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稻作文化,包含了对水稻的起源、流变及水稻本身和生产技术问题的研究,还涵盖了由于水稻生产而影响所及的民间生活方式和生产习俗。湖州地处太湖流域的杭嘉湖平原腹地,亚热带湿润性的季风气候及水域广阔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种植水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湖州地区这渐形成了与水稻生产相联系的稻作文化习俗和生活民俗。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国家,有着丰富的稻作文化,留下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以水稻种植为中心的生产结构;由稻作农耕而形成的文物古迹;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的民风民俗;相应的民族语言和文学艺术等.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对稻作文化和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是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传统稻作文化升化和现代稻作文化典型的杂交水稻文化,一粒种子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提升了传统农业;其注重实践、团结协作、百折不挠等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具有重大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河谷自秦、汉以来就有傣族居住.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稻作生产的民族,其稻作生产有较高的水平,围绕着稻作生产产生了一系列的宗教祭祀活动,主要有祭龙神、祭水神、祭仓龙、祭山神、赶火神、撒秧日祭谷神、开秧门祭谷神、关秧门祭谷神、收割祭谷神、尝新节、叫谷魂,火把节、牛王会、窝巴节等,这些祭祀活动都与水稻生产密切相关.金沙江河谷的傣族从表面上看已经散失了一些傣族的外显特征,但我们透过表面现象可以窥探出他们的文化活动都是围绕稻作生产展开的,一系列的稻作生产中的祭祀活动保留了许多傣族的原始文化.特别是对水神、山神、龙神、谷神和鱼神的崇拜,充分体现了傣族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形成了金沙江河谷傣族独特的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5.
金沙江河谷自豪、汉以来就有傣族居住。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稻作生产的民族,其稻作生产有较高的水平,围绕着稻作生产产生了一系列的宗教祭祀活动,主要有祭龙神、祭水神、祭仓龙、祭山神、赶火神、撒秧日祭谷神、开秧门祭谷神、关秧门祭谷神、收割祭谷神、尝新节、叫谷魂,火把节、牛王会、窝巴节等,这些祭祀活动都与水稻生产密切相关。金沙江河谷的傣族从表面上看已经散失了一些族的外显特征,但我们透过表面现象可以窥探出他们的文化活动都是围绕稻作生产开的,一系列的稻作生产中的祭祀活动保留了许多傣族的原始文化。特别是对水神、的崇拜,充分体现了傣族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形成了金沙江河谷傣族独特的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6.
西南少数民族的稻作文化与稻作神话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西南地区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古代三大族群白越、百濮、氏羌迁徙流转繁衍融合之地,除了有傣族、壮族等原始的水稻种植民族外,氏羌系既有由畜牧文化转型为稻作文化的白族、哈尼族,又有由畜牧文化转型为旱作文化的景颇、怒、傈僳、彝族、独龙、纳西、拉祜等族的早稻种植。百濮系的布朗、佤、德昂等族的杂粮栽培中也有旱稻种植。稻作文化孕育了特定的稻作神话,稻作神话便是稻作文化的表徵。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17,(2):60-66
奉天地区的稻作历史已有3000多年,是中国主要的优质水稻生产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其大面积种植提供了基础,清廷和奉系军阀相继出台了支持水稻生产的政策,水稻种植范围逐年递增。朝鲜移民为奉天地区水田稻作农业的主力军,水稻的空间分布也大致与朝鲜移民的迁入路径相吻合,即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拓展。开发水田,进行稻作生产,既提高了低湿地的利用效率,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8.
据苗族史诗记载,苗族先民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完成了从旱作到稻作的转换。由于战争及迁徙,打乱了苗族稻作文化发展的正常进程,继而在西南山区创造、再生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农耕梯田文化。苗族鼓社及原始祭祀,紧扣节日和农时节令,围绕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稻作农耕活动融为一体,并整合、传承了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及生殖崇拜等文化因子,使稻作文化与祭仪构成了一种互动共生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9.
据苗族史诗记载,苗族先民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完成了从旱作到稻作的转换。由于战争及迁徙,打乱 了苗族稻作文化发展的正常进程,继而在西南山区创造、再生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农耕梯田文化。苗族鼓社及原始祭祀,紧扣节日和农时节令,围绕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稻作农耕活动融为一体,并整合、传承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及生殖崇拜等文化因子,使稻作文化与祭仪构成了一种互动共生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0.
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连地带。侗族是一个有丰厚文化积淀的民族,作为世界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侗族的文化主要是稻作文化。其民间文化事象都蕴含稻作文化内涵。从侗族民间舞蹈中体现的稻作生产、民间宗教信仰、稻作审美精神和民间舞蹈的时空意识,可以破解侗族稻作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1.
水族丧葬忌荤习俗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书对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是用以指导水族社会重大民俗事象的文化载体.水书典籍上有丧葬忌荤记载,水族人民通过水书及水书师对这一习俗的讲解,形成一种独特的民间习俗.  相似文献   

12.
水族族源问题是民族学的研究范畴。以水族民歌音调特征为基础,将水族民歌音调特征与诸水族族源地民歌音调特征进行对比,从音乐学的角度切入水族族源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从水族民歌音调所包含的遗传密码中论证水族族源问题,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旁证水族族源。  相似文献   

13.
水族是中国具有自己文字的17个少数民族之一,“水书”是水族社会传承至今的古老文字和水族典籍,一直至水族民间广泛运用,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古老而神秘的水书具有宝贵的学术地位和文献价值,开发水书旅游产台客观上能够促进水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较大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树林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7):35-38,78
认知与保护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来说,是一对紧密相关的因果问题。没有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根基的深层认知,没有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主体"文化自觉"行为的准确把握,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行为就是不全面和不彻底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外来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等因素的影响,黔西北彝族民间音乐文化产生和生存的环境正在急剧变化,很多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正在蜕变,一些几十年、十几年甚至几年前还普遍存在的传统音乐形式,目前已处在濒临消亡的境地。因此,对黔西北彝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认知与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水书"文字编码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书文字属于拼形文字。采用6种基本笔画与水书文字部件相结合的方案,对水书文字进行编码。提出了水书文字折分原则和部件形态特征近似归类,并按其归类特征与键盘符号近似实现映射。实践证明,这种方案是合理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旭早”是以水族歌谣为基础,采用寓言、传说、故事的表述方式,应用“双歌”的音调叙唱,以民俗为载体的民间说唱艺术。其流传特征主要是在群众聚会的礼俗场合演唱,由一人主唱,众人帮和。参与聚会的人既是听众也是帮唱者,且演唱必有醪酒助兴,既自娱也娱人,是水族社会民间音乐文化中独具魅力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多民族在贵州的大山中形成了山上、坝子等聚居的分布特点,分布于山间的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则是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而建筑这种特殊的物质文化现象在这样 的环境中逐渐形成自己本民族的建筑符号特色.在丰富多彩的民族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中,石板房成为贵州中部最具特色的布依族民居之一.  相似文献   

18.
研究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和都匀市,分别选取了三种典型的中学班级(以水族学生占多数,其他民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以水族学生约占一半,其他民族学生约占一半的班级;以其他民族学生为主,水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研究了近150名水族学生在不同社会情境中的民族认同和自我尊重。实验结果表明,在以其他民族为主,水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中,水族学生的民族认同和自我尊重的水平明显高于另外两种班级。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对民族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一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壮民族有许多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存物。这些文化遗存物制作比较粗拙,功能比较单一,缺少想像和蕴含,更缺少情感力量,体现的是一种朴素拙稚的审美印痕。这是当时壮民族先民还处于大自然的襁褓之中,直接从自然中摄取生活的必需品,直接依生于自然的生存状态所决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壮民族的生存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远古时期的生态审美印痕还遗存在以后的各种民风民俗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为了考察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面孔加工的时间进程特点,运用眼动追踪技术,记录24名4-11岁ASD儿童、21名6-11岁聋哑儿童、32名6-11岁正常儿童观看人类面孔时的加工过程.结果显示,ASD儿童、聋哑儿童觉察面孔的时间明显长于正常儿童,ASD组、聋哑组对面孔的注视时间、观看时间总量和各时程上都明显少于正常儿童,但注意时间分配趋势、加工模式并无差异,表明ASD儿童面孔加工模式与正常儿童无异,但存在数量和次数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