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七言古诗在盛唐走向全面繁荣,其诗歌形式较之初唐有了很大发展。盛唐七古的体制呈现整体收缩趋势,内容节制收敛,章法精宕,句式与声律的运用有了更多的自由,也更注重骨力和气势,对七言古诗走向完善与成熟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杜甫七言古诗历来被奉为正宗,享有很高的地位。他的七言古诗形式严整有致,多为整齐的七言句式,诗歌换韵比较有规律,韵意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转换关系;其结构章法亦千变万化,尤其是开篇方法不拘一格,行文中又善于综合运用叙议写之法,并借助声韵变化,转接顺逆,展衍铺叙,极尽其妙;其收束结尾也俱出人意表。总的说来,"寓变化于整严之中"是杜甫七言古诗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3.
歌行是介于七言乐府和七言古诗之间的一种流动性较强的诗歌体裁,其最主要的一个特征便是"一唱三叹"、回环复沓的章法结构。歌行创作的高潮出现在盛唐,岑参是歌行创作的名家,他的歌行章法井然,层意分明,下笔通透,让人一目了然。文章以其歌行的复沓表现为主要论述对象,以望进一步加深对歌行这一诗歌体裁的主要特质以及岑参独特诗风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温庭筠一生写了大量七言古诗,他的某些七言古诗词藻华丽,多以女子为描写对象。长期以来,人们对其七言古诗的艺术成就持肯定态度,但对其内容则持否定态度,议论颇多。诚然,温庭筠有少数七言古诗写得比较轻艳,是不足取的,但他的七言古诗里的多数是富有思想意义的,不应以其辞彩秾丽、形式华美、表达内容的方式比较深隐而加以抹杀。  相似文献   

5.
律诗、五言律、七言律律诗,是我国古代诗体中按照声律(押韵、平仄)和字数的严格规定而写成的有一定格律的诗。旧体诗的分类有两种:一是按格律分;一是按字数分。按格律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大致说来,唐以前的诗叫古体诗,又叫古风、古诗,如汉魏六朝的诗,这种诗不象唐以后的诗那样讲究格律,形式比较自由。唐代以后产生的诗习惯上叫近体诗  相似文献   

6.
所谓古诗,是指唐代以前不合格律的五、七言诗歌以及唐人用这种诗体创作的诗歌。中国古代学者一般认为七言古诗起源于《诗经》、《楚辞》及春秋时代的歌谣。我们以成熟期的七言诗歌的诗体特征为依据,考查汉代有关古诗的文献,认为尽管先秦时期诗歌中出现了七言诗句,但还未形成七言古诗所应具有的完整体式。作为诗体,七言古诗产生于西汉,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在经历了东汉的发展后,直到魏晋南北朝才逐渐走向成熟和兴盛。  相似文献   

7.
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刘勰从四个方面对声律问题进行了阐释。首先阐释了声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为声律入诗奠定了基础;其次,指出诗文中声律不谐的原因主要是内外不一,需要调整内听与外听的关系;再次,认为选字定声配韵要取正声雅韵;最后,强调作家的才情对声律的重要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刘勰将《声律》篇归之于情采论。  相似文献   

8.
高考语文古诗阅读鉴赏,“读懂”是关键,“读懂”其实就是会解诗。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并没有太强的古诗创作论意识,他们带领学生解诗的路向多基于文体共性,缺少对古诗文体特殊性的审视,学生由此很难获得真正的解诗能力。“诗向会人吟”,“会人”必须是能从创作论角度进行解读的人。文章立足古诗创作法度,从句法、章法、写法三个基本方面入手,借“诗法”解“诗义”,探讨、总结读懂古诗的有效路径,并给出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七言歌行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诗体 ,魏晋时期就已萌芽 ,它正式形成于南朝陈、隋 ,在初唐得以成熟 ,盛唐得到充分发展 ,尔后还发生了许多变化。七言歌行有着与七言乐府诗、一般的七言古诗不同的非常明显的诗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 盛唐诗人李颀现存诗共一百二十四首,其中七言古诗三十五首,占他全部作品的近三分之一。这个比重,足以表明七古在李颀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李颀七言古诗,佳者本多”。下面仅就其几个主要方面试加评述。一作为“边塞诗人”的李颀,他的七古有《古从军行》和《古意》两首。前者通过描写寂寞无聊的戍守生活和边疆上凄凉惨淡的景象,表现战士们的艰辛。但统治者仍要他们效命沙场。“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无数战士的生命,换来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代的学者们一般根据《切韵》中的押韵规则来推导古代诗歌的押韵规律,认为相同的声调以及相同的元音及韵尾是押韵的必要条件。但是将这一原则运用到上古诗歌中时,就会遇到异调通押等难以解释的问题。实际上,上古时期并没有产生声调,异调通押只是一种正在进行中的离散式音变,是一种不同韵尾的互协现象。  相似文献   

12.
赵嘏古体诗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诗人赵嘏古体诗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等均表现出一定的用韵特点它们能客观地反映中唐时期语音的韵部系统。  相似文献   

13.
李东阳认为诗必有“格调”,看诗要由“格调”下手。但他并不主张摹拟,而是力求诗句的自然匀稳。前后七子则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力攻东阳,嫌他软滑。李东阳这祥,专讲“格调”,不注意情理;七子之徒,自视甚高,雄傲一时,这不能不产是明诗不如宋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将唐宋元三朝诗歌作为各自独立的整体放在一个认知框架内来比较特色与高下,就是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它也是明人进行诗法选择和建设展开明诗学的重要方式。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大致有比较宋元诗、否定宋元诗、肯定宋元诗及反复等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新批评派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论中的重要派别之一。新时期,我国学术界展开了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比较诗学研究,研究者最初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文心雕龙》、明清小说评点与新批评派的比较诗学研究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词亡于明"、"明代无词",是清代词学一个不证自明的价值判断,况周颐则在词史观、词学价值观、词学批评等方面对其予以反拨,以为词史上的词格纤靡之变,罪不在于明而在清;明词体性与风格新变,乃是风会所趋,以陈铎和屈大均词作为代表的一代明词有其重大词学价值,体现出对明清词史的重新反思。况氏对明词的重新评价根基于其词学价值核心——词心,以"词心"观照词史,构成其词心史观。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七子派被后人称为格调派,是因为他们标榜古人作品的格调,并力倡师摹古人的格调。这种“格调”,以“高古”为特质;这种“高古”,主要表现为以下美学特征的完满融合:发乎情性,质相兼,意境浑成,气势沉雄, 声调宛亮,神韵流动。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形成的中国文人传统,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追求精神上的高蹈与超越,徘徊于庙堂山林之间,逍遥于艺术人生,寄情于诗酒玄言形成了魏晋文人生存的基本状态。研究中国文化的魏晋传统,对认识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