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近读汤用彤先生《魏晋玄学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版),其中《王弼大衍义略释》论述"易学关于天道,辅之以《太玄》,东汉末最为流行……今日欲知汉代宇宙说如何演为魏晋玄学之本体论者,须先明汉魏间易学之变迁"时,例举新旧《易》学冲突之事实,  相似文献   

2.
《周易略例·明象》凝聚了王弼对易学这一天人之学的总体看法和主要致思取向。鉴于两汉象数易学家在易学诠解理路上拘泥于象数之弊病,王弼以一个开风气易学家的高明卓识与学术担当,高举义理大旗,重开易学新风,为以义理解易提供了合法性与合理性证明。《明象》篇就是他一扫两汉繁琐注易、解易的象数之风,批判地解构前代易学家的治易路数,对易学进行义理向度重构与新诠之代表作。王弼易学的新理路建构从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论述中展开,凸显"意"的方面,并提出了得意忘象与得象忘言这一具体而微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3.
汤用彤与魏晋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论稿》素以玄学研究名作享誉学术界。关于此书的价值 ,汤一介以为在于“提出了魏晋玄学是一种不同于汉学的本体之学” ,而细观汤氏之本意 ,其最为关注者实乃玄学兴起之缘由。全书正文八篇 ,有六篇皆有关于此。其中 ,《王弼大衍义略释》、《王弼圣人有情义释》、《魏晋玄学流别略论》注目于汉学向魏晋玄学思想演变之内在理路 ;《读〈人物志〉》、《言意之辨》、《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则论玄学兴起之具体历程。虽然在汤氏之前 ,赵纪彬、王伯祥、周振甫等学者也对玄学的起源提出过一些看法 ,但其着眼点多系玄学形成…  相似文献   

4.
《序志》篇作为《文心雕龙》之"总序",是作者自述志趣并总结全书之关键。从"赞"的本义来看,它最初产生于对事物的赞美感叹,后来这种文体的主要功能是辅助说明文义。《序志》篇赞文作为全书的纲领性篇章,是《文心雕龙》之精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能体现魏晋玄学思想的《庄子》郭象注为参考,逐层细致、深入地探索了该篇赞文与《庄子》思想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5.
玄学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本来是哲学上的一个用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故魏晋玄学的范畴最为广泛,也最具有包容性。自然主义可以说是魏晋玄学的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特征,贯穿着魏晋玄学的整个存在与发展的历程,也对魏晋玄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绰《论语》注集先秦、汉晋孔子形象之大成。在其《论语》注中,孙绰一方面结合三玄及其魏晋玄学的学术成果,继续将孔子老庄化、易学化,体现了《论语》在东晋的进一步玄学化特征;另一方面又结合东晋玄学家注经的返儒特色和当时佛学的深入,大力挖掘、恢复《论语》文本中原有的孔子圣师形象,保留了汉注中孔子神学化的痕迹,更将其佛学化,深刻地展示出东晋儒家经传诠释的两大特征———儒玄双修与援佛注经。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曾提出儒释相合于"性情",他依据的儒家经典是《易》、《论语》。因此,《易》是柳宗元思想来源之一,本文主要从其对易学态度、易与心性思想、易与大中之道三个方面尝试性分析柳宗元的易学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8.
三读陈高春《中国语文学家辞典》(河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收获很大。据本人粗略统计,书中1951位语文学家,江西竟有179位,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中更让我倾目的是:古代江西,从事"易学"研究的人数之多、著作之丰、成就之大。在"易学"热的今天,我想我能将书中有关江西"易学"研究的研究者及其著作作一粗浅钩沉,或许于江西当代"易学"研究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纵观江西的古代"易学"研究,研究人数之多,从北宋至清代有57家,其中有名的有雷度、朱熹、  相似文献   

9.
胡煦是清初易学大家,在易学领域有众多创见。胡煦易学的众多创见,以其根本创新精神为基础,而其创新精神,主要包括两点,第一,胡煦的大易学视野所体现的统贯精神,第二,胡煦的《循环太极图》所体现的统摄精神。依靠统贯精神,自然天道、河图洛书,与先天四图、《易经》卦爻、《易传》等四圣之《易》得以贯通,大易学视野得以展开;依靠此统摄精神,胡煦创《循环太极图》,以之明天道、配诸图、论《周易》,无不言之成理、论说圆融。据此两大创新精神,富于特色的胡煦易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10.
汉代巴蜀经学兴起于文景之世,文翁奖励儒学教育,领先全国以"七经"造士,于是七经之学盛行巴蜀,经学人才辈出。两汉巴蜀经学以易学、小学最盛,《诗》、《书》之学次之,而《礼》、《春秋》、《孝经》、《论语》之学亦有可观。巴蜀学者不满当时章句之儒"碎义逃难"、"违背孔真"的现象,自严遵始融《易》《老》于一炉,扬雄创拟经新篇,从而构成汉代巴蜀经学独辟蹊径、自成体系之特色。汉末巴蜀经学与巴蜀地域政治经济命运密切关联,今古兼治,扬马击郑,于是以杨门之学和谯氏之学为代表的通经致用之学和谶纬学大兴。  相似文献   

11.
朱熹于易,自著书有《周易本义》,合著者为《易学启蒙》,日常易说辑于《朱子语类》者凡十三卷。《周易本义》数言详见《启蒙》,《语类》对《本义》又颇多引申发挥。欲全面把握朱熹易学,此三者缺一不可,特别是《语类》中晚年之语,于其易学具有总括和自叙性,尤不可不知。  相似文献   

12.
易学自然观对佛学思维的影响是深远和本质性的,易学的本质就是阴阳,一阴一阳可谓道矣。易学天道自然观直接形成了佛学思维模式的支撑框架。《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涉及的因修行积善而可得的"二十八种利益"之内在逻辑链条就是以本心阴阳结构在修行积善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流变而展开的。通过"二十八种利益"的逻辑展示,说明了佛学借地藏菩萨之名来阐释的是一种自然法则,而这种自然法则本身实质上就是易学自然观思想,亦即可说地藏之神力就是易学自然观的无尽畅演和大化流行。  相似文献   

13.
汤用彤、冯友兰皆认为王弼之学来自老子,此说已成为魏晋玄学的一个定论。然而,究其实质,王弼的本无论乃是从庄子"自本自根"演化而来。庄子的"自本自根"从纵、横两向消解了老子独立之道,为王弼之说开辟新途。王弼实乃用庄学来注解《老》《易》,正因此,王注却能独立于《老子》而自成一统,而非仅类汉人的章句,由此王学与汉学划清疆界。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首《原道》篇、终《程器》篇,此仿《周易》道器形上形下之理,故《文心雕龙》当本源于易学易理。《文心雕龙》《序志》篇不曰"自序",必用"志"字,即"入道见志"、"述道言治"之书也,故《文心雕龙》必内涵子家胸怀,亦必据"子学"为评人论文之说。以上二者,汇为文术文论,皆印证于"选文"与"选例"之品评,必经由"细读"始得其本义,爰述此文。  相似文献   

15.
《易》学理论是元明之际儒者刘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学家的刘基对于易学理论中的象数、卜筮之学是精通的,尤其是其易学名篇《灵棋经解序》一文对于灵棋课法与易学卜筮构成相为表里的关系进行了解读。此外,还可以通过《诚意伯刘文成公集》来摘撷刘基《易》学思想之片论。  相似文献   

16.
《周易传义大全》被明成祖钦定为官方科举用书的同时,也无形中为明代前中期的易学阐释划定了以统治意志、科举取士为导向的边界,习《易》经生、研《易》儒士在科场制义、注经立说时都被限制于以程朱《传》《义》为指导思想的阐释边界之内,明儒对《易经》义理的理解与阐释,多是通过程朱易学与举业的结合,在限定的意义空间之中“内求”。明中叶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僵化,程朱易学活力逐渐丧失,举业与程朱易学的割裂使明儒的易学阐释由“内求”转向“外扩”,象数易、心学易的兴起打破了明初官方限定的易学阐释边界,而阐释边界的开放亦反作用于《易》经义考试中经生阐释路径的选择、考官评判标准、科举用书的编纂等方面,彰显了易学公共阐释空间与科举经义考试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周易》原典原貌追本溯源,重点对《经》中的阴阳和五行观念进行深入讨论;对原典的相关内容作了全面梳理。结论是:"刚柔相推之理"是易经的根本理论基础;"五行生克"观念也是原典的应有之意。但"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化实在是后世之功。以期为初学者入易学之门打一把"钥匙";为消除人们对《周易》的误会和为传统文化正本清源做些努力。  相似文献   

18.
易图学为《周易》系统象数易学中的一个分支。依据《周易》卦之图象而演绎出的大量易图,体现了古人运用形象思维和象数思维表达哲理和数理的高度智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周易图说总汇》为易图学研究之集大成之作,近获2004年度国际易学伯岜奖。  相似文献   

19.
《周易赞义》是明朝中期关中学者马理解《易》著作。马理说"《易》之为书有转祸为福之理,有以人胜天之道",因为"孔子赞《易》于周",故马理把其易学著作取名为《周易赞义》,表明了他学《易》解《易》尊孔学孔立场,也说明了他的学术传承和学术脉络。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是北宋义理派易学的杰出代表,其易学思想虽不能归于“老庄宗”的畛域之内,但却有许多承继并发展王弼易学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取义不废象、推崇“时”义、看重字义训诂、融汇儒道等方面。重新审视王安石易学与王弼易学间的密切关系,既是对古代义理派易学发展史的深入探究,也体现了“宋学”对“魏晋玄学”的继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