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通假字说略     
<正> 探讨文字的通假现象,对我们阅读古书、考证古音、研究同源字都是十分必要的.然则,古汉语论著中全面考察通假字者尚未多见,工具书使用"通"、"同"二字以判别通假者亦尚未严格区分.本文试图从通假字的定义、类别、辨别方法及其与古今字异体字的关系等方面,谈些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2.
桂馥为"说文四大家"之一,他在征引古籍佐证《说文》的过程中,解释并记录了大量的异体字、古今字以及通假字,他所说的异体字主要包括变体、或体、别体和俗体字等;他所认为的古今字主要是指古今时代用字的不同;对于通假字,桂馥通过大量文献的考据较自觉地从音转的角度来看待通假问题,抓住了音同或音近是通假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三字"问题(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4.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5.
郭编《古代汉语》(修订本)文选部分在注解通假字问题上还有可商榷之处,例如异体字误为通假字、古今字和通假字混淆以及未注明通假等,本文进行了辨正.  相似文献   

6.
"古音通假"原理的普遍应用解决了许多古书上的疑难问题,成为训释词义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存在着"滥用通假"的流弊。曹先擢《通假字例释》中有误以同源字为通假者,有误以古今字为通假者。这些误用现象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一些中学教材编写者不分“三字”即通假、古今与异体字,不明其判断原则,故教材注释中大多都以通假视之,错误百出。文章主要以刘兴均的理论为基础,对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本(共五册)中存在的“三字”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在语音方面都是相同或相近的,所以在判别三者时,不能从语音方面着手,否则就会乱成一团麻,只能从形体和意义这两个角度去判定“三字”,才能达到定义要准确、定称要确定的科学要求,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  相似文献   

8.
王永吉 《文教资料》2010,(36):21-21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部分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注解时有可商。如"枹"与"桴"当为通假字,非古今字;"骖絓于木而止"句中"絓"为本字,不必"通‘挂’";"刑"与"型"为古今字,非通假;"槃"与"盤"、"郄"与"郤"为异体字,非通假;"指"与"旨"为古今字,非异体字。对旧注的取舍亦乏辨正,如"摄乎大国之间",摄训"夹"为长;"铿尔"当为琴声而非舍琴之声。  相似文献   

9.
谈通假字     
在中学里,我们常把借用的字称之为通假字。通假字属于传统六书假借的范畴,是一种“本有其字”的用字法。故“本有其字”是通假字的特点。所谓“本有其字”,是指在同时代的文献中,已有用本字的例子,甚至同一部古籍,也以用本字为常。通假字的通假义是临时获得的,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通假义就不复存在。音同音近,是通假字的条件,如果声音上没有联系,是不能通假的。当然,古书的通假,是以古音为准则的,不能用现代汉语语音去衡量。如《陈涉世家》里,“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的“适”是“谪”的通假字,今音相距甚远,古音却相近。前面已经谈…  相似文献   

10.
一、文字部分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的(五)(六)两节讲的是文字问题,其中包括汉字的构造以及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基本知识;第二册通论(十六)里又讲了古音通假(通假字)的问题。学习这一部分,既要掌握文字的基本知识,又要会解析字形字义。下面我们谈谈学习文字基本知识的重点、解析字形字义的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关于文字知识的学习重点  相似文献   

11.
读了彭龙驹同志《中学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分类》(《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9期)后,感到他虽然对通假字作了较详尽的划分,但却把古今字和通假字混在一起,混称古今通假,抹杀了古今字同通假字的界限,实际上取消了古今字。这是不合汉字发展的事实的,也不符合中学语文教材的实际。实际上,他自己也是很矛盾的,既说“古今通假,即甲乙两字一为古、一为今,从而造成通假”,又说“其实,这是字形的演变而造成的,严格说来,这不应算是通假。但在今天看来,毕竟成了两个不同的字。”由于“字形的演变”而“成了两个不同的字”,正好说明它是古今字,而不应该是通假字。所以,我赞成他的“严格说”,不赞成他的“矛盾说”。  相似文献   

12.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是古汉语中不同的用字现象,它们的来源不同,含义、功能也不同。但是在当前的古汉语研究和教学中,这三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尚未获得一致的看法。在给古籍作通俗的注解以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为了简便起见,在叙述时最好用“通”这个术语表示通假字,用“同”这个术语表示异体字,用“后来写作”表示古今字。  相似文献   

13.
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必须逾越的一关。因此,各类古代汉语教材以及帮助初学者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参考读物,都列有古音通假一项,并列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以帮助读者掌握。从一些书中看来,对通假字的认识和分析,意见并不一致。比如,通假字是否应包括古今字,本字与通假字之间字义上是否有关联,等等。本文只想就看到的一些  相似文献   

14.
裘兴江 《教学月刊》2002,(11):47-48
古字通假是古汉语教学的一个知识要点。在中学语教学中,历来是将“古今字”也纳入“古字通假”的范围。如“反—返”“见—现”“说—悦”等。旧版(第一、二版)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教材和教参都把它们作为通假字来处理了。在1989年6月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语教学词典》(罗大同主编)中,也还是把这一类字归入古字通假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采用“省文”注释《墨经》用字现象,毕沅、孙诒让已肇其端,至谭戒甫则认为用“繁文、省文”之说,可为治墨书者导一先路,故广泛采用此法。谭注用此法确有不少新解值得重视,但我们在对谭注《墨经》所有的繁文、省文作了分析后认为:所谓的省文、繁文与本原字古音均相同或相近,具有通假的条件之一,可以视为广义的通假字,但通假不能忽视最重要的原则,即社会性原则。谭注省文、繁文说随意在本原字的基础上添加或删减义符后解说字义,且无充分的例证,故不少说解难免主观臆测。而且繁文、省文说不如“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术语更能反映古书用字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诸多文科教材(包括大中学)中及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古今字,通假字,假借字和异体字混为一谈的现象。如: ①非虵蟺之空无可寄托者。蟺通鳝。(朱振家先生编《古代汉语》) ②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通诤。(同上) ③非死则徙尔。尔同耳。(初中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针对初中语文古文“古字通假’吩为“通用”和“借用”的不当,阐明了通假的定义,然后对初中古文的“同”条注释通假字63个逐一进行讨论,采用统计考证与分类的方法辨析其情况,认为这63个所谓的通假字,实际上分属通假字(42个)、古今字(18个)、异体字(3个)。由此还得到了初中古文“古字通假”的一个系统,力图解决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古字通假”注释和教学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甘勇 《现代语文》2010,(1):140-143
段玉载《说文解字注》以“明通假”“求词源”为核心,疏通了古汉语的同源字系统。该系统从层次上可分为通假字系统、异体字系统、古今字系统、同族词系统四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9.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下册教材中,对于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不作专门的区分。它们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进行界定,举例分析了教材中出现用“同”注释的字际关系。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分别作出了建议,对教学实践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汉语里,古音通假的现象相当普遍,而且愈古的作品,通假字愈多。因此,了解古音通假的原则和用法,对阅读古文是很有帮助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十六)“双声迭韵和古音通假”一节指出:“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错。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