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快速进击并迅速建立伪政权“以华治华”,中共出兵华北、华中地区并建立起了敌后根据地,中国出现了国民政府统治区、中共领导根据地和日伪控制沦陷区三种政权并立的局面;为防止经济与文化资敌,国民政府出资并倡导工厂、高校内迁大西南诸省,形成了中国社会与经济重心西移的景观;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但西南诸省却在厂校西迁和抗战救国的建设中,形成了近代化工业的最初形态。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爆发后,教育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类技术人才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为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变措施,其中对职业教育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1938年4月,国民政府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明确提出,要“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才……以应抗战需要”。7月,在国民参政会通过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中,对职业教育也作了专门规定,通过推广职业教育并充实职业学校有关的内容来训练、培养抗战所需的各业技术人员,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为抗战建国服务,这是战时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采取了…  相似文献   

3.
19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步步加深,国民政府从军事角度选择了中国西部为抗日依托,并将重心放在西南。但由于该地区经济十分落后,国民政府只好被迫对其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国民政府对西部的开发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不仅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基础,而且改变了我国经济的陈旧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4.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收复区的教职员和学生进行了教育甄审。傅斯年同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关系很好,从甄审政策的讨论、制定到甄审的开展,他都参予其中。虽然他的建议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但并不能代表国民政府的主流意识。由甄审而引起的反甄审运动,扩大了收复区教职员和学生同国民政府的之间的裂隙。  相似文献   

5.
19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步步加深,国民政府从军事角度选择了中国西部为抗日依托,并将重心放在西南。但由于该地区经济十分落后,国民政府只好被迫对其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国民政府对西部的开发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不仅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物资基础,而且改变了我国经济的陈旧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市民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首都南京危如累卵。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以继续抗战,并最终于1940年9月正式定重庆为“陪都”。战时地位的转换给重庆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其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不仅使四川精神在抗战中凸现出来,而且加快了重庆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市民生活习俗、精神面貌的改变,同时还加剧了重庆市民生存压力和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7.
国民政府县财政政策演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政府县财政政策主要着眼于政治发展,以国家财政系统变迁为线索,以筹划税收配合县政、推动自治事业为政策目标。国民政府通过县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逐渐打开了县政黑幕,将其权力触角下沉到基层社会。不过,国民政府县财政政策的演变仍然是以国家政治为归依,而非地方自治理念。政策绩效受货币政策影响甚大,自抗战后期县财政政策逐渐走入死胡同,陷入恶性通货膨胀的泥潭,所谓自治财政政策最终变质为摊派政策。  相似文献   

8.
薛仙舟先生《全国合作化方案》应该是揭示时代需要的社会理想,而非所谓的“乌托邦主义”。《方案》不仅自身内容设计周详,具体可行,而且国民政府推行之全国合作运动,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方案》的意图和旨趣,因此,可以说,薛氏之《方案》设计与国民政府之合作运动关系重大,无可讳言。  相似文献   

9.
论战后国民政府的"美债"与"美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胜利后,美国和国民政府为了各自的需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国民政府从美国得到了大量的“美债”和“美援”,“美援”成为当时国民政府的财政支柱之一;而美国通过这种援助加强了对国民政府的全面控制。但所有这些“美债”和“美援”,却无法挽救国民政府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崩溃。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论略陈杏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是国民党施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而言,国民政府制订和推行的一些适应抗战和大后方建设需要的有效的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促使教育在抗战期间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为适应政治上强化独裁体制的...  相似文献   

11.
叶琼瑶 《文教资料》2010,(27):101-103
在抗战初期,国土沦丧,大批的难民跟随国民政府涌向武汉.使武汉人口陡增至一百五十余万。庞大的难民潮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上升为政治问题。国民政府作为当时的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难民措施.这些措施富有时代的特色,在抗战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国民政府的根本性质决定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致使币值极不稳定,鉴此,马寅初提出了稳定币值的经济理论,即货币发行应以维持货币流通规律为限,为了稳定币值,他认为国民政府应采取收缩法币、不滥发纸币以及对发国难财收取重税等措施,尽管他的这些见解和主张受到了国统区人民的拥护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但并不能真正解决战时经济条件下国民政府的财经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民政府救难机制研究——以抗战时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难降临不仅对人民的生存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同时也是对政府应急机制的一种考验。揆诸抗战时期,面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国民政府在救济目标与原则、救济机构及救济政策上积极应对,力争将这一社会问题转化为抗战的有利因素,将难民转化为人力资源,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推动民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成为国民党内抵抗派的一面旗帜,地方势力在这一时期对国民政府采取了相对合作的态度。这既为国府的长期抗战创造了条件,也为蒋介石削弱地方势力提供了良机。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处于重中之重位置的地方军人社群出现了消弱。  相似文献   

15.
受美国白银政策的影响,1935年中国爆发了白银风潮,在此次风潮前后,上海银钱界受到严重的影响,大量的钱庄,银行破产,为渡过危机,银钱界不得不求助于国民政府,逐渐被国民政府所控制。  相似文献   

16.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民政府创造民主气氛,进行民主抗战的体现。它的成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和抗战政策的变化,顺应了广大人民抗日的政治愿望,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国民参政会成立不久便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原本能作为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代表机构,却成为国民政府控制下的一个无职无权的民意咨询机关。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抗日复台主张的提出和阶段性的策略调整,直接影响了中国收复台湾的斗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收复台湾的艰辛历程。以太平洋战争为界,国民政府抗日复台主张的表达,前后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不同的国内抗战形势和国际背景是紧密相关的。国民政府适时地调整复台策略,行使国家行政权,拓展抗日复台斗争新局面,是符合民族利益的。  相似文献   

18.
论民国时期四川农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在动荡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四川农业生产曾一度迅速而畸型地向前发展,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并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特色。究其原因,在于因地制宜发挥地区条件优势、市场需求量增大、国民政府的大力提倡等等  相似文献   

19.
国民政府为实现民族同化,而重视边疆教育。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许多法令,制定计划大纲,专门成立了教育部蒙藏教育委员会、蒙藏教育司,负责边疆教育事项,并在边疆各省建立了各级边疆学校。边疆地方政府也兴办了大量的边疆学校,培养边疆人才。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国统区师范教育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政府为适应抗战和树立建国基干的需要,对战前的中等师范教育制度进行了调整,并重建了高等师范教育。针对国统区出现的“师荒”和为实施新县制推行国民教育,国民政府发动了推进师范教育运动。战时的师范教育较战前有显著发展,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征,但存在着严重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