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用数字标题在新闻写作中可谓屡见不鲜,而不能吸引读者的数字标题同样是屡见不鲜。因此往往一提到数字,常会与枯燥乏味相提并论。事实上,数字标题有其突出显著性,新鲜性、趣味性、知识性等特点,同样能给人一个传神而又富有魅力的感觉。归纳起来,主要有十法。一是高度反差的感染性。就是用数字大小的明显差异,组在同一标题里,一看即明,突出其显要特点。如有篇反映职工提建议带来巨大效益的报道,标题是《一条建议为国家增加利税一亿多元》。“一条”与“一  相似文献   

2.
《新闻与写作》2002,(12):41-41
北京晚报从10月8日开始,在“深度报道”版连续推出《喜迎十六大——速读国家数字》的系列报道。8日开篇时在头版头条中说:这一系列报道是“透过一个个具体的数字,了解伟大祖国十五大以来前进的步伐”。用数字宣传成就一般会流于干巴、枯燥。可是,这一组系列报道做到了化枯燥为生动。如,标题《7.6%!全球为此欢呼的数字》、《NO.1:中国工业唱响世界》、《每天1.42亿美元:中国制造魅力》、《减少49.4%:中国演绎减法的美丽》、《37595亿:世界大腕感谢中国》、《117倍:非公经济迅速崛起》、《5000亿公斤:世界为中国农业喝彩》、《719万:中国高等教育大跨越》、《21平方米:中国人均住房达小康》等,就把死的数字激活了。  相似文献   

3.
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把“的”字改作“de”的现象,又有所抬头,不时在报纸上出现《罗非鱼de的启示》、《钢窗总厂de钢铁人》、《步行de学问》等标题,某报甚至在二版头条新闻的标题就是《一位普通煅烧工de情怀》。看上去很不舒服。“de”是汉语拼音的“的”字。我们的报纸并非是汉语拼音的报纸;在中文报刊上只这一个字用汉语拼音字母很不协调,反给读者一种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穿西装戴瓜皮帽”的印象。有人说这是为了美化标题、活跃版面,笔者认为这也有些牵强附会,不敢苟同。美化标题、活跃版面的构思非常广泛,何必非要以牺牲文字的  相似文献   

4.
“标题新闻”,是1985年上半年在我国新闻改革中产生的一朵新花。她率先出现在贵州省《黔南报》上。“标题新闻”,就是以标题的形式,而不用文字的交待,简明扼要地报道出一条新闻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写法: ①凡是新闻内容分量一般,但是又新鲜,且有信息性,人们都想知道,却不一定非得用文字详细说明的题材,可以写成“标题新闻”。②“标题新闻”的写作,要把新闻内容的主题核心,高度集中,准确概括地表示出来。比如:“国家对延安老区的扶贫工作进行了改  相似文献   

5.
科技论文的层次标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技论文的层次标题指除论文题名 (总标题 )以外的各个级别的分标题。1 层次标题的格式按GB 7713 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的要求 ,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 ,不同层次的 2个数字之间用下圆点( .)分隔开 ,末位数字后面不加点号 ,如“1”“2 1”“3 2 3”等 ,各层次的第 1个序码均左顶格 ,最后一个序码之后空 1个字距接排标题。例如 : 层次标题序码与层次标题的格式0 引言1 实验1 1 仪器和测试条件1 2 溶液的配制2 结果与讨论3 结论为便于口述 ,我们约定 ,将只有 1个数码的标题称为“一级标…  相似文献   

6.
去年,《新华日报》出版的《群蜂集》一书,我有两篇小作幸被入选。我主要以题取胜。我在作标题中做到: 一、建立“标题仓库”。我用本子将报刊上好的标题摘录下来,分类为:消息标题、通讯标题、言论标题、读者来信标题、获奖标题、歌曲标题、影片标题,把这些好标题储存下来,以备借鉴。记得1991年我写全国劳模、退伍军人戴宗仁事迹时,为了作一个理想的标题,我竟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连作五个标题都不满意。半夜,我突然从歌曲《在希望的田野  相似文献   

7.
读了8月6日《新华日报》第一版几条消息,感到有些文字值得推敲。为说起来方便,笔者摘录了三条消息谈点看法。 (1)第一条的标题: 8年改革给江苏农村带来一个深刻变化(肩题) 百万农民活跃在商品流通领域(主题) 肩题中的“一个”两字可以省去。标题必须简明,能省一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贵刊在1988年第5期发表冯根良同志的《新闻标题中的“顾名”》(以下简称“顾名”)一文,其中谈到“一家报纸曾有一个这样的标题:《马歇尔歇马华来士来华》。几十年后,这一标题至今有人记忆犹新,津津乐道。”笔者以为,这段文字有所失误,故不揣冒昧,愿把当时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通讯     
对两类文章标题在排版算处理上的一点意见 ——兼谈冒号(:)在标题中的使用 《编辑学报》1993年第4期发表了我的一篇拙作《提高语文素养: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但在这期刊物的编排上却发现存在着一个需要更正的失当之处。现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拙作文题为《提高语文素养: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一个题中带有冒号的单标题。《编辑学报》在目次页与卷终索引、总目录上都是这样排的,但在正文页,该文题却被排成了 “提高语文素养 ——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 这样的形式,且破折号后面的文字又是用小号字排的,这样,从形式上看,这个标题就成了一个含有正副标题的复合标题。再看这期其它文章,发现有类似情况的还不止我这一篇,如《优化与序化: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灵魂》,《科技期刊编辑的特殊贡献:著书立说》两篇的文题在排版时也作了同样的处理。与此有联系,而处理形式相反的也有一篇:  相似文献   

10.
规章制度属于规章类文书,这类文书是一种运用于社会管理的有力工具。各种规章制度既有共性的写作规律,又各自有不同之处。 规章制度的构成 规章制度一般分为正文和标题两个部分: (1)标题。一般由制订者、事由、文种三要素组成。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二年国库券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制订者,“一九八二年国库券”是事由,“条例”是文种。有的标题只有制订者和文种两个要素,例如,《中国作家协会章程》。还有的标题只有事由和文种两个要素,例如,《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标题中没有制订者,而在标题下用…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1985年9月17日有一篇题为《心里要有“李鼎铭”》的文章,内容是说要尊重并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李鼎铭这个名字人们是熟悉的,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曾提到他,因而标题中借“李鼎铭”来代替“党外人士”,读者不会产生歧义。这种人名借代的修辞手法,在消息、通讯、言论等文体的标题中屡见不鲜。标题中人名借代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以古代文艺作品和传说中的人名借代。《民主与法制》1985年第一期有个标题:《现代“刘兰芝”坚强起来了》。刘兰芝是古乐府诗《孔雀东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翻阅报纸杂志的时侯,发现不少出版物在数字使用方面,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手1987年1月1日发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办事。其主要问题是: 一、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的用了汉字 1,规定明确要求“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两种主要情况”,即一是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二是记数与计量。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习惯用法的干扰和汉字与阿拉伯数字的混用。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3.
9月11日的《文汇报》和《法制日报》都报道了“英国麦田怪圈”事件。《文汇报》的眉题是“迷惑科学家达十年之久”,主题为“麦田怪圈可望解迷”;《法制日报》的主标题是“英国麦田‘怪圈’真相大白”,副标题为“原来竟是一场恶作剧”。对照两报关于这则报道的整篇文字,前大部分的段落、文字甚至  相似文献   

14.
以亚运报道为契机,《北京日报》在版面上进行了全面改革。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探索,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版面风格。读者反映说,《北京日报》更好看了。版面改革的实践,大体可以归为4个方面: 让标题睁眼报纸恰如一张面孔,标题就是面孔上的眼睛。标题有光彩、有神,就会对读者产生“夺目”、“抓人”的作用。如何让标题“夺目”、“抓人”呢?  相似文献   

15.
周骥  忻志伟 《新闻实践》2012,(11):I0001-I0001
一份报纸,一个版面。其主角是谁,是标题、是图片、还是文字?在报纸诞生之后的一个漫长年代里,这个答案无疑是文字,密密麻麻的文字为读者传送了宝贵的信息。而在“快读”、“读图”盛行的当下,昔日文字的“主角”地位渐渐被标题、图片等取代,一个用几句话就把新闻事件讲清楚的多行标题,一个用画面细节展示了文字无法传达的现场感图片,的确有点让文字“主角”地位有所动摇。  相似文献   

16.
有文章(《新闻通讯》91年第二期)说:“数字、标点、字母嵌入标题,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笔者觉得不无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试举几例: 《二四得八不如三三得九》、《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等等,前者见于“三熟制”走红的年代,意思是种两熟,即使亩产四百斤,不如种三熟每亩收三百斤;后者见于“三熟制”“失宠”的年代,意思是种三熟单产三百斤,  相似文献   

17.
《工人日报》1998年2月8日,星期刊一版“生活一隅”栏目中一篇题为《刘家义务修伞四十年十万》的消息,其标题令人费解。《刘》作为一篇消息的标题,其中“四十年十万”是什么意思呢?通过看其内容才知:“在赣中永丰县城恩江镇,年逾七旬的刘崇信、胡莲英夫妇近40年来义务修伞十多万柄,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但在标题中用“四十年十万”又怎能让读者明白呢?况且此标题从语法上分析也不通顺。因此,笔者认为《刘》不能做标题,不妨改为《刘家义务修伞》更为简炼,或改为《刘某  相似文献   

18.
一家报纸曾有一个这样的标题:《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几十年后,这一标题至今有人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这种借人名发挥的标题,巧拈妙连,新奇别致,既准确地概括了新闻事实,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这种借人名发挥的标题,又称之为“顾名”标题,它其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正题的顾名。这种标题不用副题,干脆利索,让读者一目了然。如《李发财发财以后》(辽宁日报1984.4.7),这是在人名“发财”之后接着出现“发财”二字的。《廖名庭,庭院经济扬  相似文献   

19.
王建云 《新闻三昧》2007,(12):29-30
一个能挑起读者阅读兴趣的标题自然是标题制作者深厚的思想和文字功力的折射。在我读过的一些报道中,能让自己过目不忘的就是能看到形、听到响、闻到味的标题。《无锡:水不臭了》是一种闻得到味的标题  相似文献   

20.
在1986年5月12日的《新华日报》上,有一个好标题:《一个成功者的负疚》。细读内容,寻味之余,越发觉得这个标题好。好在哪儿?我想,不妨用“新”、“深”、“美”三个字来概括。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能否吸引读者,关键的第一步是看标题怎样。标题新颖独特,就能引人注目。当我蓦地瞥见这一标题时,心想:成功者理应高兴万分,怎么会“负疚”起来?反差之大,令人感到新奇!怀着疑间,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读毕,方知是赵绍龙同志写的一篇人物通讯,介绍淮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