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批东莞城市形象智囊团成员聘任仪式暨座谈会举行。专家们请记者离场“担心专家谈到负面的声音时.被选择性地去报道.担心给东莞城市形象抹黑”。  相似文献   

2.
刘莲莲 《新闻传播》2009,(10):43-43,44
框架理论告诉我们,现代大众对重大事件的判断极大的依赖于新闻媒体的报道框架.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对大众的影响尤其重要。金融危机是2008年9月以来社会关注最热的重要话题之一.对“金融危机”形象的构建体现了一个主流媒体的重要价值导向和态度方向。本为通过对《人民日报》经济新闻栏目中三个“金融危机”专版报道的变化分析,探索《人民日报》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3.
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日前说:经济报道是特殊的生产力。在“扩内需、保增长”成为各级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当前形势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报道这个特殊生产力的作用,提升全民信心,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安全度过经济寒冬,成为新闻界共同面对的一个话题。笔者以为,记者应该加强“政治、业务、思想”等三个方面的素养,从而保证经济报道更好地为“扩内需、保增长”服务。  相似文献   

4.
发端于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依然没有停下向全球蔓延的脚步。虚拟经济惹的祸,也在一步步地侵袭实体经济。作为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基地,东莞一时间成为舆论的风暴眼。"倒闭潮"、"失业潮",悲观的消息,似乎总与东莞有关。是事实真相,还是危言耸听?记者深入实地、多方探访,只为拨开迷雾,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东莞。  相似文献   

5.
曾鸣 《青年记者》2010,(19):50-52
主持人的话:9月8日,北京女画家“赵庭景美”用微博直播老公与另一女子私情的微博“捉奸门”事件引起关注。关注的焦点不仅在于女画家利用微博传播她丈夫和第三者之间的隐私是否违法,而且也在于一些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9月9日,《扬子晚报》、《新快报》、《楚天都市报》、《东莞时报》等开始介入,大篇幅报道此事,而有的报纸更是在头版实名奉上三位主人公的大头照。  相似文献   

6.
3月1日.晨报A2版关于温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的新闻报道在市属报纸中独具特色。一是有自己记者撰写的自采报道:二是以“关键词”突出温总理在线谈话的要点.如“在线交流,第一次的事情难免有点紧张”“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和资本市场有信心”“反腐败.正积极准备官员财产收入公开工作”等.既令人一目了然,又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是在“访谈花絮”中.以记者采写的“网民留言请总理喝水”和“追访主持人的感受”等细节报道,为主报道锦上添花,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经济报道由于其内容专业性较强,容易堆砌术语,显得枯燥乏味,深奥难懂。那么,怎样才能让经济报道“鲜活”起来呢?笔者认为,经济报道要学会“找故事”,找出最能揭示内在规律的“故事”,并绘声绘色地讲出来,才能增强经济报道的贴近性、鲜活性、启示性。  相似文献   

8.
刘贤政 《视听界》2001,(6):31-31
所谓“边缘体”新闻,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单一新闻品种,却又撷取众之所长的新闻体裁。它能深层次揭示事物本质,大跨度追踪事件因由,多方位探索事态趋向,更为全面、深刻、透彻地反映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它是多种报道方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报道方式,本身就产生于“结合部”,同时又与作为报道对象的“结合部”相伴而生,且为更好地在“结合部”上做文章服务的。  相似文献   

9.
工作报道是军事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工作报道对于部队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是,近些年来,工作报道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它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浅”、“平”、“旧”和“呆板”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它指导作用的发挥。要克服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报道的水平,必须在求“新”、求“近”、求“活”上下功夫。一、来“新,,新闻除了强调它的真实性之外,特别重要的就是它的新鲜性。只有新,报道才有新闻价值,有了新闻价值,新闻的指导性才有根据和依托。但有的报纸却忽略了指导性与新闻性的关系,往往片面地强调指导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世界》2009,(3):1-1
先是美国,后是欧洲,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席卷全球,飓风过处,狼藉一片。先是美国房市不行了,报道铺天盖地;再便是欧洲的统一货币欧元下跌了,报道你追我赶。新闻绘声绘色。于是有媒体兴奋地发出呼喊:“西方不亮东方亮”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2014,(13):64-71
一场“扫黄风暴”,使得东莞酒店业经受了最猛烈的震动。过去几十年间,东莞的酒店业与色情业按照各自的方式,分享着这座“世界工厂”创造的财富,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互相刺激,互相促进。东莞酒店业与色情业的深度媾和,本质上是另一条“东莞制造”的工业流水线。在“过客经济”或“地租经济”的舞台上,演绎着一场物质与肉欲交相辉映的盛宴。  相似文献   

12.
钟鸣 《声屏世界》2005,(11):22-23
“耳闻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人们总是相信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对一些重大、突发的、现场感强的新闻事件的报道,电视在制作时越来越多地采用记者现场报道的形式。记者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与一般新闻报道相比,受众更能感知它的真实性和即时性。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正是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眼见为实”的心理,使观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还能“目睹”。  相似文献   

13.
周金泉 《新闻前哨》2023,(22):43-44
消息、独家新闻、深度报道可形象地称之为新闻报道的“三板斧”。本文就如何写好“三农”领域的消息、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分享实践体会,为新闻采编人员做好“三农”新闻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经济报道要“浅”大到房子、车子、票子,小到酱醋油盐茶,百姓生活,说到底,就是与经济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讲得通俗一点,过日子离不开衣、食、住、行。我们的经济报道也不外乎此。因此,写经济报道是站在金字塔尖曲高和寡盲目地追“富”,还是为消费者说话,说老百姓身边的事,将最终决定能赢得多少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5.
“多从正面报道”——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听得最多的一句话。的确,我们的事业,虽然碰到不少困难和挫折,总是在发展,在前进。多从正面报道,反映了我们事业的本质和主流,能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坚定对未来的信心。向新闻工作者提出“多从正面报道”的要求,其真理性是无可置疑的。但多年来,在按这一要求报道的实践中我感到有的同志、特别是负责“把关”的同志,对“多从正面报道”的“多”字,在理解上似乎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九五”成就辉煌,“九五”特点突出,“九五”值得大书特书。今年关于“九五”成就的宣传,从中央到地方,从报纸、电台到电视台,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其中的良好效果和不尽如人意之处,能引起我们对新形势下成就报道的一些思考。 难处与优势 实事求是地讲,搞好“九五”报道有相当难度。 一是我们在平时大量的正面宣传中,大量报道过这些成就与成绩,使此次报道在内容上缺乏新鲜感,对挖掘素材的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17.
“中性”报道的提出这几年,新闻界关于“中性”报道的说法很热门,有的甚至把“中性”上面的引号也去掉了。那末,中性报道的提法(即使是加了引号的)究竟是否正确、有没有科学性呢?能不能成为一个新闻学名词而长留于世呢?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或者干脆地说,持否定态度。“中性”报道的提出,大概是1987年第7期  相似文献   

18.
电视深度报道首先可以简单地描述为针对电视“消息”而言更“深入”、更“细致”的报道。“消息”一般都是介绍一种客观的现象,而电视深度报道则要透过这一“现象”,通过深入地探究和细致地表现,让人们看到这一现象中的本质意义。这种“深入”和“细致”,在报道过程中,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偏重于“意义”的阐发。 此类形态的报道,带有较强的“评论”特色,但又和报纸纯粹的“评论”不同,它往往是一种“记者述  相似文献   

19.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流动于生活母体中不可缺少的活性细胞。它如清晨露水,珠圆玉润,映射着太阳的光彩。一篇作品往往因为有了生动的细节而获得生命。同样,广播录音报道中的细节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感人的细节是录音报道的“点睛之笔”。准确地抓住了细节,录音报道就能“活”起来,听众听后就能“有动于衷”,即停留在心灵上,渗透到精神中去。准确地运用细节,录音报道更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20.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电子媒体的兴起,传播方式方法的提速及“第五种媒体”——手机短信的普遍使用.尤其是广播、电视现场直播的同步反映.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时间概念,有人便提出“新闻是能引起人们关注的真实事件的及时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