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融合传播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形态是近年来出现的,但是作为一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早就存在。论文从"言、象、意、融合"、"诗、画融合"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融合传播思想,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融合传播思想的根基是中国古代以"象"为核心的体悟式思维,最后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融合传播思想对当代融合传播所带来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都没有脱离<周易>的影响.研究<周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及其生长于其中的美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中国美学最基元的"阴阳"絪缊、"生化"构成思想更是秉承于<周易>.可以说,"阴阳"的絪缊、激荡、生化、构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影响及中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中,处处体现着"阴阳"、"生化"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一当我们讨论历史文化的时候,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一种观点受到普遍重视,这就是"轴心时代"的概念。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人类思想的一个蓬勃发展阶段,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也属于这一时代。毋庸置疑,这一时代的确是极为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形成时期。但是,对于有着连续不断悠久历史传统的华夏民族来说,在轴心时代之前,还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如何从中总结出对我们今天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文化观念?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来看,他虽然承认"各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精神",但认为"中国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几十年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历史经验,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三个代表"的历史必然性.本文对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作了历史考察,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80年中,每一次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正确选择并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天人合一"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命题。学界研究,主要着力点有五:一是探索"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基本认为该思想萌芽于殷周时期的宗教神学;二是对天人合一命题的真伪性研究,但对该命题提出质疑的学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天与人存在着联系;三是对天人合一理论内容和发展特点的研究,一部分以先秦各学派为主线探讨其天人关系思想,一部分以历史发展阶段为划分依据选取代表性人物对其天人关系思想进行研究;四是讨论天人合一问题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格物致知"作为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对我国宋明时期的文学艺术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格物致知"虽仍然作为国画的一道传统程序被保留在中国国画教育中,但其本源和具体理念已被多数人所忘却。文章以《梅花喜神谱》为例,通过分析"格物致知"思想在此谱中的运用及意义,解读了《梅花喜神谱》的本质,同时也揭示了格物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绘画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道"是宗炳绘画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儒家、道家、玄学分别从社会、人生、自然等几个方面对"道"做过详尽的阐释。但宗炳另辟蹊径,以佛释道,认为山水之形是受佛的精感所托而形成的,是佛的"神明"之"道"的体现,开创了中国山水画重道、重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思想发展阶段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中国文化思想与世界文化思想发展的阶段,大体上有相类似之处。这就是潜哲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合学阶段。这三个阶段具有相对的普遍意义。潜哲学阶段,即前哲学的哲学。潜哲学阶段是人类的幼年阶段,是指企图寻找现...  相似文献   

9.
"道"是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思想中的一个根本性、普遍性的概念,它的蕴意与佛教概念中的"真如"、"法性"、"菩提"等有本质的不同.但在早期佛教输入中国的过程中,佛教却大量地采用了"道"这个语词,它的使用有三种情况:一、译经中的使用;二、佛教徒称号中的使用;三、佛教名物中的使用.这种对"道"字的普遍采用,加快了佛教的华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卢作孚是深受辛亥革命熏陶的民主主义,世所公认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办教育经历包括两个阶段四次试验,通过对其一生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全面剖析,可以肯定其作为新化的传播、杰出的教育改革家、中国区域教育现代化先驱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龚自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之交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潮的重要先驱。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起过开风气作用的著名思想家,他不仅具有引人注目的政治、经济思想,而且也具有丰富的文化思想。他有关黄帝、炎帝及炎黄文化的论述,就是他文化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对炎黄为"民族始祖"的体认龚自珍明确认为,生活于中华大地上的人们,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最具有生命现实意义之宗教,土生土长于中国的道教,不但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以"长生久视"进而成仙为最终目的的生命世界观,而且,还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和建立起了一整套以"炼养修身"为主的生命实践观。因而,道教的环境生态思想和道门中人之炼养实践,为解决和应对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安全和老年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指导。而作为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养实践家的葛洪,以四十八岁之年"避地南土"的炼丹修养的践行,为老年人群的延年益寿、安度晚年以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精神家园,是有终极性的信仰或信念,古人称为安身立命之所,孟子直称"安宅"。作为理学的一部分,历史上的关学是中国古代学人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关学是如何建设精神家园的,总结其精神家园思想,对今天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借鉴意义。关学代表是张载,其精神家园思想要点,在将  相似文献   

14.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蕴藏着现代生态学意义。然而,本文通过对支持此观点的相关论据进行考证后,发现其中有些论据尚有欠缺,还不足以证明"天人合一"中蕴藏着现代生态学意义。故此,本文认为,目前并不适合将"天人合一"作为生态研究方面的理论根据。学者们还需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天人合一"的本意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清雍正年间因"曾静案"开展的思想整合运动,从两方面对中国传统"华夷"之别思想展开论述.一方面分析中国传统"华夷"之别根基性,认为这种族别思想来自于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礼";另一方面分析当传统"华夷"之别思想直接挑战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时,这种传统族别思想具有的矛盾性.笔者认为:清雍正帝通过<大义觉迷录>,彻底驳斥了千百年来形成的"蛮夷猾夏"论,成为清王朝这次思想整合运动中最为积极部分.同时,通过这次思想批判运动,清王朝在思想领域中向世人表明:它是儒家思想的捍卫者和继承者.也正因如此,它是受益者.以历史发展观来看,对"华夷观"的批判,清帝国统治者不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形成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6.
考察成都平原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首先需要考虑"文明"的定义和定义的途径,根本的问题是,"文明"首先是一种理念,是特指一个与野蛮阶段相区别的较高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鉴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所存在的差异,这样一个较高的阶段并不一定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因而就"文明"设定出一套普遍的物化的标准显然并不合适.从横向上对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各个阶段的文化来探讨文明起源,需要对整个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作整体考察,才会对各时期各文化的整体面貌以及它的各自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有所了解.而纵向研究则在于考察在不同的阶段中各种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所发展的变化,并最终获得对文明起源与形成进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龚隽 《中国文化》2013,(2):77-90
顾名思义,禅宗与传统佛教史上的"坐禅"当然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思想关联,在中国禅宗的发展史中,对於禅坐的观念也可谓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典范转移"(paradigmatic shift),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坐禅"观念。这些不同类型的禅坐观念间既有内在的思想联系,也存在异质性的变化。简单地把中国禅宗各家有关"坐禅"的观念理解为佛教历史上一次思想革命或旧传统的复归,都无法深入解释禅宗史上"坐禅"思想的复杂性。①本文拟就中国禅学史——主要是六到九世纪这段禅学史中有关"坐禅"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严格地说,这并不是对禅史中的"坐禅"概念进行全面的历史论述,而是抽取其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作思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辛欣 《华夏文化》2015,(1):33-35
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大解放的一个重要时期,西方自由民主思想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也被引进中国,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等人的倡导下蓬勃发展。而对于束缚中国妇女的旧式婚姻,学者们也开始了反思与抨击。作为新文化运动阵地的《新青年》杂志就有专门探讨妇女问题的板块,其中,对于妇女婚姻问题,学者们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此外,诸如《妇女杂志》、  相似文献   

19.
《世界文化》2011,(11):58-61
自画自说杨惠东传统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近乎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整个20世纪,传统在中国画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大多数学者皆认为,近代中国所面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肇端于19世纪中叶的中西接触,政治、经济、军事如此,思想文化方面亦复如是。鸦片战  相似文献   

20.
圣凯 《中国文化》2013,(2):91-97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信仰与生活,是在吸收印度、西域等地的佛教信仰方式基础上,逐渐采取适应了中国人的信仰心理与信仰方式,从而进行吸收与改造,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徒自己的信仰方式。忏悔作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随着佛经忏悔思想的传译,忏悔仪式逐渐被纳入中国佛教徒的信仰生活中。但是,忏法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的特色,其原因在於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道教的思想。佛教忏法的形成,是中国佛教高僧在印度、西域忏悔仪式原有仪式基础上,在魏晋南北朝的三教论争中,逐渐采取了适应中国"礼"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