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2002年,吴忠豪先生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一文中指出:“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跨越,  相似文献   

2.
<正>说起积极语言,不得不提到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和他的论文《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吴教授在文中说:"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掌握积极语言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上读了吴忠 豪教授的论文《促进消极语言 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启发颇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积极语言”的理解及其内化与外化也想谈些粗浅认识及体验。 一、认识 什么是“消极语言”和“积极语言”吴教授在文中指出:“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 反观我们的教学, 注重的是词语的抄写、段落的背诵, 忽略的是句子的积累。与词语、段落相比,句子可当之无愧为“积极语言”。词语在小学阶段指的就是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要求学生抄写的往往就是由生字…  相似文献   

4.
日前 ,笔者学习了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的论文——《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全文详见《小学语文教学》2 0 0 2年第 5期 ) ,很受启发。文中指出 :“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 ,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汇称为积极语言。”而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的主要途径是尝试运用 ,这无疑遵循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 ,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认真研究。笔者在教学中一直重视让学生复述课文 ,我觉得学生复述课文实际上就是在尝试运用语言 ,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 ,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笔者以为复述主要有以下三点好处 :其一…  相似文献   

5.
学生学习语言的难点是"不会运用"。从能理解到会运用,是从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的重要关卡。根据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要完成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型,就要重视"试误"这一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要采用多维语境——在语言密码的破译中"试误",多维实践——在语言图式的迁移中"试误",多维互动——在错误资源的开发中"试误"等策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1.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体悟与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语言停留在“消极语言”的层面,如学生整个小学阶段学了许多词语,但写起文章来却用不上几个就是这个原因。开发语文生活化课程资源的意义就在于它在学生的“消极语言”与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起一个链接,给学生创造“尝试运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感悟、练习,最终达到能独立运用。2.把各种活动作为展示学生语文能力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甘岱昌 《学周刊C版》2014,(5):139-139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叶圣陶在《略谈语文学习》中提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贯起来。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从理解语言到会运用语言,是学生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型的重要关卡,多数学生较难跨越。根据"试误"学习理论,在多维语境和多维实践中增加"试误"语言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积极语言,实现语言价值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然而,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恰恰是"不会运用",从能理解到会运用,是从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的重要关卡,多数学生较难跨越。根据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要完成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型,重视"试误"语言的练习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基于"试误"理论,本文探讨了"试误"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试误"的三重实践策略,即多维语境——在语言密码的破译中"试误",多维实践——在语言图式的迁移中"试误",多维互动——在错误资源的开发中"试误"。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三者的关系,理解、积累是基础,运用是根本目的。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水平级。只能理解积累,不能运用的语汇称作“消极语汇”,既能理解积累又能运用的语汇称作“积极语汇”。可见,学生学过的古诗即使会背了,但如果不能自觉地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只能算是一种“消极语汇”。将这一“消极语汇”尽快转化为“积极语汇”,加强实践运用的练习是一个关键。如果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不但注重让学生理解背诵,还能抓住重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引导孩子主动使用语言,踊跃表述意愿,帮助孩子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笔者认为通过"看图讲述"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自圆其说",对发展孩子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多向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孩子语言运用水平。笔者分别从"在延时等待和评价中给予孩子‘自圆其说’的时间"、"‘自圆其说’要注重引导孩子最大限度地‘圆出道理’和"借助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幼儿走出自圆其说的僵局"三个角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赵春玉 《教师》2014,(19):67-67
正英语课程标准认为,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前提下,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课程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能在增加阅读容量、开阔视野、活化素材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多种语言学习感官思维,将阅读理解过程延伸转化为听、说、写和技能运用,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主动阅读和积极表达,以此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运用能力,满足他们的课程学习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论述了消极修辞在语文课标中的体现,强调重视消极修辞在语言运用中的必要性;接着从教师的教学现状来看忽视消极修辞对学生的严重影响;最后强调消极修辞对学生语言学习具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学习语言!“组织和教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姓‘语’,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15.
教师语言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美德与品质培养影响巨大。教师语言分为正向的积极语言和负向的消极语言,并细分为八种类型。教师要认识到积极语言的重要性,加强对积极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转变观念和教师角色定位,时刻警醒检视自己的话语,关注学生的积极方面,灵活运用积极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很多语文教师把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内容,把获得课文内容当作教学的最终目标,导致学生学了很多课文语言表达能力还不过关,说不好话,写不好文。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学目标出了问题。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崔峦老师所说:"当前阅读教学还存在着‘得意’而‘忘言’的倾向,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一味注重内容理解和人文感悟,而忽略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的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长此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在描述“语言技能”的培养目标时特别强调,“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相似文献   

18.
学习者的动机、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根本上影响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积极的自我意识对学习行为有着极大的正面影响,学习者会产生和增强自我责任感.反之,学习者就会消极退缩,导致学习的失败.消极的外语学习态度对语言输入有过滤的作用.持消极态度的语言学习者不会主动获得更多的输入,而且即使能够理解语言输入,也不会习得它们.因此,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学习的客观必要性,树立远大目标,同时也应采取多种手段唤起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习得活动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这里“运用”显然是一个关键词。让幼儿通过语言的运用“乐意与他人交谈;注意倾听对方的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是《纲要》语言指导的目标。三到五岁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又包括“字、词的理解和表达;句子的理解、表达和运用;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获得语言就是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用能力只有在语言运用中才能获得 ,因此 ,第二语言的教学体系应当是以语言运用为轴心的教学体系。在所有类型的语言学习中 ,第一语言获得是最成功的。由于第二语言获得与第一语言获得具有相关性 ,所以 ,最大限度地借鉴儿童语言学习的经验 ,是促进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举措。当然 ,成人的第二语言学习与儿童的第一语言学习有很多差异 ,其中最大的差异 ,是以语言和文化迁移、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介入为特征的理性化。如何看待这种理性化 ,如何充分发挥这种理性化的积极作用而克服其消极作用 ,是第二语言教学需要投入较多精力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