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大区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白军开展分化瓦解与政治攻势。川陕革命根据地各级党组织通过加强对火线白兵的政治宣传、开展对白军俘虏的政治攻势、重视对白兵亲属的教育引导、优待白军投诚士兵和白区专门人才等具体工作,分化瓦解敌军,壮大了红军队伍,为夺取革命胜利积累了宝贵经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穿过京汉线,涉丹江,两越秦岭,挺进大巴山,在川北陕南,十分艰苦而又逐步胜利地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翌年,正式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及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当时,党和红军为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展开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进行了深入细致、广泛扎实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例如堑花队,就是活动在巴山丛中的一支活跃的宣传队伍。他们按照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的指示:“各级苏维埃要组织宣传  相似文献   

3.
山水旖旎、多姿多彩的四川,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1933年,红军在这里创建了全国第二大的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今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西南部和四川北部,曾经是中国工农红军活动的重要区域。红四方面军、红三军、红二十九军、红二十五军等部红军,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足迹。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还先后开辟了川陕、鄂豫陕两块革命根据地。红军既是战斗队、工作队,又是宣传队。制作标语,是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党政机关进行革命宣传的一个重要手段,他们在陕南、川北留下  相似文献   

5.
川陕革命根据地曾经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多年来,学界一直把它视作研究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课题加以关注,也把它视作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者的研究有很多成果,文章主要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历史地位、经济建设和发展、政治建设、军事建设及其他一些方面等入手,对多年来涉及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以期有助于展现多年来该课题研究的总体状况。  相似文献   

6.
川陕革命根据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文教事业更是促成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巩固的强有力支撑.文章通过探讨、分析川陕革命根据地文教事业的政策、方针、宗旨等问题,旨在阐明川陕革命根据地文教事业的特点、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所在地,也是全国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有着灿烂的红军文化。巴师附小的前身是1932年红军创建的“工农小学”,这里也是川陕游击队总指挥部所在地,有着厚重的红军传统。这些丰富、宝贵的德育资源为教育学生继承革命传统,热爱家乡,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供了有利条件。我校经过充分酝酿,决定围绕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8.
震惊西北的渭华起义失败后,一批渭华起义的领导者、参加者成为创建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坚强力量和主要领导者。渭华起义中形成的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提出游击战争策略等经验得到了发扬光大,为西北革命根据地和西北红军的创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不忘初心使命,坚持创新;一脉相承的革命精神;注重革命的统一战线。渭华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创建者坚定理想信念,继承渭华起义的优良传统,创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唯一保留完整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抗日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经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以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一系列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的基础主要还是旧军队的遗产,很不适应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因此需要工农红军进行成分改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建设一支崭新的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最终经过一系列改造,红军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9,(1):12-19
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面对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正确分析形势和敌情,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依托鄂豫陕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发挥红军的革命战斗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将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政治与军事相结合,军队与人民相结合,在疲劳并牵制敌人的过程中寻找有利战机,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这次胜利,凸显了党的路线的正确,党对军队的领导,党对人民群众力量的重视和依靠,在反"围剿"中开展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新泉政治整训,以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教育,培育官兵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红军政治整训制度化、规范化的首创。新泉政治整训体现了毛泽东政治建军的中国特色军队建设思想,累积了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为红军建设纲领性文献《古田会议决议》奠定了实践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谭政是我军历史上以擅长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著称的大将。他提出了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抗战形势的富有远见的意见,起草了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历史性文献,并亲自领导和指导了延安边区的拥政爱民运动,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毛泽东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红军长征是党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爬梳红军长征期间特别是在贵州的文献资料及现存的革命遗迹,并借鉴吸收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红军长征中的宣传工作的有关方面进行了探讨和考证。分析了红军长征中对宣传工作的重视、结合各种形式的标语、歌谣、布告以及大量实际行动的证明指出了红军宣传工作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同时分析指出,红军的宣传工作客观上宣传和扩大了红军,振奋了军心,鼓舞了士气。  相似文献   

14.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反动军队,为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分担了压力,创造了条件。南方各根据地、游击区的艰苦斗争,保留了重要的南方战略支点,从而与西北红军遥相呼应。同时,南方红军游击队在险恶环境下的坚持斗争,保存了军事骨干,保持了党对南方的影响力,也集聚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红军为什么选择陕甘地区作为长征落脚点,在很多描述或研究长征的著作中,都把答案归结为中共中央在哈达铺从报纸上得知的,陕北有大量红军和大片根据地的情报。文章认为,除了这一情报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促使中共中央和红军选择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一是要解决战略依托问题,争取苏联直接援助;二是实现北上抗日救国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和领导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在它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红四军由初入川时的14000人,发展到80000人左右;在经济文化极为落后、封建主义盛行的川东北地区,女子们建立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最大的女子独立师,投身危险重重的革命事业,并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研究当年党和红四军该地区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经验,对当前我们正在全国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特别是广大西欠发达地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田会议成功召开是各种因素促成的结果,这是历史的发展必然。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古田会议成功召开的基础。会议组织者敢于正视红四军党内思想分歧是古田会议召开的前提,坚持调查研究是解决红四军党内矛盾的基础。树立大局意识、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古田会议成功召开的关键。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解决党内分歧的根本目的,坚持立党为公、襟怀坦白是解决党内分歧的正确方法。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古田会议成功召开的根本保证。古田会议开辟了思想建党的成功之路,确保思想纯洁、认知统一;开辟了政治建军的成功之路,确保集中领导、行动一致。  相似文献   

18.
居于幕后的红军公共卫生和对伤病员的抢救、后送、安置等工作,看似不如前线冲锋陷阵那么显眼,但在战争中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的卫生医疗工作,包括注重公共卫生、进行战伤救护、安置重伤病员、全心为民服务、加强人才教育、组建干部休养连、参与断后收容等,为实现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奠定了基础。简言之,红军的卫生医疗工作不是单纯的技术活,它是和革命任务、军事需要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具有政治意义,这是区别于旧式军队卫生医疗工作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19.
"古田会议"召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红四军党的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基层党建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从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等方面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毛泽东这一时期的探索,对我们当代的党建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在中共领导的早期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史上,尊重来自基层党组织的首创精神,积极贯彻共产国际关于实行土地革命和组织工农红军的决议精神,对于中共领导的早期人民军队名称的演变,起到了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