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品格证据是英美法系中证据规则颇令人费解的难题之一,英美证据立法确立了品格证据不具有相关性的一般规则,但在特殊情况下又对其加以保留。在我国,品格证据这一名词尚未进入法条,但司法实践中却偶有涉及。但无论是中国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将其纳入量刑考虑的因素。品格证据在量刑中始终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2.
品格证据规则作为证据相关性的难点,并没有得到我国证据法学界的应有的重视.笔者在透析品格证据内涵的前提下,解析品格证据相关性的一般原理,结合司法实践,提出我国刑事诉讼品格证据规则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品格证据常常作为证明材料公诸于法庭。在国外,尤其是英美等国关于品格证据的运用早已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完备的规则,其包含的诉讼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普世性。我国目前立法和司法实践对品格证据的性质、定位和适用规则没做出任何明确规定。本文在简要论述英美法系品格证据规则的基础上,就如何在我国适当运用被告人品格证据规则浅疏己见,以期能为我国构建更为完备的证据法理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品格证据,是英美法系的一项重要证据规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被告人的品格证据对于其定罪量刑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被告人是否构成累犯。但是证人的品格证据是否允许用来质疑证人的作证资格以及证言的真实性,这是需要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证人制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英美的证人品格制度来完善我国的证人制度,以此构建我国证人品格证据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6,(8):58-65
国际商事仲裁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同样需要依赖一套证据规则的指引,但却并无义务严格遵守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在仲裁实务中对证据的运用上,存在不同的路径依赖,比较理想化的是当事人意思自治与仲裁权的综合运用,但现实更为可行的是充分利用证据示范文本的指引。在构建独立证据规则的过程中,立法者与仲裁规则制定者要平衡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并充分尊重仲裁庭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七条对民事证据上的最佳证据规则作了规定。该条借鉴外国的最佳证据规则的原理并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根据证据的不同分类标准,对不同种类的证据形式通过比较,对其证明效力的大小作出了不同的规定,从而确立了我国民事证据上的最佳证据规则。为了在司法活动中更好地、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该规则,有必要对最佳证据规则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民事证据规则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规则是指在诉讼证明过程中关于证据取舍和运用的法律规则。我国以前民事诉论证据立法方面存在缺点与不足,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其作了补充与完善。英美国家在对抗制诉讼中运用的主要证据规则对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具有借鉴意义,并就今后的证据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在证人制度、证据的排除规则等方面立法缺憾很多,证据规则是一个事实性多于抽象性的法律问题,在我国目前的司法现实条件下短期内难以用我国沿用的大陆法系以降的制定法思路来解决。我国应在司法实践中形成我国的证据规则习惯,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公正原则的运用,在条件成熟后再考虑民事证据法典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西兰的立法与司法实践认为,在性骚扰案件中,加害人的品格证据具有关联性与可采性.对于受害人性方面的品格证据,美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在运用时采取了有条件的采用态度;而新西兰则明确规定受害人性方面的品格证据不具备可采性,因而不能在诉讼中提交.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于鼓励受害人揭发此类违法行为和防止对受害人的"二次伤害",这些做法值得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0.
书证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定证据种类,其内涵外延及其证据规则问题,一直是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关注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证据法学理论界对书证的概念和范围缺乏明确界定,对书证的收集和运用也没有规定相应的规则,给司法实践中对书证的识别和应用造成了困难。对此,本文拟就以书证的概念作为研究的切入口,通过对书证概念的抽象和概括,对书证的范围进行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并比较研究了各国对书证证据规则在理论上和立法上的不同之处,认为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的有关成功经验,建立最佳证据规则,并建立和完善证据交换(开示)制度,以期从程序上保障书证证据规则得以贯彻和实施,使书证在诉讼中充分发挥其证据作用。  相似文献   

11.
品性证据规则是一项排除规则,它的理论基础决定着品性证据规则的立法设计和规则运行。品性证据排除规则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通常被提起的偏见效应、诉讼效率以及被告人权利保护等能否作为支撑整个品性证据规则大厦的理论基础仍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2.
证据排除规则最早起源于英美国家,是现代证据制度中的重要规则,是法官用以判断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的重要依据。由于立法模式、诉讼模式以及法文化的差异,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规则存在较大的差异。分析证据排除规则的历史渊源和两大法系排除规则的内容及其差异,可促进借鉴西方经验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3.
证据开示程序是美国民事诉讼中的一个极具特色的程序,美国法院一般将此程序适用于涉及美国当事人的国际民事诉讼案件中;这一程序是其法院在国际民事诉讼中获取证据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程序产生的动因、价值取向、程序实施所受到的限制等问题会对该程序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美国域外证据开示程序是其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在法律制度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但这种以美国为自我中心的程序因为其单边主义倾向而受到相关限制.  相似文献   

14.
徐磊  敖意 《成都师专学报》2011,(5):96-100,112
展示性证据的辨认和鉴真是美国证据法上的一项重要规则。在法官采纳展示性证据之前,证据提出者必须证明其所提出的展示性证据就是其所主张的那些东西而不是别的,这一证明过程便是展示性证据的辨认和鉴真,它是展示性证据可采的前提条件。作为一项旨在为证明奠定基础的证明性规则,辨认和鉴真是证据法向证据提出者施加的一种负担。尽管美国《联邦证据规则》规定了几种辨认和鉴真的方法,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却有必要将其类型化,因为辨认和鉴真规则构成诉讼证明之基石。  相似文献   

15.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1900年发表的《嘉莉妹妹》是其成名作,自然主义始终贯穿整部小说。作者把嘉莉的性格归因于无法摆脱的环境的约束,欲望的控制和适者生存的法则制约,从而折射出《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16.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美国法院在审核证据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确立这一原则的目的在于要求警察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执法,阻止警察滥用职权,从而有效地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然而,严格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会使一些事实上有罪的人逃避法律制裁,因此,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此原则进行重新评估,并先后确立了当然发现例外、独立资讯来源例外、诚信例外和公共安全例外等规则,在保障人权的同时,追求最大限度的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17.
证据能力是某种证据材料作为证据使用的资格,两大法系对证据能力的属性认识以及具体制度存在巨大差异,其原因在于不同法律文化背景和诉讼模式以及诉讼体制的制约,这种制约使证据能力的国际协调存在一定障碍。因此,对于证据能力冲突的解决应当主要依赖于冲突规范,冲突规范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诉讼法院在具体案件中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具体的证据能力规则在诉讼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冲突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Study on Characteristic of Electric Power Assist Steering Syste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pinion-typ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EPS) equipped on a sedan is reached in this paper. A three-freedom dynamic model of this system is created. The variables affecting assist character is analyzed. The formulas of simpled steering resistance for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sist gain and vehicle speed are pres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Assist character is found based on the parameters of a sedan at last. This assist character is fit for the control rule of the EPS system through analyzing this character. The assist character figure offers reference for system design and control.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method has generality for assist character of different kinds of vehicles.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examined 56 young (prekindergarten through 2nd grade) urban-dwelling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affective attribu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3 types of sociomoral rule systems: prosocial, active, and inhibitive morality. It also tested the relationship of affective attributions and consequences to children's behavior. As expected, children's affective responses differed by sociomoral rule system and character role type, supporting the notion of a “happy victimizer” and a subtle attributional shift. Children provided affective attributions that attempted to resolve the dilemmas presented in the different sociomoral vignettes regardless of the affect associated with the vignette. The relationship of children's affective attributions and consequences to their behavior in school was partially supported. Children's affective attribu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prosocial behavior. However, contrary to predictions, no other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emerged between children's affective attributions and negative behavior or between children's affective consequences and behavior. Practice or Policy: Those working with young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 should consider the reasoning behind children's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and not just focus on the correct or appropriate response to understand and promote children's positive development. There are implications for supporting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s competence development at school through a behavior promotion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