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诵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是不应简单地一概加以否定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谓“熟读”,就是要“反复数十百遍”地读,要读得“熟”到一闭眼睛就可以把它不失一字地背诵下来。这样,“熟读才真是吟味,才能欣赏到精微处”。这又有什么坏处呢?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这么四句,没有生字,没有典故,明白如话,可以说毫无难  相似文献   

2.
人有脑袋,且不尽相同,这是常识,不值得特别挂齿。可是,林彪这个不读书,不看报,不看文件,什么学问也没有,亦不知人间有“羞耻”二字的大党阀、大军阀、竟大谈其“脑袋”来:“我的脑袋长得好……”  相似文献   

3.
论“白文”     
民族字是民族化的一大特色,白族有没有自己的民族字?可以肯定地回答:有!白族既有语言、也有字。然而,在对外交往中,有的持有怀疑,有的干脆说“没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本就这个问题,从一般的字常识、白的历史记载、白的物古籍、白的字样式,白的应用等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怎么样地说我们张开嘴巴就说的话,在作文里属于语言描写。老师也强调过,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和思想性格等。其实这只是指出了“说”的“是什么”,即“说”的内容,但你有没有注意到“怎么样地说”才“说”得更精彩呢?随便打开一本作文本,我们都会发现这样的句子特别多:老师说,同学说,爸爸说,妈妈说,我说,你说,他说……单就这么一个“说”字,让人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那就是“怎么样地说”。那么“怎么样地说”是怎么一回事呢?先读一读下面这篇短文。前两天,姐姐成为共青团员了。她(心花怒放地)对我说:“小丽,我真高兴!”我(羡慕地)…  相似文献   

5.
梁伟 《中国教师》2006,(10):45-46
现在有不少中小学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存在着过细、过严的现象,其突出表现在教师坐班、教案备写、作业批改等方面。一、无时无刻的坐班一些学校领导过分看重“教师坐班制”的工具作用,更为突出其监督管卡的刚性功能,忽视其引导促进的柔性功能。不仅把教师坐班列入量化考核的内容,与职称直接挂钩,且平时还过分依赖行政化手段监督教师坐班的情况,对教师严之又严。如每天从第一节课开始,该天负责监督教师坐班的学校领导就会不厌其烦地拿着一个所谓的详细记录本,准时出现在每个办公室门口,查看教师坐班情况。坐班的打对号,没坐的打叉号,迟到的打问…  相似文献   

6.
现在,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实行了教师集体“坐班”制度:除了上课时间外,学校要求教师部一律以年级组或学科组为单位实行集体备课、批改作业、研究问题。坐班时间一般是上午八点半年十一点半,下午是两点半至五点,有的还要求晚上七点至九点也要坐班(周一至周五)。[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作为校长,要有条不紊地管理和经营好学校,就必须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有前瞻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有的校长虽然说起来头头是道,但由于没有理论“支撑”,肚子里没有“货色”,所以,经不起别人的考量,让人觉得肤浅,“绣花枕头,一包草”。[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理论上有深度作为校长,要有条不紊地管理和经营好学校,就必须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有前瞻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有的校长虽然说起来头头是道,但由于没有理论“支撑”,肚子里没有“货色”,所以,经不起别人的考量,让人觉得肤浅,“绣花枕头,一包草”。校长要驾驭和管理好学校,就要  相似文献   

9.
《一分试验田》中有这样一句话:“收打都很仔细,真正做到颗粒归‘筐’,”文中为什么用“颗粒归筐”呢?想想也确有一定的道理。“颗粒归筐”这个词的意思是说,每颗粮食都收进筐里,不能让一粒浪费。课文用这个词,准确地表现了彭总对每一粒粮食都非常爱惜,打粮时也是非常地细心,对这次试验的态度是认真的。而沿用“颗粒归仓”,则“仓”字不切当时实际——彭总只种了一分田,也显得大词小用,何况彭总更不会同一般的农民一样准备粮仓。课文中改用“颗粒归筐”是准确贴切的。那为什么“筐”字要加引号呢?因为这个词是由“颗粒归仓”演变来的,再说“筐”  相似文献   

10.
目前,“象”和“像”两个字使用混乱的状况已有了明显的好转,尤其是作为动词的“像”“好像”和作为副词的“好像”用作“象”的例子在印刷品里已很少见到。但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印刷品里,作为名词性词素的“象”和“像”字使用混乱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常常使得许多语文工作者感到困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1.
目前,“象”和“像”两个字使用混乱的状况已有了明显的好转,尤其是作为动词的“像”“好像”和作为副词的“好像”用作“象”的例子在印刷品里已很少见到。但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印刷品里,作为名词性词素的“象”和“像”字使用混乱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常常使得许多语文工作者感到困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认为,造成“象”和“像”两个字使用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古汉语中“象”和“像”长期在多个义项上交叉使用,这一习惯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这两个字的选择。二是“象”和“像”在表“形状”这一义项上的界限不…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就声乐训练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中“字”与“声”的关系作了初步探索分析,对声乐学习中出现的“字包声”和“声包字”两种不良发声提出了纠正办法,指出了在不同风格的歌曲体中“字”与“声”在运用上应有所调整变化。  相似文献   

13.
“六一好”     
一年四季有那么多的节日,只有一个节日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一年四季有365天,只有一天是我们最快乐的———这就是“六一”。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又到了,今年的这个节日我们过得跟往常可不一样哟,我们写作兴趣班开展了一个活动,活动的名字叫“六一好”。玩法是在3个大方格内分别填上带“六”、“一”、“好”这3个字的成语,每格填4个,然后,让这些成语“上阶梯”,“下阶梯”。开始,我在课堂上绞尽脑汁,左思右想也只是想出了带“一”字的4个“上阶梯”的成语,那就是“一步登天、举一反三、万众一心、始终如一”。至于另外两个带“六”和…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笔在某小学听了一堂语课。讲着讲着,老师突然卡住了,停顿了几秒钟后,这位老师不好意思地说:“这个字读什么,我一时拿不准,请同学们课后务必自己动手查查,搞清楚”,说着又往下讲。第二天,我专门到这个班进行了随机调查,问那个字大家查了没有。在被问的十几个学生中竟然只有一两个学生查了,其他都没有。老师也没有就此  相似文献   

15.
“字要规规矩矩地写”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要求,在南通语文教改座谈会上被周德藩副主任郑重地再度提出,原因就在于这个似乎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第一、“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  相似文献   

16.
在低年级语文课本中,为了配合教材内容,有控制地扩大识字量,在看图学词学句、学文和有关课文中,规定了一定数量的“二类”生字。对于这些“二类”生字,应怎样把握住基本要求,恰如其分地处理,这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低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二类”字的教学要求是:①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读出字音,把短语句子读连贯;②大体懂得这些字在词句中的意思,能理解教材内容。但目前在“二类”字的处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1)任意提高要求。有些老师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片面追求识字量,把“二类”字当作“一类”字教。反复  相似文献   

17.
在做班主任工作中,学会运用“冷处理”方法,解决学生之问发生的矛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刚开学不久,一位学生在拿水壶喝水时,不小心把水撒到了前排同学孙玲的新书包上。这下可不得了,只听孙玲“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当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惊讶地问“你怎么啦?”同学们告诉我,李军把孙玲的书包弄湿了。我刚想责怪李军,可还没有开口,孙玲就“噌”地一下子跳起来,一边哭一边把自己的水壶拧开, 转身往李军的身上倒去。李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行动吓呆了,看着被淋湿的衣服也哭了。我当时也…  相似文献   

18.
当“的、地、得”三个字都作结构助词,都读轻声de时,很多中学生朋友不太会区分和使用,总是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其实把这三个字区分开了,使用起来就不成问题了。那么,如何区分使用呢?方法有五种:一、彻底弄清三种句子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定语是名词前边的表示领属、性质、数量等等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形容词前边的表示状态、程度、时间、处所等等的修饰成分;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一种补充成分,是用来回答“怎么样?”之类的问题的。这三种句子成分弄清了,“的、地、得”的区分使用也就容易多了。一般规律是:“的”字用在定语后…  相似文献   

19.
“所”字和动词组成的“所”字结构,目前虽在说法上尚未统一,但在用于注释古文方面却已达到了能基本解决问题的阶段。但对“所”字与动词之间间有介词而组成“所 介 动”的形式,至今还未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无论在认识方面还是在应用方面,都还有一些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还有必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其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根据近几年实施减负情况调查反映,“双休日”给我们教育事业带来了一个新机会,也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同时还存在着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部分学校“双休日”仍照常上课;部分学生、家长对“双休日”没有周密的安排,致使一些学生沉溺于游戏厅、网吧、电视机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