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念 《华章》2013,(18)
新世纪以来,对黄庭坚诗歌的研究与其他诗人的研究一起,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维面不断丰富,研究内容不断充实,研究层度不断深化,有效地推进了诗学研究的整个历史进程。本文对近五年来黄庭坚诗学研究所取得的著作成就予以回顾和述要。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的诗学思想很多,其中被后人提到最多并最为诟病的是他的“夺胎换骨”和“点铁成金”。对“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这两种诗歌创作方法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黄庭坚的诗歌和诗论并不是反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因此认为对黄庭坚的诗学思想有进行再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黄庭坚为人极重孝悌忠信,笃于亲情,在诗学上也着力培植其侄甥们.黄庭坚之甥"洪州四洪"就受到黄庭坚不少诗法上的诲示."四洪"在诗法学杜、化俗为雅、以故为新等方面对黄庭坚诗学多有继承发扬,同时又有所创新,从而在诗歌创作上取得较高成就,成为"江西诗派"中的著名诗人.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的诗作为世人共识。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是否有一个体系?本文从黄庭坚诗论的诸多方面,阐释了其诗学的框架。  相似文献   

5.
宋代诗学批评对黄庭坚予以了特别的关注;从人格情性和诗作自成一家上对其进行了标树;同时对其诗作格调、用语、结构、笔法等方面审美特征展开了辨析:对其诗法渊源及特征等也有论评。这为后世诗学批评黄庭坚论建构出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李霞 《文教资料》2006,(15):54-55
对于黄庭坚诗歌及诗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热潮,但黄庭坚的文集所以能取得如此广泛的传播,而且在宋代就已负盛名,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他的集本的编纂流传密不可分,本文将黄庭坚文集分为自编文集和他编文集,并从文集流传编纂角度出发,来考察黄庭坚的文集编纂情况。  相似文献   

7.
惠洪、黄庭坚年龄差距很大,但缘于惠洪对黄庭坚的倾慕及二人对诗歌的共同爱好,惠、黄交游甚密,唱酬诗作、谈诗论法。惠洪的诗学著作《冷斋夜话》和《天厨禁脔》中称引、诠释黄庭坚论诗之语颇多,二书对黄庭坚诗法理论进行了传引、阐释和总结,成为江西诗派诗歌理论的重要典籍。  相似文献   

8.
黄庭坚生活在北宋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的浪潮中,命运和仕途的坎坷与这大环境息息相关。作为这时期的诗人,黄庭坚不断吸取儒学思想、研习老庄义理,形成心性思想的基本构架。与此同时又汲取禅宗哲学,建立了明心见性、融合三教的思想体系。可见,黄庭坚的心性哲学不仅有儒家的范畴,而且同时吸取道家、禅宗的治心养性、齐同万物等心性论思想。这些思想同时也对黄庭坚的诗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三立为晚清“同光体”赣派的代表诗人,他特别景仰同乡前辈黄庭坚,以其为学习的对象,他的诗歌创作、诗论、诗评中体现出对黄庭坚诗歌选择与改造的特征,他并热心奖掖乡贤同仁,以振兴江西诗学,成为晚清诗坛接受黄庭坚诗歌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0.
颠覆与指斥:浅谈王若虚对黄庭坚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虚诗歌批评注重创作与风格的“天全”、“自得”,因而对不合其审美理想的黄庭坚诗歌多有指责,主要体现在:颠覆黄庭坚宗杜说;以苏黄比较来扬苏抑黄;对黄庭坚具体诗作指疵;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指斥。这些论评,尽管其中渗透着王若虚个人的诗学趣尚,存在指责失当之处,但相较于宋代的黄庭坚诗歌接受,它具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内容,并进一步从细部特征上探讨黄庭坚诗歌,成为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11.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是近代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活跃的非政府组织。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它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工作,学生义工服务即一种重要方式。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学生义工服务是宗教性与社团性的结合,其主体为青年学生,通过会员直接参与和招募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进行服务,服务范围广、领域宽、贯通中外,具备很大的社会动员力和实际效力。义工服务最终起到了缓和中西文化冲突、推进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现学生成才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人数多、参与热情高、涉及领域广、作用发挥好。但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部分学生志愿服务认知程度低、服务持续性短、组织运行机制弱等问题。政府、学校、志愿组织、志愿者群体等应坚持多元主体共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体育赛事志愿者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得知体育赛事志愿者的主力军是高校大学生,队伍呈现单一化与年轻化的特点,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宣传、招募、培训与激励机制,建立了不计其数的非营利性志愿者组织机构,但是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组织管理比较混乱,重复设置、资源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建议:完善体育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做好体育赛事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与组织管理的转型,加快体育赛事志愿的宣传、招募、培训与网络平台建设,完善体育赛事志愿者保障与激励机制,注重志愿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努力营造良好氛围;构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网络,搭建社区志愿服务有效平台;加强对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机制;加大对社区志愿服务的保障力度,加快推进志愿服务事业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运用知识供应链管理理论,分析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在志愿者的培训、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和活动成效三个方面的特征表现,提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立项应遵循互补性、双赢性、开放性、协同创新性的原则.根据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知识供应链管理模式形成以学习与竞争为驱动机制、以交流与共享为运行机制、以主流价值观为引导机制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总体模型,知识供应链管理的知识获取、共享、运用与创新贯穿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志愿者培训、志愿服务活动立项、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与志愿服务成效评估中,以此实现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化和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之上,从企业志愿者组织中志愿者的基本信息、企业志愿者组织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企业志愿者组织的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基本认知、企业志愿者组织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体会四个方面对企业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情况做了简要的整理和分析,希望对相关的志愿服务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有关教师或管理者评价素养发展的项目愈来愈多.当前教育者将评价测量分为课堂评价和能力测评,但在这两个评价领域中所欠缺的评价素养知识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而评价素养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所必不可缺的条件,也成为现在和将来教师职业发展所努力的关键领域.因此,评价素养项目的提出者和设计者详细地列出教师必懂的十一条素养论题,以此来阐明教师评价素养的新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志愿服务活动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渠道,通过分析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厘清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面临的困境,建议创新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体制机制,加大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健全老年人志愿服务权益保障体系,实施老年志愿者长效管理,完善老年志愿者教育培训,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志愿服务参与机制,探索专业社工介入的运行机制,以期为科学设计与开展老年志愿活动提供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志愿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志愿服务精神缺乏深刻认识;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可提供项目建设和权益保障不足。建议加强对志愿服务精神和理念的宣传;建立明确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广东海洋大学启明星支教队在对其支教地广东湛江、广东肇庆、广东云浮五间小学进行归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探讨了相关对策,通过树立正确的短期支教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做好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者招募及选拔工作、完善反馈机制等方式,使大学生志愿者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意识、端正志愿服务动机,并形成健全的支教组织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