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陶 《教育科学》2012,28(4):66-71
孔子与杜威是中西教育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对各自国家乃至世界的教育发展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两位大哲在基本的哲学思想、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教育方法等方面皆有会通之处。深入比较这两种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产生的教育思想,可以促进东西方教育哲学的相互理解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谭炯玲 《文教资料》2008,(13):64-66
语言是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核心词汇,基于对语言理解的不同,哲学家一生对传统哲学进行了两次不同的批判.本文旨在简要阐述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思想,分析哲学家如何用"语言游戏"采批判哲学家本人的早期思想和以及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3.
以跨文化交流活动为目的的翻译,与其说涉及的是两种语言,倒不如说涉及的是两种文化。翻译研究无疑应该置于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之下。本文以文化层次结构和文化进化论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并吸收Popper的哲学思想,试图给翻译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里,翻译被看作是一个由浅而深,由表层到深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主要是由文化表层翻译、文化中层翻译、文化深层翻译以及零翻译所构成。以此为基础,本文还提出了五个翻译模式,尝试性地对翻译活动的复杂性进行初步的剖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西哲学比较与融合的角度研究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所阐发的哲学思想,认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是中西哲学与文化的合力影响的结果,毛泽东哲学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西哲学与文化相交汇的产物;《实践论》中关于融会中西哲学的尝试,主要是毛泽东对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问题争论的批判性改造和科学总结;《矛盾论》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想,也批判地改造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同时又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融合了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刘伟 《培训与研究》2008,25(3):47-48
在20世纪的中西交流史上,张申府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张申府研究和引进罗素的哲学思想,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提出“辩证综合”论,并且主张马克思、罗素和孔子三者思想相结合。张申府对罗素数理逻辑的译述,曾经影响了一代学人。张申府的学术思想无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比较大体是围绕"道"、"仁"、"礼"等几个核心概念展开的,以此探讨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异同。综观老子与孔子的哲学思想,不难发现他们具有一种相同的人类情怀,即理想社会的构建,而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既是对他们思想的总体映照,也是他们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诸多研究维度之中,关于他们理想社会的比较无疑是一个兼具宏观与微观意义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勾股定理”的两种代表性证明的目标取向、逻辑起点、思想方法及其构图方式.通过融合中西两种数学思想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四种新的证明方法.  相似文献   

8.
翻译就是将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信息转换成以另一种语言为载体的信息,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在翻译过程中,很多的误译都是由于翻译者对译出语与译入语所在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不够造成的。因此,充分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本文将从中西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张衡是中国古代博学的天学家,托勒密是西方古代学的集大成,他们的天学理论受中西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很深,比较他们哲学思想的异同对于中西化的比较与交流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事。具体来讲,张衡的天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论以及群体本位主义;而托勒密的天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毕达哥拉斯的天体运动正圆说、柏拉图的世界二分法和源于古希腊的人类中心论和个体本位主义。张衡与托勒密天学思想的差异深深地植根于中西早期化的差异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入手,对英汉“死亡”委婉语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这一语言现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加深对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文史知识的丰富对读写能力的提高,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学生懂得文史知识越多,就越能促进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反之,文史知识很贪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2.
从词源学考证,异化是一个含义丰富且有争议的概念。而到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青年马克思时期,异化理论主要有三种形态:外化、异化和对象化。从异化观中引申出来的美学观点在异化与对象化关系、人的本质和审美层面等问题上表现出不足,因此可以从历史和唯物的、自由和实践的角度提出:美是具体的肯定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最自由的显现,其显现过程就是自由的实践,显现方式就是形象。  相似文献   

13.
浅析高校科技产业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技产业的创新,实行“两权分离”、“校企分开”是前提,建立新产权关系,理顺管理体制是核心;加速改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关键;资产投入与辙出机制的创新是重要内容;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是保证。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二者相统一是办好思政课的必然要求,对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但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去理论化倾向或过度重视理论性而忽略实践性的现象,思政教师队伍也存在着目标性缺失的问题。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推进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根本保证,加强思政课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环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是具体要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政教学体系是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家Hall提出的高、低语境的概念为语境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国的高语境文化产生基于谮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和集体主义价值现,而美国的低语境文化产生则是基于其民族大熔炉的事实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及其单一事件时间行为模式.二者之间的差异研究为中美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宏观的视角和前提.  相似文献   

16.
“生死学”是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教授于1993年所创立。傅教授将中国心性体认本位的“生命学”和西方对死亡现象做客观研究的“死亡学”统合为“生死学”。为了使每个活着的人、尤其是离死亡尚远者都能从对生死的研究中获得教益,提升现代人之生活与生命的品质,还需要大力开展生死哲学的研究。本文将从生死学、生死哲学产生的学术及社会背景入手,分析生死学与生死哲学的学科特征、主要研究的议题,并阐述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甲壳素、壳聚糖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综述了甲壳素和壳聚糖的重要性质、制备、化学修饰及不同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并介绍了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各领域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介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坚持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把培养服务于以大化工为主体的工科专业和自动化过程控制重点学科为代表的电类专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评为北京市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  相似文献   

19.
电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壮大,而快递员作为快递行业的生力军,其合法权益却屡遭侵害。深入考察快递员的权益现状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构建一张快递员权利的保护网,当以法律运行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并重。  相似文献   

20.
老庄美学中的重要范畴“虚静”,与中国古典美学“天人合一”的传统密不可分,是达到物我两冥的审美境界从而达到自由生命的前提条件。它肯定着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表现着自由生命特别是内在精神生命,充分荡漾着生命之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