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章解说了“风雅正变”说和“质代变”说的涵义,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二的学理论意义。“风雅正变”说受到政教得失观念的羁绊,未能正确地揭示学与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律,而“质代变”说虽然揭示了风染于世代的变化规律,但其中由于缺少历史进化观的主导,所以它常常不能用来说明学发展的进步趋向,其理论意义也是有欠完备的。明代的袁宏道和清代的叶燮那里,以学进化观和辩证的观点阐释学的历史发展,为“质代变”说充实进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文学进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不但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一种记载,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奠定了新文学的写实主义基础。胡适同时还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思想主张,认为白话文学是文言文学的进化,必定优于文言文学,从而替代文言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催生了新文学。  相似文献   

3.
人类已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下中国学的座标,是在中国学的历史的历史发展纵座标轴与中国学的外向移植横座标轴不同象限区的交叉点上,我们在21世纪一要着重发展网络学;二是着重发展以业余作为创作骨干的群体学;三是着重发展翻译学;四要着重发展面对市场的需要的学,五要着重发展审美,娱乐,审泄,认识,教育五大功能相统一的学,六要着重发展具有现代意识的学,七要发展有助于确立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有助于明辨民族大义,民族气节的学。  相似文献   

4.
他剖学,自剖学与民族自剖学分别从内倾,外向与寓言角度构建了“五四”主流学的形态群落,他剖学关注国民性的改造,具有鲜明的启蒙主义色彩,对于国民生存状态的焦虑主要体现为“哀”与“责”的情感定位,中国封建化为其制度发展出一套非常严密的精神控制体系,并且不断得以强化,以致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多少让他剖学的作家体味到某种无奈与苦涩,而“奴隶”与“奴才”的人物类别则是此类学的特有景观,体现出中国化潜在的精神;他视角的学算什么叙事特点,表征了作家的离与非离的游子状态。由于他剖学作家对于中国社会的总体认识的先在性,这类学作品在主题的表面等方面就带有一种预设性,或主题先行性,这虽是历史要求与作家命使然,但也常常为唯美的学批评家所诟病。  相似文献   

5.
9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学研究的中心话题之一。其原因,在于“现代性”确实是20世纪中国学的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采用这一视角和框架,有助于用客观存在的“现代性”,取代以往主观政治视角的所谓“反帝反封建”的描述(严家炎语),从而更切近学历史的真实,切中学对百年来民族心灵史的描述,以获取更有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对于晚清学作为思潮意义上的中国学“现代性”起源的认知,不能不说是一重要的突破;而运用“现代性”概念对于启蒙学、革命学等的阐释,也有其深刻性。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文学的"再政治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过度的“去政治化”所导致的“政治自觉”的日渐匮乏,是“革”后中国的“纯学”观念与实践的致命问题。当代中国学要重新恢复自己的活力,应该在捍卫学自主性的前提下,重新调整学与现实间的复杂关系,自主性地介入政治、介入历史,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再政治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百年历史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现代性反思,可以黄遵宪等人在晚清的“诗界革命”作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识对中国学和中国学史,尤其是中国学的古今演变加以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由此即可对“20世纪中国学”等观点和主张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分析,从而把古代、近代、现代学视为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历史前进运动。  相似文献   

8.
以高平陵事件为分界的正始时期和后正始时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阶段。因此,在两种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正始学和后正始学,不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以何晏为代表的正始学,其成就虽比不上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学,也比不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后正始学,但它在学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迹,并对两晋坛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尽管有些影响可能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9.
施蛰存《阿褴公主》与郭沫若《孔雀胆》题材相同,都从“现在”出发去理解历史,但施蛰存是用心理分析去解构历史,肯定人性,传达出一种“现代情绪”,而郭沫若是把对安娜的感情升华为一枚“献给现实的蟠桃”,表现的是一种“悲剧精神”。明确了他们学观念和学风格的差异,就不难理解二人的相互批评了。  相似文献   

10.
从西方的学理论历史来看,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理论体系中的位置经历了一个从不重要到重要的转变历程;“感”在中国古典的传统学理论中也一直处于一个十分中心的位置。当代迅速移植过来的理论仍然在我们自身固有学话语的外面,因为西方现代是“感性的转向”的论,而我们则是从感性转向“理性”话语体系,这是一个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胡适提倡的“文学革命”,乃是在晚清梁启超的“文学改良”止步之处向前推进。比起梁氏提倡的“俗语文学”,胡适提出的“文学工具的革命”对旧文学的破坏更彻底,因其从根本上颠覆了文白高下的传统价值认定,“白话”因此与“国语”划上了等号。梁氏高度肯定宋代以后的俗语文学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但其俗语文学进化史观仅仅成为一种设想,未能充分展开论述。胡适则认为,“白话文学史就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此说对后来的文学史书写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塑造和奠定了现有中国文学史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2.
"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接着是汉以来的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再发展到以纯粹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经典意识。文学观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的内涵也有不同,这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延安文人的“公共空间”:社团与期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文学作为现代中国革命和历史叙述的重要参与者,繁复而生动地呈现着现代中国革命和文学的历史面影.延安文人社团及刊物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构成了极为重要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期刊既是延安文人自觉地将文学与革命联系起来进行文艺界的精神总动员的传播载体,又是延安文人话语交融、思想汇聚甚至碰撞的媒介空间.同时,在革命战争的传播生态环境中,大量的延安文学期刊不仅鲜明地标示着延安文人的美学姿态和风范,而且最终汇流到波澜壮阔的现代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和它的传播主体一道成为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原始史料为依据,对延安文学期刊回归"历史现场"进行考察,展示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中延安文人的创作与生活、思想与交流,以期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具有历史深度的经验借鉴和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倡导文学革命,号召民众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凭借着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他成功的回到历史为白话文学寻找到可靠依据,并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以此为参照,领导新时期文学革命.通过对中国白话文学史的梳理,胡适推演出白话文实为文学正宗的结论.白话文地位的确立无疑有助于文学的自然发展,也有助于更好的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方法,促使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末的文学改良思潮中,中国文学萌发了“现代”的观念。其中,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曲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张,使文学不仅在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文体上也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向着世界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梁启超的文学界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起到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薇,郴州籍的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名奇女子。她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写作,至1975年因病搁笔,经历了60年的创作生涯,道路坎坷而成果丰硕,人生多艰而生命顽强,享94岁高龄,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革命与文学事业。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学学科建设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因其具有史学性质,要直接为当前现实服务是有违它的学术本性。但又必须紧贴现实,关注现代文学与当前精神文明的建设;虽不能直接为政治服务,但政治意识是其“最高最后之意境所在”,故不能疏离政治,“缺失”思想;学术研究需要大家的关注,必要的协作。而“私人化”则更具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艺运动史上,瞿秋白第一次明确地把文艺现代化和大众化联系在一起来谈文学革命的继续深入问题。他的文艺现代化、大众化理论,不仅对三十年代文艺运动具有指导价值,而且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也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白薇,郴州籍的伟大作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名奇女子。她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写作,至1975年因病搁笔,经历了60年的创作生涯,道路坎坷而成果丰硕,人生多艰而生命顽强,享94岁高龄,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革命与文学事业。(本年谱第一部分已于本刊2012年第四期发表,此为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碰撞的"五四"启蒙思想是现代文学思想的开端。"人的文学"和"为人生"是启蒙思想的两个要素。这两种现代文学观念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文学革命的先驱,他们将二者以文学史的方式确认在《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中。载于《大系》中的启蒙思想于当今文学仍有不可言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