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部分调整国家纪念日政策,在纪念日之期特别融入其他政治活动,蒋介石成为这些政治活动的主角。蒋介石还积极参与国家纪念日本身的纪念活动,将之作为"表演"的场地和舞台,凸显出其自身地位和权威。国家纪念日话语也参与了"蒋介石崇拜"的建构,随着全面抗战爆发,纪念日话语将蒋介石奉为"领袖"、"最高领袖"、"唯一领袖"。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通过国家纪念日政策调整、纪念活动、纪念话语等,与蒋介石本人形成互动,建构出"蒋介石崇拜"。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北上期间,以西山会议派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公然分裂国民党,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鲍罗廷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敦促下转变对国民党右派妥协政策。在国民党"二大"后,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逐渐主导国民党党权。国民党右派为争夺国民党党权,最终发动中山舰事变,谋求军权高于党权。由于苏联使团和鲍罗廷对蒋介石的妥协,国民党左派失去了以党权限制军权的机会。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最终通过中山舰事变取得了国民党最高权力。  相似文献   

3.
抗战后期,国民党对中共实力认识不清,使联合政府的政治取向难以纳入国民党蒋介石的视野;谈判桌上的"以强欺弱",使其丧失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把国内政治问题的解决寄托在对美苏矛盾的利用上,使其丧失了驾驭联合政府政治局势的可能性;对民主党派策略的失误,使其丧失了民心.这四方面的历史性错误使得国民党蒋介石无法把握时代脉搏、驾驭时代潮流,让"联合政府"的可行性选择瞬间化作了一片幻影.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分化,但社会过度分化的背后隐藏的深层问题是由利益分化、贫富分化所引致的价值共识危机,问题的消解应该诉诸于"社会主义"价值共识的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展开,在西方"意识形态终结"的思潮背后潜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对世界性挑战和全球性问题的积极回应,也具有十分深厚的中国语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是在中西古今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冲突与消解、传承与超越的历史生成过程中自觉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湘南学院学报》2019,(1):35-39
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达成了第一次合作,促进了中国革命蓬勃发展。然而,1927年原本积极联合苏俄、共产党的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却突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了大批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分析蒋介石在大革命时期政治立场和思想转变的原因,对进一步了解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历史以及加深对蒋介石的认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期间,身为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与皖南事变的爆发究竟有什么关系?蒋介石是否有解决皖南新四军的预案?至今,学术界在研究皖南事变时,仍然存在分歧。详细考察蒋介石的档案资料可知,抗战进入1939年后,蒋介石对国内事务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如何处置中共问题。由于中共拒不接受蒋介石提出的"溶共"方针,武力解决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成为其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蒋介石又把制裁新四军问题作为其抗战成败的关键。史实表明,从1939年初到皖南事变爆发前,随着蒋介石对中共态度的日趋恶化,加上苏俄的对华援助被其利用,蒋介石国民党便逐渐制定并实施了限制、局部"剿灭"新四军与全歼皖南新四军军部的周密预案。皖南事变这样就发生了。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一生举办过很多的军官训练团,以加强对军队和国民党军官的控制。蒋介石亲自主持的训练团主要有庐山军官训练团、峨眉军官训练团、中央训练团等。军官训练团是国民党蒋介石训练国民党军政干部的一种重要方式。蒋介石对军官训练团的掌控主要包括:主持各种重要仪式、控制重要官职、灌输蒋氏思想。蒋介石通过这些方式对军官训练团进行掌控,使军官训练团更好地服从自己的意志,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8.
<正>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也蓬勃兴起,在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第一条战线是解放区军民和蒋介石进犯军的斗争;第二条战线是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与全国人民为敌的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处在了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在第二条战线中,民主党派积极参加,和中国共产党一起,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迎来了中  相似文献   

9.
《老年教育》2002,(10):19
1949年10月1日清晨,蒋介石官邸.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已经来过几次电话了,但蒋介石的回答仍然是"再等等".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问题是事关政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作为近代中国两大政党,国共两党在政治和军事的较量和纷争中,都非常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以三民主义政纲为主要内容,强调只有三民主义才是博大精深、完美无缺的革命建国的最高指导原则。而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与"左"倾教条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斗争中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构建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主旨的革命型意识形态。国民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劣势和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优势形成巨大的反差,在国共两党最后的斗争中分别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
十三位国立大学校长中有十一位有留美背景,十三位国立大学校长或者与执政者有地缘或业缘关系,或者曾经在政治中心北大求学或工作,有的还在中研院和教育部任职过,中研院和教育部的任命都遵循国民党元老与蒋介石商议的潜规则。一部分大学校长有从事革命活动或有在政府任职的经历。以上种种因素都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反映了形式上实现国家统一的国民党加强对国立大学控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新军阀混战中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复杂关系,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个特殊方面.蒋介石对张学良的拉拢,基本上达到了战胜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各派,强化对东北集团渗透和控制的目的.同时,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有限支持,使其成为国内政治军事斗争中最大的赢家,对冯玉祥、阎锡山的处理留有余地,使国民党内各派纷争的格局得以保持,对其后国内政治局势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黄仁宇以“大历史观”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审视,主要表现是:对中国近现史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评判;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作了历史定位。在“大历史观”视角下,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线是“中国的长期革命”,它与唐德刚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有相通这处,具有积极意义。黄仁宇还主张以财政税收作切入点,重修中国近代史,并提出四项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东北救亡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由东北爱国民主人士、流亡民众、东北军爱国官兵共同发起的抗日爱国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以宣传抗日爱国、支援东北抗日、收复东北失地为宗旨,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统战性质的救亡团体,直接参与和协助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进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场运动汇入全国抗战的洪流,为推动全面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东北救亡运动谱写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史、中国抗战史的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下野后,蒋介石选择出游日本,其主要目的是想走东京路线,其次是为了宋美龄的婚事.在研究蒋介石出游日本这一事件中,有两个因素应该考虑其一,当时的蒋介石为亲日派分子;其二,这次出游事件发生在东方会议召开后不久,中日关系正日趋紧张.在出游日本的整个过程中,蒋介石在订亲、培植友谊等方面都比较顺利,但在访日的重头戏--田中会谈上,蒋介石没有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日本应支持他北伐,统一全国.因此,可认为,这次出游日本是失败的.在此之后蒋介石的亲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主要部队密切合作,积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团结东北军共同抗日,在东北军中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并为营救张学良做出努力。在鲁南、晋西北、冀中等敌后战场上,八路军与东北军并肩作战,共同对敌。面对蒋介石发起的反共磨擦,东北军主要将领予以坚决抵制,部分官兵由此走上新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7.
1942年3月,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1944年10月19日罗斯福屈从蒋介石的强硬要求,解除史迪威职务,将其召回国。史迪威事件在中美关系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当时中国抗日战争、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斗争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的发端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贝祖诒与《1948年援华法》关系密切。从当时的客观情况以及贝祖诒具有的条件而言,他是主持求援工作的最佳人选。贝祖诒一方面抓住美国的政治要求,表明国民党"改革"的决心,另一方面利用国会内外的亲国民党势力向国务院施加压力,推动美国采取积极的援华政策。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通过《1948年援华法》间接介入中国内战。贝祖诒虽为国民党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却依旧没能改变国民政府失败的宿命。  相似文献   

19.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国共合作的中国大革命(1924—1927年)举起了反帝反封的旗帜,共铸了大革命的辉煌。然而,自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之日起,中共就没能掌握领导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势力却不断扩大、进而扫除共产党仅有的部分权力,最终导致了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作著认为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正是共产国际直接干预国共合作,执行倾斜政策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1923蒋介石受孙中山委派,作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访问苏联。通过记述蒋介石访苏的背景、经历、观感,他访俄前由师法苏俄到访俄后对苏俄应有事实与主义之分转变的原因。正确看待这些原因对我们认识蒋介石这一时期的思想面貌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