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4,(A5):70-71
学习情境中的"情境"是既有"情"又有"境","情""境"互融。"情"是情感体验、动机培养,"境"是学习环境、知识文化背景和各种活动。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和运作,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地学习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是学生生活积累匮乏,情感认识不丰富,二是传统教学只注重写作技巧的指导,为“写”而写,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激发。一是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储备.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在体验中感悟人、事、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积淀下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二是注意对学生情感的调度,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或文题激情.或情境诱情,或问题引情,或以情动情。三是注重学生情感的保持.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保持住对作文的激情。  相似文献   

3.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有"情感"元素的参与。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打造有"情感"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具体措施为:让语文课堂教学饱含融洽的情感;依靠教学民主,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挖掘教材里"文以情生"的"情"。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章有情,皆为心声,文丝脉络,被情所牵,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载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论文、鉴诗、评人、赏物都得移情入文,以情品文。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学科这一特点,促成学生主体情感与文中客体情感互融、互动、互补,从而激起学生智慧、潜能的火花。  相似文献   

5.
<正>有真实情感的好文章读来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缺乏真实情感的文章,读来则味同嚼蜡。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学生缺乏阅历,但不缺乏真情,真实情感来源于现实,现实生活培育真实情感,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真情才能让学生写出动人感人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情感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了。众所周知,课堂上让学生激动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正如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飞速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注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于初中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追求的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以智启智、以情促情,让学生心灵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基于这种理念,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时,能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以激活学生情感与智慧,催化学生情感与智慧的生长,让我与学生们一同沉浸在欢偷的学习氛围中,一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悟体验"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做到以感悟体验让语文课堂变得更精彩呢?笔者的做法如下。一、朗读中感悟体验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立者批文以入情。文  相似文献   

9.
王金梅  王善平 《现代语文》2008,(10):109-109
“情是教育的根”,教师若能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教学便成功了一半。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利思想性的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生命,缺乏情感的课堂就如同无源之水,失去了活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情感,让语文更有魅力呢?  相似文献   

10.
语言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首先把握好教材、挖掘情感因素;其次在教学环节中注意以情动情,激发情感,运用多种形式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情感。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情是文章的核心、主宰和灵魂。第一,发挥语文教师情感的"中介"作用。从文章作者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到情感,其间不可缺少的"中介"是语文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教师币讲课,必须在课堂中融入情感,进  相似文献   

12.
教育没有了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了水。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牢牢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本文阐述了在"教师情、文本情"的基础上,如何让孩子在语文课中动情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当人们互相交流信息时,或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信息,无不渗透着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情感的交流具有三维性,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课文作者在作品中表露出的情,三者融为一体,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  相似文献   

14.
李娜 《天津教育》2014,(17):122-123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而又多彩的人文学科。”要使学生爱上语文,就要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优美文字的润泽,汲取智者精神智慧的营养,通过课文自身的美,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们经常谈及的德育学科渗透,也就是在语文学科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渗透情感教育,重构学生的精神家园的方法有:以"图"入境,唤起学生情感;以"情"入境,触发学生情感;以"戏"入境,让学生体验情感;以"趣"入境,激发学生情感;以"今"入境,激起学生情感。  相似文献   

16.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学缺少"情"便失去了它应有的绚烂本色。小学品德教学是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的教学,体现品德学科的"生命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教师挖掘文本价值,寻找情感激发点。创设情境,可以引发情感共鸣。让学生参与活动,从而提升情感体验。运用多重评价,进而实现情感内化。有了情感的基石,品德课堂才能盈满生命情感与活力。  相似文献   

17.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智慧、情感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中,总是既有"情"又有"理","情"和"理"的关系是对立而又统一的.语文教学要以情感教育取胜,启发觉悟,感染学生,这样才会打开学生的心扉,在每个学生的心弦上弹拨出悦耳、动听的乐章.  相似文献   

18.
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喜、怒、哀、欲、爱、恶、惧七情的说法。我国的古代文学创作也讲究一个"情"字,"情"是"文"的命脉,"文"是"情"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品读好文章,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儿童情感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9.
杨珏颖 《中国教师》2010,(Z1):294-294
教学是师生之间全方位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交流合作的运用。语文教学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应运用情感的语言、体态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驾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甘春瑜 《考试周刊》2010,(10):55-56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本文从“师生互敬互爱,让学生体验师爱之情;学习与生活联系.让学生体验学习之乐;教学与活动结合,让学生体验亲历之趣:教师善于赞赏,让学生体验成功之喜”四个方面来论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让他们真正地愿学、乐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