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20,(11):72-79
伊尼斯以媒介作为诊断文明兴衰的关键,以时空转换为线索探究媒介与文明之间的深度关联,形成"媒介-文明"模式识别方法。本文在物质性转向的思潮下重读伊尼斯,一方面解读伊尼斯思想中媒介物质性的前瞻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以伊尼斯的"媒介-文明"识别模式重新考察媒介物质性的多重维度与文明多样特征的关系,且以媒介考古学方法发掘更多的媒介物质性"遗迹",以期打捞不同于既有历史书写的异质文明。  相似文献   

2.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英尼斯是一位好老师;而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个笨学生。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时常感受到这位大师的深奥。初读此书,作者就把我带入了他的媒介二维哲学世界中,让我深刻体验到传播媒介发展过程中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变迁,以及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怎样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作用。文章很艰深,但的确是一本值得多读的好书。不同的传播媒介伴随着人类各大文明的发展。英尼斯把人类文明和传播媒介这两大主题联系到了一起,让我们清楚  相似文献   

3.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麦克卢汉Mcluhan的传播思想是从技术变化与文明发展的关系出发的,直接师承了哈洛德·英尼斯INNIS。只不过,麦克卢汉关心媒介超过关心文明,从媒介的技术出发来阐释传播媒介的心理学和生态学特征,并提出了似是而非的冷热媒介区分。对社会的文化发展持媒介技术决定论,麦克卢汉忽略了传播关系的支配作用,而信息传播的效果实际上离不开社会主体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扁桃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最直接产物。图书馆自生成之日起,就有具体的分工和社会实践内容,与人类的文明进程密切相关。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图书馆就像是整个社会文明进程中的"扁桃体",图书馆出了问题,就预示我们的文明发展出了问题。图书馆不仅是人类社会文明现象,更是一种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5.
关于视听媒介文化导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电视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在我国时间并不长,过去人们把拥有一台收音机视为富有的象征,如今即使拥有大屏幕彩电也不觉为奇。广播电视进人千家万户为视听传播媒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视听媒介文化这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视听媒介文化对社会对人的影响深远,作用巨大。其中,文化导引问题尤其重要,它既反映了视听媒介文化的主要特点,又体现了这种文化的目标和方向。本文就此作些探讨,与同行共勉。导引是视听媒介文化力的重要表现视听媒介文化是通过广播电视传播媒介所形成并起作用的文化系统。它是具有突出现代科技特征…  相似文献   

6.
媒介生态城堡的构想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麦未来学家罗尔夫·詹森曾对未来社会有一个十分大胆而美好的憧憬:"人类历经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今,我们生活在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但是,"信息时代的太阳已经日薄西山--虽然如今的公司和个人尚未完全适应时代要求.""随之我们将面临第五种社会形态:梦想社会.""它是一种新型社会,其中的企业、社团和个人都凭借自己的故事扬名立业,而不再仅仅依靠数据和信息."①也许是立场和眼光不同,我们看到的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一步步向我们逼近和走来,同时也似乎看到了在未来美丽的生态城市中矗立着一座座绿色的媒介生态城堡.  相似文献   

7.
笔者分别从经济增长、媒介增长和技术增长三个方面界定梳理了凯文·凯利对"重混"的界定,列举了在"重混"趋势下,经济领域、媒介领域和技术领域方面出现的引人深思现象,即比特币的兴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以及数字艺术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重混"说体现了凯文·凯利将技术看作媒介的观点;对于媒体组织来说,应该结合把"媒介融合"当作自身的发展战略,而不仅仅是生存战略;作为"菜鸟"的新媒体用户应该避免过度沉溺数字艺术传播媒介;我们可以将各个传播时代的人类思想文明成果看作一种无形的"技术元素",对这些元素的不断升级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其配套的相关法律会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8.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新时代下,我国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长期以来,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已取得良好进展.但目前我国网络空间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网络文明建设的需求依然迫切.当前,网络空间治理除了要着眼于立法与监管层面外,还应从提高各主体媒介素养的角度入手,切实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的批判筛...  相似文献   

9.
传播媒介与古籍整理之间究竟有何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话题。我国是有着五千年连续文字记载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在当今世界焕发勃勃生机的发展中国家。一部“二十四史”,记载了以往历朝历代的兴衰存亡;大量的文献典籍,丰富了今人对古代社会的了解和想像。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都是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传播的,古籍作为我国几千年文明的主要载体,在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着当前我国媒介技术及媒介产业的迅速发展与变化,古籍整理的内涵和作用也在发生变化。本文尝试运用传播学有关理论,着重从媒介变化与当前古籍…  相似文献   

10.
刘丹凌 《今传媒》2016,(6):37-37
“媒介是一种特殊的启发性思维的制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的表述意在强调媒介作为社会和文化的“基础的构成单位”,在他那里,媒介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发挥着构成社会、文化存在的本体性作用。过去,我们把媒介视为“数量有限的生产/发行源头向外辐射的产物”,视为社会和文化的建构的结果;现在,技术革新和全球媒体的发展使“什么是媒介”重新成为问题,媒介文化成为一个正在展开的世界,这意味着不仅是社会和文化塑造媒介,媒介也反向塑造着社会与文化,这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对等的建构关系,媒体的普遍化趋势无限放大了媒体的意义。因此,“媒介视角”成为一种普泛的社会考察框架,不仅存在于对媒介、媒介产品、媒介现象的考察当中,亦存在于对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探析当中。媒介在这里被普遍化为一种思维、一种结构、一种构成性基础,最终,从文化价值体系中脱颖而出。本期“媒介批评”栏目立足于大众媒介本身的发展变化及当今媒介文化语境,通过对当今传媒现象的研判,有望促进网络文化建设、推动媒介融合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单波 《现代传播》2004,(1):10-16
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文化创造的历史 ,也是传播媒介的创造史和传播关系的发展史 ,在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中 ,人的创造性、反思性是永恒的“调适器”。在现代性视野里建构的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 ,注重的是媒介资本的扩张 ,而不是媒介的均衡发展和信息的双向流动 ;追求的是媒介的权力 (power)及其对他种社会、文化的支配 ,而不是媒介的权利 (right)所包含的对等、互利、相互尊重传播主权、广泛的参与等价值观念 ;推行的是传播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单向流动与单一控制 ,而非在文化间的协商、沟通、理解的基础上的全球化传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媒介的影响 ,以及媒介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作用 ,均不是直线过程 ,而是要通过权力关系体系起作用。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现时代代表着三种发展观和三种力量 ,它们共存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框架内 ,它们之间的张力和搏击正是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 ,同时 ,也形成了建构媒介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关系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郑坚 《新闻通讯》2010,(4):31-32
所谓视像,从广义上来看,指与现代电子光学技术密切相关、随着现代电子传播媒介发展起来、以电视与网络为主要传播方式、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与听觉器官的图像艺术。在视像时代,个人文化规范的传承、社会组织形态的构建、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以至于文化创造的具象表现、文明发展的外在表征,都莫不以视像为其重要的传播手段与存在形式。我们的社会正成为一个影像媒介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所谓西学东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从明清以来,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在中国人(早期是西方传教士)的媒介下,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传播媒介深深嵌入乡村社会中,并改变传统乡村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建构着新的社区文化。文章以媒介研究的实践转向为路径,采用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探讨乡村青年是如何统合新旧媒介进行媒介实践活动,媒介在乡村抗疫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并在实践中又产生何种主体关系与文化。研究发现新旧媒介彼此交融混搭,甚至传统媒介被重拾,两者共构为一种社会文化"传播力"。青年并未被媒介结构反制,他们发挥创造力与能动性,成为抗疫行动的主体。媒介实践是一个互动过程,它不仅是再现或描述现实,更是对现实世界的形塑与建构。  相似文献   

15.
正艾尔雅维茨曾说:"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自身都处于视觉成为社会现实主导形式的社会中。"1从印刷术的发明到摄影技术的革新,电视电影的广泛应用,以图像为传播媒介的视觉景观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已被大量的视觉图像符号所包围,图像文化已成为日常文化的一种主导形态,而早在十九世纪中晚期的中国晚清,就开始见证着视觉文化的兴起。晚清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兴的媒介体裁——  相似文献   

16.
伊尼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性质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这种偏向或有利于时间观念,或有利于空间观念。"据此,将运动会看做媒介来研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它不仅提供保存、展示、传播和建构社会记忆及历史文化的媒介技术,还通过定义当下与过去相遇的仪式和空间,超越了英尼斯所说的媒介在传播文明时的偏向,提供了一种时间性的空间.进入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以自身为媒介,在建构国家历史、加强公民身份认同、传播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国...  相似文献   

18.
对媒介的定位分歧,是媒介形态理论区别于主流传播理论的根源。媒介形态理论学者将媒介本身定位为比传播内容更重要的、影响着社会或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被诸多学者评价为"技术决定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将媒介定位为"传播载体"的主流传播学虽发掘了众多的假设与模式,却在应对宏观社会问题上捉襟见肘。媒介形态理论逐渐显示出其研究的合理性。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时,媒介形态理论将媒介与内容切割,甚至是将媒介与传播切割的绝对立场开始呈现为一种理论缺陷。媒介究竟是可控的工具,还是不可控的主体?在人类社会越来越由媒介及其相关实践支撑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分析、审视以往学术界对媒介形态理论的批评,而且需要分析、审视媒介形态理论本身,客观评价媒介。  相似文献   

19.
<正>1.传媒史话的三个核心观点1.1关于人类传播发展史的分段问题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经历了"口语传播""书面语传播"和"电力传播"等三个时代;加拿大物理学家、传播学家,罗伯特·洛根在《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一书中对此进行了细化补充,把人类传播媒介发展历程划分为"非语言的模拟式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大众电力传播时代"和"互动式数字媒介或新媒介"等五个时代;国内有的学者,将媒介史分成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五个发展阶段。结合我们的实践感悟,我们将远古时  相似文献   

20.
聂楠 《新闻世界》2008,(12):63-64
本文试图以成语作为切入点,结合两个案例,分析传播媒介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传播媒介是文化发生的场所,也是文化的物化,启示我们进行传播学研究时,要重视媒介和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关注文化及其变迁,也不能忽略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