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三句半”本来是舞台上演出的文艺节目,怎么会和教学扯上关系呢?其实,它和很多师生互动极为相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如教师问:“这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这是苹果。”教师问全班学生:“他回答得对不对啊?”全体学生:“对!”这像不像“三句半”呢?这种师生互动方式到底有没有价值,单单从“三句半”的“半”上就一目了然了。既然学生都知道这个答案,那前面教师提出的问题岂不是多此一举吗?因此,像这种“三句半”式的师生互动真的该叫停了,新课改大背景下,不应该还有它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件事: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在上海考察,为了显示中国教育教学的水准,上海的教育部门精心挑选了一所重点中学,特别安排了一位资深的中学特级教师上课。上课时,师生的对话交流,教师的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师生配合得天衣无缝。这一堂课,掌声、笑声、欢呼声不时响起,在座听课的教育专家、教师、领导无不拍案叫绝:“这堂课真是精彩极了。”下课前30秒钟,教师问:“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了。”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答。顿时,全场掌声雷动。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师生间是否有共鸣,是一节语文课成败的关键。常听见一些教师上完课后说:“我的课本来设计得很好,可学生不配合,像木头一样没反应,讲到精彩的地方,他们也是一脸的漠然,气氛沉闷得令人窒息。”这就是课堂匕师生间没有共鸣的表现。碰到这种情况,很多教师只会怪学生,没有从根本上去找原因。  相似文献   

4.
有一天看到了这样一份报告:有人随机抽取了100名教师,问:“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回答“是”。再随机问这1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结果却让人吃惊,90%的学生回答“否”。  相似文献   

5.
吴小薇 《考试周刊》2010,(46):75-7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课堂上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精彩的问题设计是教与学的动力,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好似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使学生“天高任鸟飞”。那么怎样的问题设计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6.
对话式教学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合作方式,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不能将对话式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的谈话法。在对话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师生之间心灵互融程度将直接影响对话式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的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有一种观点就广泛传播开去:阅读即对话。于是有人呼吁:语文阅读教学的独语状态已经延续得太久,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深受其苦,亦招来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的批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施“对话式”语文教学。当然,这种独语状况被摈弃后,有目其睹的结果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喧哗与骚动。  相似文献   

8.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误认为”安徽邓远伟一。误认“提问式”为启发式、有的教师,一堂课都是问,似乎问得越多.就启发得越深。殊不知,这无用的提问,恰恰掩盖了学生中暴露出的问题。更有甚者,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还要求学生齐答,“是不是啊?是!”“懂不懂啊?...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因此,没有人再敢继续“满堂灌”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满堂问”,整个课堂都充满了“问答”:教师接连地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教师指名,学生短促地回答,教师补充讲解。  相似文献   

10.
一、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利用恰当的游戏引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例如,一位教师是通过设计“猜一猜”游戏引入新课的:猜“What’s in my bag?”,她事先告诉学生所猜东西是“banana,orange,pear,grape,peach”。然后要求学生问得快,反应快,猜得准,说得对。  相似文献   

11.
王瑛 《福建教育》2007,(7):103-103
一位教师在引导五年级学生探索“1亿有多大”时,设计了以下活动:假设一个人保持最佳状态,不吃不喝不休息,连着跳绳1亿下,要跳多久呢?根据三位学生现场跳绳一分钟的成绩,学生一致同意取平均数60计算。计算之前,教师说:“估一估,跳1亿下大概用多少时间?”学生没有反应,教师又说:“猜猜看,说错了也没关系。”马上就有学生说:“我猜要用1000分钟。”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达成自己知识的建构。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好的提问,能使全班学生都处于思考问题、参与讨论的积极状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相似文献   

13.
谁调动谁     
一大学校长访问另一所大学,见这所大学的教师、学生都很上进,很有活力,很有积极性,就问这所大学的校长:“你是怎样调动师生积极性的?”这位被问的校长沉默片刻后答道:“我没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随便翻开一篇课文,有几个字学生不认识?有几句话学生看不懂?事实上,大多数文章的内容对大多数同学而言,都是一目了然的。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堂如果没有适当的课堂延伸,就极容易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一则学生听课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让教师陷入唱“独角戏”的尴尬境地;二则容易造成课堂气氛的凝滞,让教师无法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这样,纵使你有“满腹才华”,对课文分析得再透彻,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听了一位老师执教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23-8”。教参的要求是抓住“退位”问题讲解:个位上3减8,不够减,应从十位上退“1”,和个位上的3合起来是13,13减8得5;十位上2退去1得1,合起来是15。为了实现教参的意图,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课始,教师出示了一道口算题:23-2,学生很熟练地答了出来,教师随即将减数“2”改为“8”,问小朋友:“23-8=?”小朋友无法回答。教师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减数‘8’比被减数个位上的‘3’大,怎么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问题。”课堂教学很快进入下…  相似文献   

16.
吴权昕 《小学生》2010,(12):33-33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在新授课的时候老师常常会问学生听懂了没有,对刚刚讲的知识学会了没有,或者是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有像这样做对不对?会不会?是不是?这样的“问”纯粹是走过场,没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还记得这样一首歌:“是谁导演这场戏,在这孤单角色里,对白总是自言自语……”是啊,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况,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当然是没有泛起一点“涟漪”,没有学生的“同情”,只好独自一人把戏唱完。在音乐欣赏中这种情况出现的机率就更加高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状况?是老师?是学生?是我们的教学思想?还是教学方式方法?如何避免音乐欣赏的“独角戏”?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真正领略艺术音乐神奇的魅力呢?我觉得,音乐欣赏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才能师生共入戏。  相似文献   

18.
顾虎 《甘肃教育》2004,(4):10-10
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一种倾向: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教学作为一种双边活动,只有教师的活跃与热情很容易把学生置于教学的被动地位,成为一种“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跑龙套”、“牵牛式”似的教法很难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反而会使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对老师  相似文献   

19.
对探究性教与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按学生的思路来进行教学。教学中要重视的是真正来自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那就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就仍然是教师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如在《燃烧》一课中,教师点燃沾了汽油的棉球,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继而问:“你有什么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提出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想法,实现了教学目标向学生需求的转变。学生在…  相似文献   

20.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恰当的提问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精心设计提问,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提问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