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就当前学生喜欢上网,不喜欢读书,打游戏多,读书少,这一现象甚是担忧,要改变这一现状,其根本途径是改革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多舍弃旧的过时的东西,更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上求"新"、"求"、"活", 求"实".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这个神圣而又伟大的职业!  相似文献   

2.
及先生之所以能够在语文教学领域取得一系列显著成就,与他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是分不开的.在教学改革中,他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思想的科学成分,突破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的束缚,从实际出发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详细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所说的"工具性",主要指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特点;"人文性"则主要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在"人文性"与"工具性"关系的把握上,及先生始终坚持文道统一,坚持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活教育"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既吸取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又融汇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活教育"仍然极具借鉴价值,汲取"活教育"思想精华,践行"活语文"课堂教学思想,旨在激活语文课堂形态,提升语文教学绩效.  相似文献   

4.
优秀的教师都能做到以学生的情感、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展开自己的教学活动,及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师.他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简单总结为"二为"、"三求"、"四步"、"五自",这几个方面恰恰体现着他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的内部规律的看重,同时也深刻蕴含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彰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等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的内部规律为依据,要以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为导向,要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正是及先生语文教学艺术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5.
刘国正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现了语文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为我国语文教育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他认为语文是基础工具,语文教学既要实又要活,语文教育要联系生活,语文能力培养要靠训练,语文教育要在继承中求发展,语文课改要分清变与不变.刘国正先生在教材编写和领导全国中语会工作方面也是贡献突出.  相似文献   

6.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首倡"语文味"教学的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内涵有这样精辟的论述:"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7.
曾祥芹先生出生在湖南山村,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受过湖湘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双重洗礼.从1958年走上杏坛,到退而不休的2021年3月,从事语文教育整整63年.其间当过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给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师生、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在职进修教师,都上过课、做过报告,全程体验了各级各类一线语文教育,是难得的...  相似文献   

8.
一、为什么要在"大语文"中培养"大写的人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学生以"学而优则仕"、"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目标.可见传统教育首先注重"修身"、"立德",进而"立功"、"立言"为政治服务.传统教育在统治者"暴力"与"愚民"专制统治下,只能培养出一邦"极容易做奴隶,而且做了奴隶之后,还十分的喜欢"的愚弱的国民来.于是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慨叹"三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历史不外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先儒"(孟子)的所谓"一乱一治"的怪圈中翻滚.鲁迅先生在苦闷、彷徨、求索、呐喊与战斗的一生中,"立人"乃是其思想的核心,要救治国民,首先要救治他的灵魂!深谙教育之道的鲁迅先生正告我们:教育要培养"大写的人"!何谓"大写的人"?时至今日,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换言之,要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9.
蹇庐氏 《语文新圃》2007,(10):42-43
王蒙先生"自恃"是著作等身的大作家,在孙子面前往往"好为人师".孙子有时候语文不及格,他就十分奇怪:"语文怎么会不及格呢?"想不到孙子根本"看不起"赫赫有名的老爷子:语文"你讲不了,你根本就不懂".这自然大伤大作家的"自尊心":"我连初中的语文都根本不懂?"于是,他要孙子拿几道题目出来.……  相似文献   

10.
黄冬梅 《文教资料》2008,(17):116-117
语文教学贴近生活是顾黄初先生语文教育方法论的基本点.语文教学应该全方位地把学生各方面的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其他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简单语文,成为于永正等语文教学名家极力宣讲的主题。其实,数学一样需要简简单单地教,回归常态。数学教学应删繁就简,做到简明、扎实、有效。  相似文献   

12.
我1949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长期从事语文教材编写与语文教育研究工作。在语文人生中,我向叶圣陶、吕叔湘诸先生和当代诸贤士学习,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语文教育观点:语文是基础工具,语文教学既要“实”又要“活”,语文教育要联系生活,要利用好“第二课堂”,要重视文言文教学,语文教育改革要在继承中求发展,语文教育教学要立足中国大地。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它既继承了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又吸收了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这一语文教育观内涵极其丰富,主要涉及"两个关系"和"一个问题",即教与学的关系,知识、习惯、能力之间的关系和教材问题.本文限于篇幅,只谈及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观与当前素质教育观的基本精神相通.学习研究叶老的语文教育观,对我国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程少堂先生提出的"语文味"理论已有一年有余.在这并不太长的时间里,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进行探究和思考,以引起语文课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顾黄处先生的"语文教育生命观"、"语文教育生活观"、"语文教育生态观"是对语文教育的性质、任务、原则的精准论述。在从当代社会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看顾黄初先生的"三生观",会发现其惊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都可以从语文教育"三生观"中得到启示。在新时代语文改革时期回顾品味顾先生的系列教育思想,会再一次帮助我们清醒的认识语文教育的性质、坚定语文教育的理想,找到语文改革进步的入口。  相似文献   

16.
关于特殊的"的×、的×"用法,自从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1]一书中指出它是"有意思的例子""唯一的例子"的话以后,《中国语文》和《中国语文通讯》等发表过好几篇文章,如谭达人先生的《无独有偶》[2]、江澄先生的《"的"在前面又一例》[3]、笔者的《并非"无独有偶"》[4]、张谊生先生的《试论结构助词"的"和"之"的前置--兼论现代汉语的骈合结构》[5]等.  相似文献   

17.
张志公先生是"语文三老"之一,在语言学界、语文教育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生致力于语文教育研究,在二十世纪我国历次的语文教育改革中,能够独具慧眼,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真知灼见。在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教学等方面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充分说明了张志公先生在不断深入和不懈努力地钻研语文教育,这些见解也是当今语文教育界的一笔宝贵财富,对我国当今的语文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运用"平衡"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失衡现象作了纠偏,实质上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客观的描述,发人深省:语文教育既不能忽视语文能力培养,也不能忽视思想道德教育,二者必须"平衡".  相似文献   

19.
王毅 《现代语文》2004,(6):36-36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代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大胆地去探索和研究.但是,强调"创新"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观念中有许多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思想和做法,象重视诵读教学,重视语感的培养,重视对意境的欣赏、领悟,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要继承和发扬的精华.笔者把重视古诗文教学、学习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叫做"传统回归".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撤出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仍然保留在初中语文教材之中. 这篇作品,实在是散文中的极品佳作.那常读常新的文意、文趣,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其中对于三味书屋的描写不仅是了解鲁迅的早年学习生活最生动鲜活的文字材料,而且从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角度来说,也具有许多可资借鉴的意义.在鲁迅的笔下,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当年那一种古老中国浓重的教育氛围: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的"宿儒".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严肃指教和严厉监督之下,学子要读被指定的书.对"怪哉"这类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而且在脸上还要带着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