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据 2 0 0 1年统计 ,我省共有4 9个民族成分 ,仅次于云南和新疆 ,居全国第三位。其中 ,有苗族、布依族等 17个民族是世代居住在贵州的少数民族 ,其余因各种原因迁入并散居省内各地的有 31个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37.8% ,仅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居全国第五位。其中人口超过 10万人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白族和回族等 9个。苗族 4 2 9.99万人 ,是我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人口均在 10 0万人以上。我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 ,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2.
甘孜州彝族主要分布于九龙、泸定两县,九龙是甘孜彝族的主要聚居区,全县有彝族17680人,占全州彝族总数的84.42%。甘孜彝族从公元1717年起陆续从凉山彝族自治州迁入甘孜州。迂徒的原因是追求甘孜州良好的自然资源,逃避奴隶主的统治和地方军阀的压迫、剥削。  相似文献   

3.
云南彝族石崇拜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彝族石崇拜渊源流长 ,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民俗遗存 ,赋予石崇拜的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 ,石头不仅是生殖之神、驱邪镇崇之神 ,还是惠及万民之神。石崇拜在云南彝族社会生活中还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云南彝族简介,云南彝族传统美德的形象显现-彝族文学,云南彝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云南彝族酒歌是云南彝族人民在几千年的文化生活中创造的独具风格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之一。本文在梳理云南彝族酒歌主要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云南彝族酒歌具有的主要道德功能,包括道德教育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功能、表达爱情的功能、改善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功能,最后揭示了作为彝族思想道德传承载体之一的云南彝族酒歌蕴含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准则。  相似文献   

6.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民族,云南彝族小学语文双语教材的建设对云南彝族小学双语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双语教学,双语教材的建设至关重要,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对云南彝族的小学语文双语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期更好的完善云南彝族小学语文双语教材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内容丰富,关注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对推进彝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了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的社会凝聚功能、道德教育功能、言行规范功能、族群认同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审美娱乐功能,为发挥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的作用及实现其价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云南彝族武术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为研究对象,云南部分从事武术教学以及参与彝族武术的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研究,得出影响云南彝族民间武术项目传承与保护的因素,为云南彝族武术项目的发展和保护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9.
彝族历史上曾长时间存在过母权制,至今云南昙华山彝族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母权制残余,如双系家庭、从妻居、男不娶女不嫁、舅权等,妇女在生产生活乃至家庭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云南彝族婚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多彩而独特的彝族婚俗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较大。随着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彝族婚俗文化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民族文化资本化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云南彝族婚俗文化的特点及其旅游文化价值、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云南彝族婚俗文化旅游创新开发对策,促进彝族婚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方孝标是清代文字狱"《南山集》案"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其书被清廷禁毁。他在康熙九年去云贵时写的《滇游纪行》上下两卷,是继陆游《入蜀记》后又一长篇人文地理游记。此游记记录了由金陵出发,经长江、洞庭湖、沅江到达浦市,然后辗转于云贵高原的地理行进路线;描绘了宽阔的长江流域、水道纵横的沅江水域和滇黔古驿道奇特壮丽的自然风景,同时还记录下沿途历史人文遗迹以及明末动乱后的百姓生态。本文从與地、文学、人文三个方面考察方氏《滇游纪行》的内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清王朝在加强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中,创置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官办初等教育体制--义学.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贵州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开始设立义学,且随着改土归流而全面铺开.但是由于滇、黔两省的历史原因、地理条件、办学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两省义学在运行的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特色,两省义学都以对边疆民众广行教读与识字明理为目的,最终对于加强多民族国家整体发展和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支格阿龙》作为彝族传统文学中的优秀之作,广泛流传于彝区。从滇、黔、川三省彝族有关支格阿龙事迹的文本展示看,四川和云南的相当简略,主要表现在射日月和整治毒蛇等自然灾害方面。而在贵州彝区流传的文本,则以大量的篇幅记载了支格阿龙在统治者的领导下,消灭敌对势力,整治社会秩序的行为和过程。三省彝区的《支格阿龙》文本,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川、滇操北部方言的彝族中,主要表现为与大自然的斗争,贵州彝区则表现为与社会势力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时期,云南的土著民族与氐羌、百越、百濮等民族群体相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已见端倪。秦汉至唐宋时期,随着汉族的不断迁入及与云南各族的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元明清时期,大量的汉族人民进入云南,汉族即成为云南的多数民族,其他民族则成为少数民族,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这对云南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央王朝看到了贵州地理位置对稳定云南具有重大军事意义 ,故而将贵州纳入了直接管理。为了切实有效管理贵州 ,采取了以安抚为主 ,以剿杀而辅的手段。在具体管理过程中 ,不断加强儒家文化的渗透 ,从而实现其“以夏变夷”的王化目的。但是贵州在全国的地位仍处于次要地位 ,当中央王朝遇到其他重大问题时 ,往往放松对贵州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6.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7.
送灵归祖仪式“尼木措毕”曾经广泛流存在川、滇、黔、桂彝族人民的民俗生活传统中,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今仅有凉山彝族地区保留得较为完整,它是彝民族的永恒的“心灵图式”,是彝民族共有的族群记忆和历史积淀,是难得一见的人类非物质文化的“活化石”,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尔比尔吉"作为彝族交际中的一种语体,相当于汉语中的俗语,在四川彝族及云南部分彝族中的运用最为突出,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蕴含的文化信息十分的丰富。从文学的角度看,尔比尔吉以诗体韵文的形式表现,表现出彝族文学中特有的修辞手法。特别是在尔比尔吉的"韵律"上,表现出"押音节"的民族特色。其实,这种在四川彝族中称为尔比尔吉的语体,在云南、贵州等彝区也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古乌撒部属地的今贵州省威宁、赫章两县地及周边地区,魏晋以来至清朝初年,存在过一种同一社会分工、同一种职业的人们居住在同一社区的制度,这种制度,在彝族内部实行、并使其支系化明显的同时,还深入到入住同一地域的有关民族。维系和巩固了乌撒部政权长达千余年占据一隅的统治。研究彝族社会历史,不可忽略对这种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李元阳诗歌有较为明显的关心民瘼、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以及兼容儒、道、佛,追求生命价值尤重情性的特点,并与明代主流文学家的创作倾向一致,也体现了云南人民质朴、厚重的个性。以李元阳为代表的明代文士,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推进了云南文学与中原文学的整合,表现了明代云南传统文学与全国文学的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