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而汉语典籍英译一直是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翻译目的论为依据,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解析汉语典籍英译的目的,进行以目的论为视角的汉语典籍英译方法初探。  相似文献   

2.
肖文燕 《海外英语》2016,(15):132-133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礼乐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孝"的不可对译对儒家典籍的外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外推造成一定的困难。不同时期,不同译者对孝的翻译也是不同的。该文通过语料库对不同译者在《孝经》和《论语》中"孝"的英译进行简要介绍与分析,以期对"孝"的翻译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3.
理雅各和韦利是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汉学界的阶段性代表人物,标志着英国“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的历史过渡。从翻译生态伦理的综观视角,细读两位汉学家的《道德经》译本,主动把握传播中国文化的诠释权与话语权,实现典籍英译研究历史性与现代性的交互嬗变,在弥散性与散点式的翻译生态链中,促成“译者—译境—译文”的融合迭新,在新文科背景下合理拓展《道德经》英译的研究边界。  相似文献   

4.
理雅各《中国经典》英译系列不断再版,原版译介副文本组成有所调变。1960港大版与2011华师大版中出现了"他序",体现的是译介领域专业读者的接受实况,新增译介副文本与原版译者"自序"形成主客观连续统一体关系,彰显并推动着理雅各中国典籍英译系列经典的跨时空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5.
以深度翻译为理论视角,以辜正坤以及韦利(Waley)的英译《道德经》为个案,分析深度翻译现象在译文中的体现,并深入探讨了其原因。旨在探讨该翻译方法在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中的合理性,以期对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的英译、复译以及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典籍英译中,"厚翻译"为译本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以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译作。本研究从理雅各《论语》出发,分析其中"厚翻译"的表现形式,探讨理雅各"厚翻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的关键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如何准确、全面地将这些词的深刻内涵翻译出来成为评价《论语》英译本的关键所在。文章对理雅各和韦利两译本中仁、礼、君子的译法进行对比分析,期待有更多的翻译工作者关注典籍英译中的关键词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化适应理论视角,分析《楚辞》中自然与人物文化意象的英译策略,阐述其体现的文化适应倾向。许译《楚辞·离骚》中文化意象的英译策略,体现了文化适应中的同化与整合倾向,二者分别对译文和目的语读者产生了不同影响,给新时代的典籍英译研究带来了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尚书》理雅各译本为研究对象,引入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映射模式,从其中的等价、变价、附加、还原映射四个维度展开,运用归纳和演绎等研究方法,结合《尚书》理译本特有的语言现象,验证该模式对《尚书》理译本翻译过程中文化传真的解释力。期望此研究方法有助于拓展认知映射模式的应用领域,加深译者对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并给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0.
理雅各《礼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理雅各英译的《礼记》为蓝本,对其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理雅各采用了一些主要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脚注、音译和释义等方法来翻译文化负载词以实现其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华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典籍英译已经成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典籍英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过程,而且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中西方的认知体系间存在差异,因此,如何让我们的英译典籍受到西方读者的接受与肯定,是典籍英译所面临问题的重中之重。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而词汇是认知范畴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范畴化角度入手,通过对许渊冲版英译《宋词三百首》中的文化词汇英译过程中的范畴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词汇范畴化翻译策略在典籍英译中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作为西方翻译史上首部以汉语典籍的英译为专题的学术论著,《基于西方读者阅读期待的汉语典籍的英译》阐释了汉语典籍英译的本质——基于西方读者阅读期的阐释行为,论述了汉语典籍的英译标准、英译策略,同时探讨了"化境论"在汉语典籍英译中的具体运用,是一部建构汉语典籍英译理论的力作。本文拟对该书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论语》英译已经由来已久,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论语》英译研究课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典籍的英译和中国文化传播。不同时期《论语》英译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也有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诗的英译事业自1871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诗经》之后日渐繁荣。随着译诗实践的增加,古诗词英译的困难使人们觉得有必要进行专门研究。最初的古诗词英译研究者主要是翻译实践者,他们将自己的译诗经验和感悟加以阐释,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译诗观。  相似文献   

15.
目前《伤寒论》的英译并没有考虑到《伤寒论》的特点和中医的特点。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析魏迺杰和罗希文对《伤寒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探讨生态翻译学对中医典籍英译的解释力,以期促进《伤寒论》的英译研究,推动中医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大力鼓励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英译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而在各类典籍英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古代度量衡英译的难题.我国古代度量衡历史演变较长,单位较多,而且变化较大,典籍英译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本文以荷兰汉学家高延《中国宗教体系》典籍片段中的古代度量衡英译为例,探讨出古代度量衡的英译方法:音译+加注(度量衡简介及公制换算).  相似文献   

17.
杨佳 《考试周刊》2015,(30):15-16
《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虽然篇幅最短,内容最浅,却是我国儒家孝道思想的经典之作,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关于"孝道"的问题上重视程度与理解方式存在差异,由于中国今日社会与古代封建社会对"孝"的要求和标准不同,在将《孝经》进行英译时,教师应采用新的社会价值标准,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孝经》所阐述的孝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着重其对现代生活的启迪作用,更需承认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一事实,用崭新的观点和恰当的翻译技巧,实事求是、公正公允地将中国孝文化精髓传播到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18.
典籍的文化经典特性使得英译时如何处理其中的文化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对《聊斋志异》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表明,不同译者对典籍英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显隐原则存在异同性,从中探究其制约性因素和倾向性规律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典籍英译理论和实践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典籍英译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本内涵的掌握程度不同,直接影响了译文的呈现,造成了译本的多样性。本文对理雅各和陈荣捷的《中庸》节选译本提出批评与鉴赏。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解释,解释本身即蕴含对原文本意义的解构与重构过程。理雅各的《礼记》翻译是较典型的解构与重构的产物。具体而言,译者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礼记》,同时也造就了英文《礼记》。本文拟以解构主义视角探讨理雅各在其《礼记》英译过程中如何将解构的碎片重新组合,完成异域文化元素在本土文化中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