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任何小说(文学)叙事都是民族文化心理和文人心态的反映,李渔小说鲜明的叙事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因果叙事"的结构框架,"大团圆"的结构方式,以及强烈的叙事干预和对故事的操纵等叙事策略.李渔的这种叙事模式的成因,大抵有四:首先,是史传文学对李渔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李渔对历史文化的接受表现在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历史文学重大事件真实性的消解,另一方面,是对史传叙事中议论和叙事人称的认同,其小说中大量的议论笔墨显示出史学意识对作家的渗透和影响.其次,李渔的短篇小说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也和源远流长的史学叙事在总体上所采取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有着同样的心理认同与主体态势.这种全知的视角,正与以说教为旨归的拟话本小说创作心态相契合,同时也是李渔身上优越的文人地位的潜意识的体现.复次,李渔的小说叙事也深受说话、戏曲、园林等艺术及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表现为李渔叙事模式中那种空间化的叙事结构趋向,使小说的形象构成呈现于共时态的不同空间环境之中,从而使小说的空间布局突破了线性的简单发展脉络,而出现了更为多重的网式结构,这在传统小说的发展史上,是极为重要的理论转向.尤其是在叙述体式上,它的多层次叙事拉开了作家与叙事人的距离,造成叙事角色的变化,对于近现代叙事文学体制生成有着重要的引发与启示意义.仅就这一点而言,李渔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2.
新写实小说作为一个小说思潮已经进去,但有关它的话题却远未结束。以新写实小说的经典文本《一地鸡毛》为例,探讨了新写实小说的精神特征和叙事特征,重点分析了其题材取向、人物的精神特征及作者叙述人的价值取向以及叙事态度的客观化、叙事结构的“生活流”状态。  相似文献   

3.
李渔小说创作理念首先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尚奇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评点当中,也渗透在话本小说集《无声戏》和《十二楼》的创作之中,从而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观念——尚奇观。其内涵包括的“尚奇观”是包括“非奇不传”、“常中求奇”、“新奇同质“三个方面,全面考察“尚奇观”,有助于对李渔小说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独特的语言风格是《无声戏》与《十二楼》两部短篇小说集得以在清初风行一时的重要原因,李渔借鉴市井的表达方式,又在小说中适度流露文人的情趣,使小说语言在整体上具有了“俗而不俗”的特点。从文学史角度着眼,李渔的创作固然是推动了白话小说的“雅化”进程,但由于李渔具有有意模仿市井语言的倾向,李渔小说又显然表明在文学演进中并不存在绝对单向的“雅化”或“俗化”,二者往往是并行不悖的。  相似文献   

5.
“语贵显浅”是李渔对文学语言的主张,也是其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底色。但在艺术实践中,李渔作为文学大家,对小说文本重案头阅读的特质是熟谙其中三昧的。故李渔的小说创作,也非常重视“文人之笔”,因此其小说语言形成了浅易见俗、俗不脱雅、语重机趣的鲜明风格,显示了李渔对小说语言“于浅处见才”的艺术追求和独有的匠心,也展现了李渔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6.
李渔是明清之际极富才情的通俗文学作家,在小说、戏曲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特殊的生活经历使李渔选择了通俗文学,复杂的思想意识让李渔接受了喜剧艺术,强烈的创新精神最终使李渔的“自为一家”变成现实。李渔独特的小说艺术,促进了中国古代话本小说由俗入雅的文人化进程,代表了话本小说书面化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陈靖姑做为小说人物,在《闽都别记》中以三教合一、福建本土化、多功能、实用性女神为外化形象,在她由人而神的一生中,突显了儒家以求“善”为价值判断的内孕精神。这是下层民众俗文化意识的折射,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福建地域面貌和民间信仰心态,同时也体现了明代以来神魔小说对陈靖姑形象塑造的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数字“七”的“数理”扎根于传统思想和化的土壤,蕴涵了华夏民族独特的学精神和化心理。“七”的运用,不仅对构成“七星”这一形象群体和“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的情节安排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影响到了小说形象体系的建构,即它通过对小说形象体系意蕴的制约和规范,在小说的整体思想取向和故事情节安排中发挥了独特而重大的作用,并且大大提升了小说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风筝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戏曲家李渔的力作之一.这部戏剧后来被改编为通俗小说《风筝配》.从《风筝误》与《风筝配》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明末清初小说戏曲的创作观念:戏曲小说化和小说戏曲化、叙事内容的才子佳人化、媚俗倾向的普遍流行,这对后世小说和戏曲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渔耙他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提名为《无声戏》,可以看出他的戏曲创作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他有卓富的戏曲理论和实践,他把创作戏曲的经验运用于小说的创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当世耳目。为我一新”。形成了独特的李渔式风格。但是。这种程序化的创作思想和手法。也给他的小说创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在《判决》中通过叙述者叙述方式的不断变化,模糊了叙述者的第三人称的客观叙事,使叙述者的视角和态度发生了含混,并借助内聚焦和零聚焦两种叙述方式的叠加重和消解了叙述者的客观性,使文本表现出了悖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送你一朵苦楝花》小说以书信的方式,“记录”了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哥哥”写给离家出走的“妹妹”的一封并未发出的忏悔信。信没有接收者,即意味着叙述者始终没有面向一个明晰的叙述接受者。通过梳理作家的三层叙事矛盾,可以挖掘出隐含在作家叙事矛盾背后的矛盾叙事主题,即:既不承认回归土地的正确性,又不否认土地的包容性;既不承认城市的符号化,又不否认城市生存的合理性。作家所要追寻的生存之道,正是小说看似简单书写背后的深层意味。  相似文献   

13.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因此而成为许多中国作家学习的案头书和范本。范稳创作的长篇小说《水乳大地》在模仿《百年孤独》同时,也极力创新。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从魔幻叙事的角度切入,分成魔幻时空叙事、魔幻事象叙事和魔幻叙事手法三个部分来论述《百年孤独》与《水乳大地》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叙事时间的重塑与变奏——论王小波小说蕴含的时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波小说蕴涵和体现的时间观念,隐含于叙事时间的一系列现代性变革特征中,时间维度在主体建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王小波小说的叙事时间呈现出鲜明的相对性、差异性、可变性,他质疑了线性时间观的单一矢向,提供了"可逆"的反思视角,拆解了整体时间观所塑造的认知模式,从时间维度为小说叙事和主体建构提供了"穷尽可能"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左传》对灾异、卜筮、梦象等神秘事件的描述,既是春秋时期巫风盛行的真实反映,又融合了作者“崇礼尚德”的理性精神,体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对历史发展动因的思考.天命与道德合一的历史叙述,使《左传》呈现出“巫史交融”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春平的《我的多情玩伴》是一部以描写赵德发、刘小巴、欧阳一虹、诗人“我”等年轻人在上海的都市生活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作者以独特的眼光,抓住“玩伴”这一现代生活的板块,用灵动、机智而幽默的语言阐释了现代都市的爱情与友情,并且表达了作者对真挚友情的大喟叹和人类真善的大呼吁。文章从小说的选材、价值内涵和叙事语言等方面论述了《我的多情玩伴》所具有的独特文学魅力,以丰富目前日益繁盛的李春平作品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由批评《我们夫妇之间》而引发的"萧也牧事件",成为当代文学思潮史上的一次较为重要的文学事件,但现有的学术研究对于它的定位不够全面。"萧也牧事件"构成了"十七年"文学规范建构中的重要一环,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如何叙述现实的规训。这次事件的影响,在于明确文学对现实的叙述要按照"讲话"方向所设定的工农兵话语秩序进行。与此同时,《我们夫妇之间》受到批判之后,"十七年"的城市文学创作日益纯洁化、叙事简约化,对于都市生活的体验要么回避,要么予以负面批判,城市文学的意识形态化色彩也日益浓厚。  相似文献   

18.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认为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文章从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相互补充,交互作用,分析故事层与话语层的交织产生的艺术力量,叙事者的读者和作者的读者之间的无穷魅力以及戏剧性叙述结构产生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揭示作品在叙事技巧方面的奥秘之处。  相似文献   

19.
以"五行"文化特性建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代部分小说人物形象叙事的一种特殊方式。"五行"之特性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特性生成,使其成为人物形象叙事的重要原型密码。其中猪八戒与林黛玉属"木",其思想、性格具有"木"的文化特性,揭示出"五行"作为文化密码对两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影响;但两个形象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有所不同:猪八戒是感性的厚重,林黛玉是灵性的升华;猪八戒是喜剧,林黛玉是悲剧。这不仅反映出两部作品思想意蕴的差异,也体现了两部作品美学旨趣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被雨淋湿的河》是鬼子颇具特色的代表作,呈现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特征。文章以西方叙事学理论为基点,分析小说文本在"叙事话语"层上的"时序"、"视角"和"声音"的问题,探讨鬼子独特的叙事策略,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文本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以及鬼子"把故事还给读者,把叙述留给自己"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