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问题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则从教师职责的角度明确规定了教师“解惑”的功能。从古文献中可以看到许多古代教学中间题讨论的记载。现代历史教学继承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反对“满堂灌”,提倡提问式教学已成为当代课堂改革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学贵知疑。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长进矣”。德国数学家希尔伯十分重视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他认为,能提出问题的人,不仅说明他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而且是将来能不能在科学上做出贡献、取得成就的最基本的条件。一个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怎么能进行科学研究呢?有问题才有研究对象。在他的数学课上,他最高兴的事是学生能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越多、越深刻,他越高兴。他把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看作是他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些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命题者常设置一些“陷阱”题.它具有较强的引诱力,较大的迷惑性,较好的隐蔽性,因此当大家遇到这种习题时,极易掉入“陷阱”而导致错误.本文就如何解答这类问题介绍一些方法技巧,以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开放式问题的研究,它们都是围绕着“问题解决”而展开的,它们都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研究问题的来源、解决的过程来实现其目的的。尤其近两年来,无论是高考、中考还是单招试题中,“问题解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都逐步得到重视和体现。因此,对“问题解决”的理论层面的研究也就成为热点。一、对“问题解决”中的“问题”的理解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问题解决,模型化和应用”课题组的报告中指出:“一个(数学)问题是一个对人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的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来解决问题的情景。”该课…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探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探究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介绍在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及其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信息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学贵自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高、效率也高。质疑的同时,他们还能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问题意识”简单地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实践活动中,遇到了或是意识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古人说:“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刘秀文 《天津教育》2002,(10):44-46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的核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知识,掌握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力求改变教科书中那种“像是帽子里突然跑出一只兔子来”的解答,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教师那种“像是天才的魔术师”式的表演,暴露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改变学生冷眼旁观、被动接受的角色,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来。变照本宣科为乐教、善教,变机械学习为乐学、会学。下面谈谈我对“问题教学法”的实践体会。一、提出问题,激疑诱趣是“问题教学法”的出发点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今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同志一向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他在不同的时期针对农业、农村、农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了一系列论述,从而形成了有着自己特色的“三农”思想,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振兴“三农”之路。邓小平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历程,关于“三农”的重要论述,对我们今天制定正确的“三农”政策,正确解决好“三农”问题,有力推动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俗话说:“学问,学问,不但要学还要问。”古人云:“学贵有疑。有所疑才会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动力。”有疑才会有问,小学生爱提问题,周围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充满疑问的。由此,对于小学生观察日记的撰写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超 《天津教育》2005,(2):48-49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同时倡导学生学习数学应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上述新课程所体现的重要理念中,都涉及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仅为儿童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也会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有的教师仅仅追求时尚.为了设计“引人人胜”的“问题情境”而绞尽脑汁,但结果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2.
“先花后果”即先开花后结果,是自然界绿色植物的普遍规律。但从现象上看,也有“花果同时”的妙莲,还有“先果后花”的腰果、仙人掌、菠萝蜜,甚至还有无花果等。后者总给人以另类的感觉,有些“反常”和“不合流”。古人也常以植物先开花后结果的现象——“先花后果”比喻生孩子,但古人究竟是比喻先生女后生男,还是先生男后生女,后人却不甚了了。换言之,“花”和“果”分别对应的是女孩还是男孩,这个问题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本文就我校数学组“指导一自主学习”课题组的教学案例“实践与探索”中的教学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问题探索”进行分析,阐明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由课堂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教学法的提出及特点 (一)问题教学法的提出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问题教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则从教师职责的角度明确规定了教师“解惑”的功能。古希腊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方法被称为“产婆术”,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学贵自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谈本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质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相似文献   

17.
问题解决型教育是以“发展知识的运用能力”为目标,是一种问题解决、问题定向、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它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及教学原则。现将“细菌培养”一节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就是把学置于问题之中,把问题解决看作学生学习的过程。然而,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如何解决问题则是“问题解决”的核心。实际应用则是“问题解决”的延伸。现就以上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如何理解数学中的"问题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问题一般指对人类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方法、程序或算法可以直接套用的那类问题。问题情境状态下,要对学生本人构成问题,必须满足:第一,具有非常规性。第二,具有开放性。第三,具有探索性。第四,具有趣味性。第五,具有适度性。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的一个目的,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实施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袁征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尝试某种问题解决的方法:评价与反思。  相似文献   

20.
“问题—讨论”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问题—讨论”教学法作用的基础上,探讨“问题—讨论”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