重身份的我,和这本书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经常遇见的那些事儿孩子是家长的希望,孩子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凡事都有个限度,对孩子的教育和养育也是如此,不能过度。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可有些家长为培养子女倾注了全部心血,孩子的表现却令人失望。是孩子笨吗?不是。家长可以回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过程,是否  相似文献   

6.
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做家长的总免不了有些担心和不安:“老师会对我的孩子好吗?”还有些家长则如释重负:“这下好了,总算有人管了。”其实,做幼儿园老师的,最怕的就是这些“甩手家长”。因为,孩子在幼儿园能否健康活泼地成长。关键是家长能否与幼儿园老师配合好,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相互联系。对此,从一个幼儿园老师的角度看,我觉得家长要注意这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班级管理总要有些评比活动,我的班级也不例外。在班级上,我给孩子们设立了"畅游金色童年"评比台,每周举行一次。肯干的孩子总会获得一条或几条小鱼;谁攒够一定数量的小鱼,谁就有机会参加由家长委员会组织的"丹东红色之旅"、"与乡村孩子手  相似文献   

8.
做班主任,绕不过去的是和家长打交道。总有班主任说:家长不配合老师的教育,怎么办?"家长应该配合老师的教育",这种说法在老师中很常见,一般家长也认同。从这句话联想开去,对于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未来,班主任和家长,学校和家庭,究竟该以谁为主,究竟该谁配合谁?再往深处探究一下,班主任和家长,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两个人,他们的关系到底如何?他们有过交往吗?他们怎样看待彼此?他们能够合作吗?《班主任之友》特别在1、2期合刊用比往期专题更多的页码推出"班主任与家长",是基于我们认为,班主任不能只说"家长不配合老师的工作",班主任要"跳出这个狭小的视野,放眼发  相似文献   

9.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文明的孩子,可是有些孩子还是时不时地冒出一些脏话,而且屡禁不止,这令家长十分不悦和头疼。面对孩子说脏话.比较科学的教育方法是: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中国大多数孩子都缺乏挫折教育,使得一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低,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即便有些家长意识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误区。实施挫折教育的时候家长要学会"放手",客观评价孩子,及时舒缓孩子的心理压力以及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1.
现在有些家长把家庭当做第二个学校,在家中,他们给孩子增加作业量或进行超前教育。这样做,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效果也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谈谈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是无书本的教育,家长向子女传授的知识内容的重点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如为人要正直,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要关心他人,不说谎,等等。  相似文献   

12.
家长会结束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黑板上“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科学教育孩子”等醒目大字,总在我眼前晃动,使我深深感悟到,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孩子。常听到有些家长无可奈何地说“如今的孩子难教育”,我认为,这与我们做家长的权威、尊严有关。有的家长认为,不论自  相似文献   

13.
只言碎语     
据一些家长反映:有些孩子休过了大礼拜,星期一的时候就想着法儿不想去上学,不是装病就是磨时间,有些孩子干脆耍脾气,目的都只有一个——不想去上学。这种厌学情绪严重干扰了他们的课业学习及成绩。(据《长沙晚报》)家长要以身作则哦,有些家长在工作中为了个人目的也经常装病请假。教育孩子要从你做起,孩子不只是一味地听你的话,更重要的是你的一言一行都是他成长的一面镜子!只言碎语  相似文献   

14.
当前,小学品德课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主要原因有: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课程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看重考试成绩,不注重孩子的道德修养。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师范院校取得联系,加强合作,多培养考查科目专业人才;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家长应当转变观念,要关注孩子的人格培养;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以下几种误区。一、教育要求失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普遍的、正常的期望。有些家长为了使孩子有一技之长,将来能以技养身,就凭自己一时之兴,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就自作主张送孩子进各种学习班。双休日常常可以看到少年宫门前或各种培训班门前,背着电子琴或拎着画板一脸沉重的“小大人”为不违抗父母之命,硬着头皮在那儿学“一技之长”。而家长们呆在教室门口或校门口却沾沾自喜、乐此不疲在那儿讨论,谁的孩子钢琴已达到几级,谁的孩子全国大赛已得了几等奖,仿佛不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郑板…  相似文献   

16.
家长会的新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邻居家的孩子所在班级要开家长会,孩子的爸妈再次用“抓阄”的方式决定谁去学校为孩子开“家长会”。“家长会”,为何沦落至此?会议模式太老调,家长们一听就腻在校方和教师们看来,“家长会”无非是让孩子的家长了解学生的成绩,于是,形成了固定不变的“家长会”模式:先由学校领导讲话,剩下的事情便是由各班的班主任按成绩给学生排排名次,划划等级,分分类别,以此引起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最后强调家长要与学校、老师配合等等。这种老调重弹、模式不变的“家长会”,家长们都听腻了,谁还想来开第二次呢?会议内容太盲目,家长们一听就烦有些…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支持。绝大多数家长能够积极有效地配合和支持学校,但也有些家长不够通情达理,甚至还会莽撞无礼,我们权且把这部分家长称为“难缠”的家长。不管愿意与否,教师总是要遇到这样一些家长。这些家长总是以为自己的孩子很“完美”,即使孩子问题百出,也要百般辩解和偏袒;还有些家长则常常找教师的茬,纠缠不清,并以此为乐。教师最怕这样的家长,一旦遇上,情绪很容易受到干扰,进而影响正常工作。因此,“难缠”的家长给教师及其工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教师应掌握在一些困难的情景中应对这种家长的策略和技巧。1.要…  相似文献   

18.
有不少家长不是要求孩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反而对自己的孩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也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缺失的一个方面。孝心教育缺失的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1.家庭方面的影响。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溺爱孩子,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的坏习惯;有些家长态度粗暴,动则辱骂或抡起棍棒,使孩子望而生畏,缺少对父母的亲情;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或流离失所,缺乏应有的父爱或母爱。其中一部分孩子学习、品德都较差,个别孩子甚至对父母怀有敌意。2.学校教育方面。对传统美德的教育缺少层…  相似文献   

19.
梁赤 《宁夏教育》2003,(10):59-59
人的健康不单单是身体健康,还必须要心理健康。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  相似文献   

20.
问答三则     
《考试》2005,(1)
孩子模拟考考砸了问:孩子这两次模拟考不太好,会不会造成心理问题?答:很多家长和老师将模拟考作为衡量孩子学习水平的标准,有些家长甚至将其作为高考填报志愿的标准,这些都是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重的原因。考生应该明白模拟考对每个人的压力都是一样,重要的是看谁心理调节能力好,太过重视只会导致过度紧张,效率下降,考试不理想。家长应当要告诉孩子不要太在意模拟考的成绩,模拟考试只是为发现学习中的漏洞,毕竟不是真正的高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