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典舞中运用的水袖正是借鉴戏曲中的“水衣”而来。水袖是肢体的延伸,正是这种延伸给予舞蹈更大的表现力和创作空间。水袖舞在韵律上,既有古典舞身韵“形、神、劲、律”的特征,也有“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动作规律。水袖在舞者的指挥下时而像河水般的温婉,时而像剑器般的刚毅。水袖在古典舞中运用了“转似回波”的圆、“行云流水”的线,恰到好处地阐释出袖舞,衬托了古典舞的美。这种中国文化特质的审美理念,正是中国古典舞的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袖舞之来源与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衣袖与袖舞的关系,通过原始遗址、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秦汉时期典籍及考古例证,对各个时期的袖舞与衣袖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分析,试图阐释人类服装在何时起产生了衣袖?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袖与舞的联姻?袖作为舞具,其发生、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袖舞是我国传统舞蹈文化艺术的瑰宝,富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在历史的纵向演变中"长袖"的历史根源最早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它奠定了人们对"长袖善舞"这一艺术审美观,且对当今中国古典舞中"袖舞"的艺术形式起到了弥足轻重的奠基作用。中国古代舞蹈中长袖作为道具也是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特有的表演形式气质韵味使袖舞成为了独立的肢体语言。本文简述了长袖的概念,历史发展,为学习袖舞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袖舞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舞蹈形式。不仅在亚洲,甚至在世界上——各国文化艺术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的情形下——它也具有独一无二的中国民族特色。"长袖善舞"是对它所具有的舞蹈特性的概括描绘。这种描绘向我们显示首先它是袖舞而不是以手舞绸,因此具有全身皆舞的舞蹈形象;其次,这种袖是长袖而不是短袖。正因以上两点,所以袖舞特别生动、优美。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精神与低碳旅游合理性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统生态伦理生命力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心状,渗透、催发着现代低碳旅游文化观念、低碳旅游发展路径的形成和拓展。现代低碳旅游只有合理地筛选和借鉴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贯通于一体"的伦理精神,"万物平等"的价值观,"技术限制与道技之辩"的行为方式,"圣王之制"的资源保护传统,才能探索出一条快捷有效的低碳旅游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陈宝生关于"四个回归"讲话的核心是"回归大学之道"。回归大学之道即按教育规律办大学,不忘办大学的根本宗旨与首要目标。这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高校自身发展的强烈要求,更是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回归大学之道主要是实现三个"回归",即回归大学全面育人之道,回归学生自主学习之道与回归教师安心从教之道。  相似文献   

7.
张蕾 《中国教师》2013,(14):21-23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是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脉,需要这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共同维护、继承和发展。中学美术教师肩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精随的责任和义务。继承古代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既要秉承"传统"之根,又要彰显"现代"之灵,在交流与融合中"继承"和"发扬"。一、世界的认可,历史的责任国际艺术大师毕加索非常崇拜我国艺术大师齐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9,(5):129-131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更需要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五常"之理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道德观念已深入人心,其包含的"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容,对于中国当代青年学生来讲也是耳熟能详。将传统文化的"五常"之理应用于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以一种创新性思维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  相似文献   

9.
当今中国花鸟画发展各成一家,争议颇多。花鸟画发展走势必应遵循的主线就是继承传统,传承文化,在继承的同时加以创新。花鸟画之创新,没有传统不行,但不是要死抱传统。艺术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应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同时兼收其他艺术形态养分。吸纳传统文化之神韵,承袭书画笔意之灵韵,秉承空间构图之意韵,兼收并蓄,开创时代之新。  相似文献   

10.
追寻大学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追寻大学之魂"包含着两层意思:首先是要面对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引发的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正在出现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追寻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之魂",从时代的高度和理性的视角对大学的文化本质、文化使命、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进行再认识,这是"追寻大学之魂"的核心和基础;与此同时,还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并在这个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与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之魂"的有机结合,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创新"大学之道",这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英国文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雷蒙·威廉斯以两个关键词——"一整条生活之道"和"选择性传统"为核心建构了文化主义的理论逻辑,它表明:文化即文化史,文化史即历史;历史的主体是人,人的活动构成了"选择性传统",即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冲突构成了葛兰西意义上的"霸权过程",应当给予大众文化的历史地位以适当的评价;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文化的民主化和家长制的进一步解体,而文化主义要做的就是推进这一进程。因此,文化主义和文化研究成了弱势群体捍卫自己生活之道和话语权的理论武器,推动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2.
舞蹈虽然是艺术,但是却直接放映生命最本质的物质,它是所有艺术之母,是原始生命最早的表现。身韵作为中国古典舞,传承中国的文明,身韵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经济的发展,政治变革,使各种思想相互交融并发展,这也就影响着身韵的思想观念。下面通过道家思想对舞蹈的影响,来探讨"身韵"对文明的继承和展现。  相似文献   

13.
"不似之似"是中国画追求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形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国画重要的美学原则。在绘画创作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不似之似",是取得绘画理想效果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加速的今天,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化"这种双向逆反运动正成为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上的一大奇观。本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的使用模型进行分析展开,深入揭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辅相成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5.
井头中心学校目前校舍紧张,已不能满足逐年增多的新生入学,湖滨新区在异地新建一所运河学校,学校将整体搬迁,为了新建学校的长远发展,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围绕如何建设一所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创建"五悦课程"基地,建设"悦文化"校园。以"悦文化"为引领,以"绳之韵"悦体课程开发实施为载体,达到教师主动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海报设计不仅是为了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且更是一种精妙的语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本文试以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为基点,深入理解本土设计的内涵语意,透过海报设计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探寻当代海报本土设计中"意境之美、元素之美、色韵之美、视觉之美"的创新表现,使海报艺术赋予更深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20世纪以来深受西方音乐体系影响,孩子们的审美活动视域里,缺少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根的认识,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课题研究基于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传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目标。对所属地域内传统民族音乐以"生命之美"为主题,择取适合中小学生课堂学习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内容,研制文本、影音、歌舞、非遗传统项目等地方、区域、校本音乐课程资源。探究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课堂内外教学实践的具体路径和实施方法,推动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育人、文化、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让我们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变迁中发声,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18.
廖艳云 《广西教育》2014,(42):91-92
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感悟文韵、文学、文化之美,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大学之道"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成人之道、教行迁善之道。《学记》对大学之道进行了细致阐释,在传统中国行之有效。中国早期大学培养治国人才,古希腊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中世纪的大学仍然是传播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但到近代中国,历史的变动使人们疏离了传统,对"大学之道"竟然变得"习而不察、莫名其妙"。毫无疑问,高校要服务社会,更应引领社会,传承和创造文化。因此,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在具有"世界眼光"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中国意识",认真借鉴传统的"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20.
如果你走进上海市嘉定区清水路小学,一股清新、和谐的"清水文化"之风就会扑面而来,让你时时浸润在清水竹韵皆课堂的教育文化之中。屋前石畔,流水清清;亭边檐下,绿竹依依;长廊过道,沪韵、棋韵、书韵交相辉映。无论是"竹之韵"、"水之灵""、石之秀"的环境文化,还是"心静闻书香"、"竹馨听棋语"、"沪韵唱心曲"的特色文化,一草一木,一字一句、一曲一和,无不诠释着清水文化与办学理念的相融共生,透射出清水文化润泽下师生的精神状况;传递着学校的精神力量:清水品质——上善若水、以水为镜;竹子精神——清新、和谐、蓬勃、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