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许思友 《池州师专学报》2001,15(1):57-58,88
学术评论界一直认为《边城》是沈从文描写人性美的佳作,它描写的是“健全的人性”、环境的“牧歌式”,然而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边城》中的社会并不美,健全的人性也没有重建起来,文中隐伏着作者难以言说的悲痛,它只是沈从文无法实现的梦。  相似文献   

2.
张向光 《阅读与鉴赏》2007,(8):46-49,33
《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杰作,沈从文先生也因为《边城》和其他众多作品闻名中外,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边城》的第13至15章.教材和教参谈的基本上是主题和情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我以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小说文本、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边城》,光让高中生理解其深刻的主题是片面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鉴赏它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美学风格。本文着重谈论《边城》独特的美学风格,认为《边城》既是现代文学史上描绘风俗画的高峰之作,又是深得中国传统水墨画神韵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深受读者的喜爱。《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它历来被读者认为是湘西"人性美"的代名词,但仅看到《边城》人性美、人情美,难免会走向偏至。本文不否认历来对《边城》人性美的阐释,但侧重从人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文化悲剧三个方面挖掘《边城》深层次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深受读者的喜爱。《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它历来被读者认为是湘西"人性美"的代名词,但仅看到《边城》人性美、人情美,难免会走向偏至。本文不否认历来对《边城》人性美的阐释,但侧重从人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文化悲剧三个方面挖掘《边城》深层次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5.
翠翠是《边城》中塑造的贯穿全文始终的主人公,是沈从文所提供的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是作者供奉在“希腊神庙中最美丽的女神”。作者通过她独特的个性塑造,寄寓了他重建美好人性的希翼,重铸民族美好品德的厚望。  相似文献   

6.
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这样认为: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又读<边城>》)。但这种悲剧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边城》隐伏的悲剧感是作者对渐已消逝的农业文明的痛惜,是对农业文明孕育出的“优  相似文献   

7.
初读《边城》,我们会被它的表层结构所迷惑,认为作者主要写了小主人公翠翠与两兄弟的感情纠葛。运用结构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我们会发现《边城》中有一系列的二元要素存在:两种爱情观念的对立;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碾坊与渡船的对立,这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因素共同组建了《边城》这部作品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8.
初读《边城》,我们会被它的表层结构所迷惑,认为作者主要写了小主人公翠翠与两兄弟的感情纠葛。运用结构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我们会发现《边城》中有一系列的二元要素存在:两种爱情观念的对立;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碾坊与渡船的对立,这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因素共同组建了《边城》这部作品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课本中节选了沈从的名作《边城》,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笔以为应当引导学生解读《边城》命,唯其如此,才能领略这篇传世佳作无与伦比的美。重读沈从的《边城》,又一次被它的魅力所折服,一种全新的感觉漫上心头,用七个字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经典永恒,永远说不完,说不透。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自然在经典之列。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之后,《边城》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焦点,对它的解读更为师生瞩目。曹文轩先生既是著名作家,又为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水气氤氲的艺术世界——《边城》的水原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边城》的灵魂。细究《边城》中水的象征意义,可能不下几十种,但最为彰显的还是生命意义和道的意义。这二种意义交织互补,共同构建起《边城》博大深邃的隐喻世界。在方法论上,本文旨在搁置常规社会历史批评,也不停于文化表层的泛泛而谈,从水原型的单向度尽可能纵深地开掘《边城》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边城》人物的美学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写于1934年,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小说以其清新秀丽的山地风光,纯朴健康的人生形式,凸现了作家的美学思想和人生形式。沈从文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感慨地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作成了,你们也许嫌它样式太旧了,形体太小了,不妨事。我已说过那原本不是为你们中某某人作的,它或许目前不值得注意,将来更无希望引人注意;或许比你们寿命长一点,经得住风雨寒暑,受得住冷落,幸而存在,人还需要…  相似文献   

13.
王静悦 《函授教育》2002,(1):107-108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自它诞生之日起至今,对它的研究文章字数已经高出原著数倍,然而“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没有止境的接近”,所以本文沿着前些评论家的研究成果铺设的路继续走向“边城”。笔者认为,读沈从文的作品,可以窥见沈从文的为人。如能正确认识沈从文的为人。就能更好地科学地理解评论沈从文的作品。即“知人论文”。  相似文献   

14.
人们过去从“田园牧歌”、“乌托邦”与“人性皆善”等角度评价《边城》,固然可以揭示《边城》的审美与伦理特性,但并不明了它之所以如此的根源何在.若从“自然法”角度认识《边城》,看出它以自然生活作为人类理想,意在反思现代文明造成的弊端,则会揭示出《边城》的主旨具有最高的合法性,最能体现文学的正义性.同时也表明,正是作品的这一主旨决定了它没有全方位如实描写现实生活的必要.具有浪漫情怀的作家因为与“自然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不消极,反而是更加积极,他们在试图寻找应对文明衰落的良策.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边城》读者很多。《边城》的内涵经历史演变而成为“湘西人情美”的文化概念。我们曾概括过《边城》题目的含义:它是一个地理概念——偏僻的湘西边陲;是一个时空概念,作者所描写的生活背景是空间的,但作者所精心构筑的生活场景、人生图景却是一个隐喻的时间概念;它还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让人联想起小城文化、人情人性美及地域风俗图。这些都与《边城》的内蕴的理解有关。为了更好地把握小说,我们就《边城》意蕴展开讨论,其中不乏新意。  相似文献   

16.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问世以来,关于它的意蕴,一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作品发表伊始,就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称赞《边城》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是一首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情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其所表现的思想,便是生活于现实社会中而神往于过去的一部人的生活意识的艺术反映”“与现实的状况和要求不合适,所以这又伤害了小说《边城》之社会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这是沈从文先生在他的《习作选集代序》中,对其艺术追求的坦诚描述。(《国闻周报》1936年第13卷第1期),奠定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中篇小说《边城》,正是一部充分体现他的艺术追求的力作。在中国乡村困顿破败,危机动乱的三十年代,当许多作家作品直面现实与人生,沈从文却把他的艺术触角对准了湘西山乡,从容漫步于湘西茶桐城边,悠悠唱着一曲人性至善的田园牧歌,写下了一部似画如诗的田园小…  相似文献   

18.
马素芹 《现代语文》2009,(5):110-111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了校园,它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想象,培养创造性,激发审美情趣,突破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讲解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时,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它的神奇作用。《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它是沈先生用清纯秀美的语言,讲述的一个夺人心魄的苗族风俗故事;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与《边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发表于 1 93 4年。自它诞生之日起至今 ,对它的研究文章字数已经高出原著数倍 ,然而“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没有止境的接近” ,① 所以本文沿着前些评论家的研究成果铺设的路继续走向“边城”。笔者认为 ,读沈从文的作品 ,可以窥见沈从文的为人。如能正确认识沈从文的为人。就能更好地科学地理解评论沈从文的作品 ,即“知人论文”。沈从文一度自称是二十年代最后一个浪漫派。写理想 ,当然便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边城》、《三三》等许多作品就是这样 ,而且 ,正是它们才被公认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但是 ,是否凭此…  相似文献   

20.
《边城》的整个旋律是由和谐不断向变奏演进,“三层次均衡和谐”的边城最后土崩瓦解了。《边城》与其说是一支悱恻动人的爱情牧歌,不如说是一曲悲切哀婉的风俗挽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