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宋金时代中土学者著作中多用汉文佛典译自梵文的“语法”“句法”术语,标志中土学者语法观树立;这是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一个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指环王》三部曲中的种族和人物关系极其复杂,且原著对此的解释也不详细。全书出版之后,作者托尔金的后人不得不写了《中土历史》等几本书,详细回溯"中土世界"的由来、演变及各种族的形成与世系,最终形成了完全架空历史的"中土"史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其中的角色吧。  相似文献   

3.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诗僧灵澈的诗句“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短短两句十字的语言,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概括地点明域外佛教传入中土的开端,同时为我们形象地展示了佛教初传中土的大致情形。  相似文献   

6.
佛法东传,经论先行传译,汉晋以来翻译出了大量佛经。但因对佛典翻译不善,佛典不齐备等因素,为广寻完备的佛教原典,汉地僧人踏上了西行求法道路。戒律是佛教“经律论”三藏之一,但在中土戒律的传译相对滞后,律藏残阙,律典传译不足,维持僧团的制度不完备,对律藏的迫切需求下,从东晋法显西行专门求取律典开始,晋唐时期不少中土僧人西行求法,带回并翻译律典。从法显携归并翻译出《摩诃僧祇律》及其他戒本开始,到唐代求法僧义净远赴印度求取律典,翻译并完善中土的诸部律典,建立起了完整的有部律典,使得中土佛教得以建立并保存系统的说一切有部律典。中土僧人的西行求律,为唐代律宗的兴起,对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了补充了中土文献的语料,而且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语言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以期引起研究者对佛经词语研究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8.
由我校哲学系徐文明所著的《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一书 ,近日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了自后汉以来传入中土的几部最重要的、代表佛教各派禅法的禅经 ,进行了十分精细的分析 ,揭示出了由小乘禅到大乘禅再到禅宗最上乘禅的禅法与禅理的发展线索 ,梳理出了禅宗与传入中土的各种禅法之间的关系 ,以及由此发展到禅宗之禅的一些内在规律。本书对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发展的理论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作了相当精要的概括 ,即由小乘禅的自力自修自解脱 ,到大乘禅的勤修念佛依他力解脱 ,再到最上乘禅的自性是佛 ,自悟自渡这样一个辩证综合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图像为依据,结合史料,对石窟和出土文物中的供养僧人服装类型及其变化进行探讨。佛教传入中土,各代僧人服饰有所差异。由于地域、民俗风情的不同,敦煌供养僧服在各时代不断变化,其形式多样,与印度原始僧服制度差别较大,显示了中土佛教僧服的复杂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0.
盘古神话外来说,尤其是印度来源说是20世纪很有影响的学术观点,认同者众多.对持此观点的著名中外学者所使用的文献证据进行检讨发现,支撑盘古神话印度来源说的文献证据是几部印度经典中的类似创世神话.但文献学资料显示,可靠的中国文献中盘古的名字出现在汉末,这几部印度经典中只有一部佛典在三国时代传译中土,其它几部经典则最早要到北魏甚至现代才传译中土.这个时间差距不能有力支持盘古神话来源印度的观点.尽管不排除这些经典以纸媒文本的形式传译中土之前就被口头传播中土的可能,但严格的学术讨论不能将这种逻辑上的可能性当成事实来使用并推出结论.因此,盘古神话外来说的观点尽管很有启发性但尚不是铁论.  相似文献   

11.
在唐代,佛教的发展达到鼎盛,并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发展给本就式微的儒学带来了更大危机,为了恢复儒学的权威地位,这一时期的士人知识分子进行了不懈努力,柳宗元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积极吸收佛学精义,主张儒佛融会,使儒学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并对两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迟子建小说中的狐仙神话深受儒教、佛教、道教、中国古代先民的神性意识多元文化的影响。根据比较故事学的理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狐仙神话可以看作为母题链,能够从中提取出动物托梦、轮回果报、修炼成仙、白色动物和动物感恩五个母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折射出期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层寓意。  相似文献   

13.
韩柳与佛学     
这里试图探究韩柳与佛学的关系。韩愈立足于儒家,引释入儒,启后世道统儒学的先声;而柳宗元对佛学则是另外一种态度:他糅合儒释,游刃于中。韩愈等人的融释入儒与柳宗元等人的糅合儒释,构成了佛学对中国士大夫影响的两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揭示我国传统小说脍炙人口,走俏文化市场的一个原因——佛道文化孕育了我国传统小说的人物崇高美、情节圆融美、环境奇幻美,也同时造就了以佛道混合的文化积淀为基础的艺术欣赏心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作为主流的儒学与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的佛教的交涉。这种交涉是既反对、抵抗,又同情、接受,以至交渗互涵、趋于统一的过程。而“孝亲观”便是这一过程的矛盾集中点。以佛教传入中国的进程为背景,以儒家文化为参照,探讨佛教与儒家“孝亲观”问题,分别通过对二者“孝亲观”的纵向和横向的交叉分析,力图解读二者在“孝亲观”问题上求同存异之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曹艳春 《天中学刊》2003,18(3):72-74
佛教对中国古典小说影响深远。佛教典籍在文体形式、叙事模式、审美情趣等三个方面都与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正是这些相似性为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为能在中国本土传播,积极加强与儒、道的沟通和对话,尤其注重与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学之间的互动,二者之间由契合到互补。最终,作为异质文化的佛教,在始终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面前,不仅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质,而且成功地融入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斗法是佛经的重要内容,其体现在释迦与魔波旬之间、不同教派之间乃至菩萨之间的争竞。这一结构遂为中国本土之小说所采用,却演变为儒释道相互的较比高低。其化根源则在于现实生活中三教之间的那种水火为容、你死我活的尖锐矛盾。但在宋暨其后,该类作品主题被表现作家主观情感的创作动机所置换,这一本质转变,首先是三教合流思潮在宋元明清的定型致使比类小说寻求新的创作依托,而情本位观念的弥漫则为这一转变奠定了实质的内核。  相似文献   

19.
儒、道思想对中国思想化的渗透既深刻又悠远,因此历代士无不受其影响。孟浩然受儒、道思想影响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孟浩然所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诗歌作品中所用的儒、道典故,所表现出来的儒、道思想观念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和心性情趣上。就儒道两家思想对孟浩然思想的影响力而言,儒家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道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旅游文化是以儒道佛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人文旅游资源多为儒道佛思想文化载体。中国旅游文化对儒道佛思想文化的传承及走向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