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最早的戏剧是从宗教仪式中发展出来的,仪式中的程式化、表演化、性格化的特征,已孕育着未来戏剧的萌芽。最早的戏剧是一种混合型的艺术,它是艺术尚未分化时的产物。中国早期的戏剧,是由诗、歌、舞等部分组成的,它的早期形态是三位一体的。不仅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活动,诗、歌、舞也与宗教仪式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最具有戏剧性的是一些宗教舞蹈,特别是那些以述说神的故事或图腾祖先及氏族历史的舞蹈。仪式培养了人类幻想的形象性,艺术的想象力,陶冶了人类激越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人类用象征的、隐喻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情感、渴望和理想。当神话时代渐渐消去,艺术渐趋成熟,仪式就被艺术戏剧所代替。  相似文献   

2.
在如何对我国古代有着强烈宗教色彩的戏剧进行界定和命名这一问题上,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三种意见:"仪式戏剧"、"祭祀戏剧"和"宗教戏剧".无论是"仪式戏剧"还是"祭祀戏剧",在界定这类戏剧时都失之偏颇:强调了其宗教祭祀仪式功能而忽视了它们对于宗教义理和信仰的宣扬;强化了其宗教意义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它们的艺术本质.而"宗教戏剧"概念,则避免这两方面的不足,既能正确地把握这类戏剧的艺术本质,又能全面地反映出它们所具有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3.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有着不同于小说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的语言构成,对语言有着特殊的要求,正是由于剧本语言的种种特殊要求,决定了剧本语言的特殊形式和特点.戏剧的语言形式主要有两种:人物语言和情景说明.其中,人物语言是戏剧语言的主体,戏剧中的剧情及人物思想都是靠人物的语言及行动来体现的,动作性、个性化和丰富的表现性是戏剧语言的最主要特征.本文就从戏剧语言入手,分析戏剧文学不同于小说、诗歌等文体的特征,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戏剧文学.  相似文献   

4.
<正>一、"诗性":"以己度物"和"以物度物"的体悟状态钱钟书所说的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诗歌,而是寄托了人类情感的一切艺术文化的统称。诗歌、小说、雕刻都是诗。这类泛义的"诗",有无一种共通的思维特性——"诗性"存在?这种"诗性",源于意大利学者维柯的《新科学》。维柯认为诗性智慧就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的形象思维。它是凭借感觉、直观与想象创造出来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育长期处于平面化教学模式中,即教师通过书面形式、文字形式或语言形式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学生的知识来源非常单一,教师的静态化教学很难引起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无法实现学生积极性的有效调动。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知识是学生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它既是中国人交流及沟通的主要工具,也记载和传承着中国文化与艺术。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充分利用了语言、音乐和表演等多种表达方式向我们传递情感,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教育戏剧是基于戏剧艺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教育形式,用非常直观的戏剧表演向学生们传递知识,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本文主要对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和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模式,同样较深地影响了它。从古典戏剧对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情感色彩的克制、中和以及创作方法的杂揉等方面,可以初步发现中和文化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规范与促进。  相似文献   

7.
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产物,是西方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所占距的重要地位之标志。英美文学对戏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形式与创作技巧方面来看,英美诗歌在戏剧独白方面不断追求诗歌形式对内容的重要意义,并用“包容万象”的艺术胸襟,不断对现代诗歌创作的艺术进行探索,使现代新诗的创作形式更加丰富,一方面又对现代新诗传统进行发展,创作出大批与现代新诗存在差异性的诗歌作品,对现代新诗的创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家庭墓地》是一首戏剧诗。弗罗斯特在《家庭墓地》中使用了许多戏剧手法,主要包括戏剧语言(口语化的语言和戏剧对话)、戏剧冲突、戏剧场景(戏剧地点和人物)、戏剧结构、戏剧讽刺、戏剧悬念以及对人物动作的戏剧描写等。诗人运用这些戏剧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使其诗作迸发出一种艺术张力,并有效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人生本身是戏剧的。从捕捉人生世相中的矛盾冲突,描摹客观性戏剧场面,传递人物戏剧性言行,构建诗剧等四个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叶延滨在以情取胜的创作理念之后,逐渐呈现出追求以理取胜的诗美风格。诗人在戏剧性因素的生成、表现、途径等方面均做了不少积极的艺术探索,在戏剧冲突与诗歌力量的结合上标示了叶延滨诗作所达到的崭新高度。  相似文献   

10.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正如戏剧教育家加文·博尔顿所说,“戏剧不仅以文字的形式向人们传递信息,而且以声音、空间、行为等舞台因素与人们进行交流。”那么戏剧教学方法的选用,关键就在于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适切,同时关注到和戏剧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的适切。因此戏剧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戏剧场景,体验剧中情感,  相似文献   

11.
生活于嘉道之际的龚自珍,之被后世学界方之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位诗人、中国近代第一位诗人,不只是在于诗人跨越古、近的生命时段,更重要的是,诗人"尊情贵真"诗学思想,不仅承继古人,而且启迪来者,而诗人的诗歌创作,恰正是其诗学思想的准确诠释,这突出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剑气箫心"的真情体露和尚奇求新的艺术追求。换言之,龚自珍以其"尊情贵真"的诗学思想和"豪不就律"的诗歌创作为中国诗歌领域开辟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启动了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剧诗归根结蒂属于诗,衡量剧诗的标准只能是诗,不以赋形舞台为直接目的。中国古代最典型的剧诗便是明代文人南杂剧,它们中虽多有被称为不能施之场上的案头剧,一直被戏曲史界所轻视,但视作诗歌却自有创新之处。另一方面,明代开始形成并成熟的单折戏,直到清代都不断有人创作和演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在于选题严肃、线索分明、结构紧凑,自始至终为一个完整行动所贯穿,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长度,自成一个整体。从这个角度来说,单折戏即可以被看作近代意义上的独幕剧。以写意抒情为宗旨的剧体诗及中国式独幕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体裁领域的新突破,明杂剧作家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中存在着一种叠加复合的人物形象,这种人物形象是在文人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产生的。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使得元杂剧受到雅俗两个文化圈群体的追捧。叠加式复合现象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艺术效果,推动了戏曲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元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诗坛上 ,黄遵宪的“新派诗”逐渐突破诗言志、比兴、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 ,在诗歌的主题内容、审美意蕴、表现方法、语言形式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些新变虽然不够彻底 ,带有过渡性质 ,但已是解构旧诗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15.
江州之贬是对白居易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事件。江州之贬之后,诗人的创作心态上突出一个“转”字,由激切转入淡泊和抒情;诗歌内容上突出一个“融”字,知足保和中融入了对迁谪处境的怨恨和愤懑;艺术特点上突出一个“细”字,通过描写的细腻化,表达了诗人丰富而细腻的内在感情世界。江州诗歌在白居易诗歌创作中具有标志意义,而且形成于江州时期的诗歌创作风格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杜甫“行”诗,从篇章到句式改变了初唐歌行的体调特征,独构新格。这一成就的取得,与当时歌舞大曲盛行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基于对音乐的敏感与对“乐府“传统的弘扬,杜甫创作“行”诗,内容上追踪汉魏行曲歌辞讽刺时事的美刺功能,结构上借鉴歌舞大曲多解组合以及行曲“简单而刚健明快”的特点,达到了声律与情感的契合。可以说正是杜甫充分吸收当代歌舞大曲的结构特质与音乐风格,以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结构了富于魅力的“行”诗,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从而为他在诗体发展史上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关于郭沫若新诗的艺术风格,论甚众,莫衷一是。郭沫若诗歌艺术风格受其艺术个性、诗歌主张、化修养及所处时代思潮的影响,其诗的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挥洒自如,其情感方式为“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两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山水诗在中国古诗中地位特别。古人往往寄情山水,以摅怀抱,故借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山水诗习常的旨趣,而山水诗研究也成为热点之一。当今,新资料的发掘机会甚少,山水诗研究该如何发展,成为学人思想的焦虑。何方形试图以审美切入,通过大量文本的通读,总结山水诗的艺术流变,其研究思路可为后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金克木是走在新诗现代性艺术探险路上的先行者之一,具有自觉的诗性追求意识.金克木诗歌中营造的意象群有自然意象群和人物意象群,营造出独特的诗意世界:科学精神熔铸于意象拓展了诗歌艺术的表现维度;意象原型的选用传达出独特的“现代情绪”.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散文诗以独语和对话的艺术言说方式感通万物,其文体形式与内心困境的揭示有着同构关系。独语描绘了真实的幻象和幻象的真实,对话形成自我与他者、外部交流的"意欲语境",二者的兼具使现代散文诗既有自我观照式的内敛语境,又有交流开放的文本特征。独语与对话的精妙运用使散文诗的文体更具诗意功能,其诗性思维和内心感应相谐和,唤起人们更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展示对现代人生已然达到和可能抵达的审美想象标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