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物流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大量集中、城市规模扩张为物流业集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极大的市场空间,现代物流业对城镇均衡稳定发展也发挥着支撑推动作用。本文在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基础上,重点研讨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物流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基于产业聚集视角研究提出安徽省物流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测度了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利用现代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协调发展状况.结论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呈逐步提高趋势,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且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状况逐步改善,并进入中级协调状态,应采取有效对策加快两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解和河南省发展现状,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四个系统构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研究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来测度2007~2017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2007~2017年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是在稳步推进的,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发展质量不高,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差距扩大、人口和生态环境等问题.针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意在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公共服务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5个维度,运用熵值法对广西2003-2012年的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用主成分回归对广西新型城镇化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其中经济城镇化水平提高最快;影响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依次为行政力、产业集聚力、市场力和外向力。  相似文献   

5.
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内涵,从经济、社会、人口和土地4个方面出发,利用熵值法,构建对1990—2012年合肥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测度评价体系。综合测度的分析表明合肥市的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与官方公布的人口城市化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合肥市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且以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为主要特征。同时发现第三产业、公共交通和城市环境水平对合肥市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较小。合肥市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保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5,(4):31-36
以就业、人口和人民生活作为人口城镇化的指标,以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和经济外向性作为经济城镇化的指标,结合2000年至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的数据,采用主成分等定量分析方法对安徽省的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行协调性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性正在逐步上升,但是经济城镇化仍然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对安徽省城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由于安徽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性产业导致了经济城镇化的相对滞后以及这种不协调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皖苏两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程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远低于江苏省,总体处于低度失调水平;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程度普遍较高;皖苏两省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均较高,相互促进作用明显.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两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运用2000年至2012年的相关数据分析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金融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显示出安徽省步入了城镇化中期快速发展的阶段,但金融指标增长速度缓慢,金融资源闲置问题突出,发展效率在降低,安徽省金融不能有效的促进安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出安徽需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效率;完善安徽金融机构体系,实现城镇金融网点全覆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完成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结合怀化市的实际,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协调、资源环境五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怀化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并运用聚类分析对其时空差异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怀化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城乡发展不平衡,空间差异大,整体质量偏低。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18,(1):74-80
经分析安徽省近十年来在人口、经济及土地城镇化方面的统计数据,发现:安徽省人口城镇化进度不快、质量不高,农民工数量较多、流量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较慢,城镇产业集聚与配套效果不明显,城市经济发展对人口的承载力不强,土地城镇化后的经济效益尚未显现。为此建议:通过实施就近就地城镇化、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民工市民化分担机制等推进人口城镇化;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产城融合以及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来推进经济城镇化;通过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及农村土地顺畅流转等土地制度改革,增强农民的市民化意愿。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作为中部省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不仅影响安徽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安徽省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入手,采用统计资料,实证分析了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体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凸显.本文阐述了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对处理体育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对我国今后城市建设与体育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安徽沿淮经济带现代城镇体系初具雏形,但城镇化绝对水平仍然较低且内部发展不平衡,城市区域带动能力偏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区域人口外流逐渐增多。在准确预测经济带2013—2030年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前提下,综合运用PCA方法和引力模型确定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并测度其辐射强度,提出应充分考虑沿淮经济带安徽段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依托沿淮经济带现有的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施核心城市引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最终形成安徽沿淮经济带“一轴、双组团、多节点”的开放型、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山区农村城镇化是加强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山区生态安全、提高山区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对统计数据分析为基础。同时采用实地调研、实证分析方法,对石台县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石台县城镇化进程中应该采取的更加审慎的态度和积极的措施:加快城镇化观念更新。提高全民生态安全意识;科学制定城镇建设规划,消除生态安全隐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生态安全保障系数;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生态旅游;合理开发山区小水电和沼气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发挥山区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林产品深加工和原料综合利用;鼓励和帮助农民下山脱贫,加快城镇人口集聚进程。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主流,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对于城市社会结构的改变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他们对城市体现出较多的认同感和更强的归属感,渴望融入城市。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他们在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着制度、经济、文化和个人等诸多因素上的挑战,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多管齐下,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明是对农村文明的超越和发展,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在实现自我蜕变的同时,被动地承受着城市文明的浸染。其中,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思路和措施也开始经受新的挑战和质疑。贵安新区当前的城镇化率还不到40%,新区的城镇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实现区域范围内基础薄弱、欠开发、欠发达的农村和农民的城镇化,如何面对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治理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必须迅速明确思路,找到切实可行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当下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良好机遇,依托安徽省所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资源禀赋,并就经济结构现状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分析研究安徽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便合理有效地利用本地区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从而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美好安徽"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实质性城镇化进程开始于新中国的建立。山东省城镇化具有进展较快,但波动性较大的特点。山东省总体上已进入城镇化进程的中级阶段,城镇化水平排在全国各省市的前列。山东省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快速阶段,202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届时将有1366万人口由乡村进入城镇,为此应实行以城市为主体,城市与中心镇并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