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等速向心及离心伸膝时股四头肌肌电和做功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0名大学生不同速度等速向心及离心伸膝时股四头肌做功及肌电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向心收缩还是离心收缩,随着收缩速度加快,肌肉的输出功率增加,运动单位做功能力加强。另外,离心伸膝时肌肉所做的功、平均功率、最大力矩和最大力矩角度明显地大于向心收缩。收缩速度相同,向心收缩的IEMG明显大于离心收缩,而离心收缩的功与IEMG比值明显大于向心收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振动杆训练对精英射箭运动员发射技术动作时肩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筛选26名精英射箭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名。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射箭力量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射箭力量训练的基础上还进行振动杆训练(30min/次,3次/周,共8周)。所有运动员在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检测与训练系统测试双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肩胛骨平面外展45°时外旋/内旋向心性收缩运动的峰值力矩;使用表面肌电图记录双侧前锯肌、上斜方肌、中斜方肌、下斜方肌、菱形肌和肩胛下肌的sEMG信号;采用OSIS评估振动杆训练对射箭运动员发射技术动作时肩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训练8周后,仅实验组双侧肩关节向心性收缩峰值力矩、双侧肩关节sEMG肌肉活性及OSIS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时,实验组的肩关节向心性收缩峰值力矩、双侧肩关节sEMG肌肉活性、OS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振动杆训练能显著加强射箭运动员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肩胛骨主要稳定肌的激活水平,可作为射箭运动员发射技术动作时肩关节稳定性的一种有效锻炼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受试者采用不同振动频率进行附加振动的负重蹲训练,探讨振动频率对肌肉力量振动训练效果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大学男生30人为受试者,在振动台上进行不同振动频率的负重蹲训练.使用三维影像测量和测力台同步采集50cm跳深和负重蹲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使用瑞士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膝关节向心和离心收缩时的肌力指标.对实验前后两次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频组在跳深的净冲量、反跳时间和反跳高度等方面明显优于低频组;高频组在负重蹲的最大力值、蹬伸时间、冲量的改变幅度要优于低频组;高频组在肌力数据的力矩峰值和最大功率的增大幅度上也明显高于低频组.结论:较高振动频率(35-45Hz)更有利于促进下肢肌群超等长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下肢伸肌群的向心工作能力以及能力储备,能够提高膝关节在离心和向心两种工作状态下的力矩峰值以及最大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拉长—缩短周期"运动中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后的疲劳、损伤状况和下肢髋、膝、踝关节的用力特征,为运动训练和预防损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1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通过确立的疲劳运动模型进行力竭性"拉长—缩短周期"运动,通过测试肌电图、关节用力分布特征和关节力量的变化评价SSC过程中肌肉离心、向心收缩阶段的疲劳损伤特征。结果:1)SSC运动后,肌肉向心收缩期的能力迅速降低,运动后10 min左右恢复,在运动后2 d4、d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而离心阶段呈现出延迟性降低的特征。2)既定运动模型中,制动和爆发用力的蹲起阶段,膝关节承受的负荷最大。3)肌肉离心收缩后EMG和CK活性都呈现延迟性恢复的特征。结论:力竭性SSC运动中的离心收缩更容易造成肌肉的延迟性疼痛,且肌肉疲劳后恢复较慢。肌肉在向心收缩阶段,没有出现的明显的延迟性肌肉疼痛和/或损伤。力竭性SSC运动中膝关节是承受负荷的主要关节;髋关节和踝关节表现出对膝关节运动能力减弱的补偿性增长,共同构成下肢完成技术动作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人体膝,肘关节屈伸肌群工作生物力学指标的内在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目的是对中国正常女青年(30名女大学生)的膝肘关节屈伸肌群等动向心和离心工作在CYBEX-6000型测力系统上进行测试,对膝肘关节屈伸肌群工作的指标(肌力矩、总功、加速时间、加速能、平均功率、峰值力矩、力矩加速能)及工作指标与体重、前臂长、小腿长指标进行分析,探索各指标的内在联系,研究中国正常女青年膝肘关节屈伸肌群工作的生物力学规律。从总体上说,在等动收缩时膝肘关节肌群等动向心收缩时峰值力矩、平均功率、总功三者之间呈非常显著相关(P<0001),峰值力矩与力矩加速能、体重也呈显著相关;等动离心收缩在中低速各相关性与向心收缩基本一样。肘的各相关性与膝基本相似,只是肘关节肌群等动向心收缩时峰力矩与体重不相关而与前臂长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
肘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肘关节屈、伸肌群在不同收缩方式、不同运动速度、不同关节角度时力矩变化情况。为运动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的实践提供参考,用BIODEX等速测力及康复系统,测定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生物科学系9名男生肘关节屈、伸肌群静力和等速向心、等速离心不同运动速度的肌力。结果为:肘关节屈、伸肌群最大力矩与肌肉收缩方式的关系符合一般规律,即离心收缩大于静力收缩,静力收缩又大于向心收缩。肘关节屈、伸肌群最大力矩,在收缩速度为60°~120°/s范围内.无明显差异,可选为慢速测试速度。如测定快速肌力,速度至少提高到180°/s以上。肘关节屈/伸肌群力矩比率均值>1,即屈肌肌力大手伸肌肌力,但个体差异较大。并根据肘关节屈、伸肌群力矩、最大力矩与关节角度的关系,提出进行直立位屈肘力量练习时,可取肩关节屈曲10°~20°用的位置;进行伸肘肌群力量练习时,可采取直立位头后上举的抗阻练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患侧与健侧单腿下落生物力学特征的差异性。方法:采用Vicon红外高速摄像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15名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分别进行患侧与健侧40 cm高的单腿下落实验测试,采集下落过程中触地侧下肢的地面反作用力及运动学数据,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侧间的差异性,检验水准选α=0.05。结果:在触地前100 ms时及触地时膝踝的瞬时角度、落地稳定时间、落地稳定末的踝关节角度、膝前馈的角度变化量以及内外侧方向GRF峰值对应时间的比较中,两侧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FAI者患侧单腿下落触地后各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相对比健侧单腿下落时小,各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的出现时间相对晚于健侧;同时还发现单侧FAI者在下落过程中可能存在前馈神经肌肉控制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髋、膝关节的等速肌力测量结果及其与百米跑和立定跳远等反映下肢力量的运动项目的关系,应用等速测力系统对36例健康受试者左侧髋关节、膝关节屈伸肌群在不同角速度下收缩的峰力矩、到达峰力矩的关节角度、到达峰力矩的时间等指标进行测量,并统计分析以上指标与百米跑和立定跳远成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髋、膝关节屈伸肌群收缩的峰力矩随设定角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峰力矩与关节角度、时间等因素存在相关;而与百米跑和立定跳远成绩并不存在有意义的相关性.认为:肌力等速向心收缩测试时关节运动开始点的选取可能对峰力矩的大小产生一定影响;等速肌力测试结果与运动成绩相关不密切,似不适宜用于评价某些项目的实际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BIODEX在大腿、膝关节伤后功能诊断及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2名有大腿前、后群肌肉拉伤或膝关节急、慢性损伤史的运动员为受试者。用BIODEX 多关节等速测力及康复系统测定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取60(°)/s 向心、离心及240(°)/s 向心收缩的最大力矩(PT)等指标,用“评价表格”进行分析评定,并对力矩曲线加以分析。初步认为,力矩曲线异常具有功能诊断参考价值,并可用于选拔运动员时及时发现伤情。参照BIODEX 测试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锻炼,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通过测试篮球运动员完成急停起跳动作的下肢生物力学指标,探讨膝关节损伤对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102名篮球专项男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Motion Analysis数字影像捕捉分析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受试者完成急停起跳动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进行采集。结果:地面垂直反作用力首次峰值时刻,与无伤组相比,单侧损伤组健侧髋关节外展角增大(P<0.01);双侧损伤组髋关节屈角和内旋角及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均增大(P<0.05,P<0.05,P<0.01)。与单侧损伤组伤侧相比,健侧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减小(P<0.05)。与单侧损伤组健侧相比,双侧损伤组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增大(P<0.05)。与无伤组相比,单侧损伤组伤侧和双侧损伤组髋关节内收力矩增大(P<0.05,P<0.05);双侧损伤组踝关节跖屈力矩减小(P<0.05),内旋力矩增大(P<0.01)。与单侧损伤组伤侧相比,健侧髋关节由内收力矩转变为外展力矩(P<0.05)。与单侧损伤组健侧相比,双侧损伤组踝关节跖屈力矩减小(P<0.05),内旋力矩增大(P<0.05)。单侧损伤组伤侧地面垂直反作用力首次峰值小于无伤组(P<0.05)。结论:膝关节损伤后会出现代偿现象,具体表现为增大损伤腿髋关节内旋角和内收力矩,增大踝关节内旋力矩;增大健康腿髋关节外展角,髋关节由内收力矩转变为外展力矩。膝关节损伤后会减小地面垂直反作用力,增加髋关节和膝关节屈角,减小踝关节跖屈力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视觉认知任务介入时不同踝关节稳定程度对纵跳落地姿势稳定策略与神经肌肉控制的影响。方法:36名男性高水平运动员,年龄(20.23±2.05)岁,按照踝关节稳定程度分为健康组(CON)、隐患组(LAT)和不稳定组(CAI),每组12人;随机顺序执行视觉认知任务及高台落地纵跳,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cheffe法比较各组在落地阶段的运动学、动力学及肌电参数。结果:(1)重心前后移动范围(CAI&LAT>CON)、垂直和整体稳定指数(CON>CAI)差异显著;(2)落地瞬间的踝(CAI>CON)、膝外翻(CON>LAT&CAI)、髋屈曲(CON&LAT>CAI)髋外展(CAI>CON)角度差异显著;下蹲最低点时,踝跖屈角度(CON>LAT&CAI)差异显著,踝屈伸(CON&LAT>CAI)和内外翻(CAI>CON&LAT)活动范围、踝内翻角速度峰值(CAI>CON)显著不同;(3)50 ms落地负荷率(CON>CAI)显著不同;(4)落地前期胫骨前肌(TA:CAI>LAT&CON)、腓骨长肌(PL:CON>CAI)、内侧腓肠肌(MG:CAI>CON)差异显著;落地瞬间股直肌(RF:LAT>CON&CAI)、PL(CON>LAT&CAI)、MG(CAI>CON)显著不同;下蹲期臀中肌(GM:CON>CAI)、PL(CON>LAT&CAI)、MG(CAI>CON)达显著差异,而BF/RF(CON>LAT&CAI)、S/TA(CAI>LAT&CON)、MG/TA(CAI&LAT>CON)共同收缩率差异显著;推蹬期GM(CON>CAI)、股内侧肌(VM:CON>CAI)、股二头肌(BF:CON>LAT&CAI)、比目鱼肌(S:CON>CAI)差异显著,而TA/S(CON>CAI)共同收缩差异显著;稳定期VM(CON>LAT&CAI)、S(CON>CAI)显著不同。结论:髋关节屈曲与外展、较多踝关节外翻与肌肉共同收缩是踝关节不稳定运动员稳定关节的重要机制,而较早且快速的踝关节内翻速度是导致踝关节不稳定运动员反复扭伤的关键因子;可通过强化臀中肌提升髋外展能力,同时训练腓骨长肌以提升踝关节保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太极拳内劲的特性,对两组学生进行发力实验,发力形式以短劲为主,用美国进口等速测力仪,对受试者进行站立姿势的短距离(10 cm)前推发力实验,然后对取得的以下几个指标:峰力矩、功、功率、角度、减弱时间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发现在功率、发力移动角度上以及在力量减弱时间上都有显著差异,在峰力矩,做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并进一步对等速测力力矩/角度图形特征进行分析,显示出三大特征:即开始阶段的低平性、上升阶段的陡升性、结束阶段的骤停性。表明:太极拳劲力的能量消耗小但打击效果好的矛盾的统一;太极拳劲力遇刚则柔的柔性特征,而且柔性中具有弹性的特质;显示了太极拳劲力是开发了肌肉极致的弹性,而且在弹性中具有“听劲”的灵敏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周的本体感觉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FAI)患者的恢复和促进效果,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进行高效适合的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采集两组受试者 (本体感觉训练组和对照组)的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指标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定量分析他们的姿势控制能力。结果:本体感觉训练后,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结论:与传统的力量训练相比,本体感觉训练具有较好的节奏感及趣味性,且更易开展;本体感觉训练更能均衡发展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稳定性,显著提高本体感觉、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以及增强肌肉力量等,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机体的姿势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短跑运动员专项成绩与专项身体素质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名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的专项成绩、专项身体素质以及下肢髋、膝和踝3大关节等速屈伸肌力矩等指标进行测试。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短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下肢力量水平与专项成绩之间的关系,发现髋关节屈伸肌肌力、膝关节屈伸肌肌力和伸肌的离心肌力以及踝关节的跖屈肌力与短跑成绩相关。  相似文献   

15.
慢性踝关节不稳者的踝关节容易反复损伤,而其足底压力特征还不甚明了.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者足底压力特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足底压力测试研究能够反映人体在安静和运动状态下的足部动作结构变化,有助于踝足损伤诊断和康复评定.关于慢性踝关节不稳者足底压力的分布特征还没有定论,因此慢性踝关节不稳对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以及康复评定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ISOMED2000等速力量测试系统对优秀散打运动员和一般散打运动员肘关节进行不同速度的等速肌力测试.测试速度依次为10°/s、60°/s、180°/s和360°/s,选取屈肌肌群、伸肌肌群的峰值力矩、峰值力矩体重比、屈伸肌比值、峰力矩角度、平均功率、总功作为指标,对运动员的肘关节肌肉力量进行研究,比较分析不同速度下肘关节屈伸肌群的力学特征变化.结果显示,优秀运动员无论绝对力量、相对力量还是爆发力都高于一般运动员,优秀运动员在60°/s速度时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和做功最大,但优秀运动员的伸肌力量明显大于屈肌力量,可能出现关节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起跳腿工作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法、运动学测试法、对比分析法,对两组(14名)不同水平的跳远运动员起跳腿各关节工作性质及能力进行对比研究,并对起跳阶段运动员身体重心运动(时间、速度、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显示:跳远起跳阶段髋关节工作为先等长收缩再离心收缩,不是缓冲外界负荷的主要关节;不同水平运动员膝、踝关节缓冲、蹬伸工作能力呈显著性差异,踝关节对提高重心垂直速度的贡献不显著;运动员水平越高蹬伸时间指数、水平速度转变率越高,重心轨迹曲线越平滑。  相似文献   

18.
跨栏跑运动员踝关节振动力量训练研究表明,全身振动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踝关节屈伸肌群最大力量,肌力增长呈现出"先期增长不稳定,后期显著提高"的特征;踝关节屈肌群爆发力在增长趋势上表现出"先期增长慢,后期增长快"的特征;踝关节屈肌的耐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振动力量训练还可以使肌肉的募集方式发生改变,募集到更多的运动单位、更多的快肌纤维参加肌肉的收缩,因而增大了肌肉收缩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