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东方言口语中大量存在"量名"结构独立使用的现象,与普通话不同的是,"量名"结构不仅可以出现在宾语位置,而且可以出现在主语位置,表现出有定、无定、类指等多种指称属性。本文认为鄂东方言"量名"结构表示有定是指示词在语境中被省略的结果,表示无定、类指或周遍意义是数词省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汉语"数·量·名"结构产生于先秦时期,其过程经过了两条途径:一是在甲骨文、金文中,"名·数·量"经过了"名·量"、"量·名"两个阶段,进而转化为"数·量·名"结构;二是金文以后,"名·数·量"经过"数·量·之·名"阶段而过渡为"数·量·名"结构。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存在两种语义上较为相近的表达形式:“名一量”和“一量名”,二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但有时互换,语感上又会难以接受。经过对大量的语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名一量”结构要求“名词”具有一定附属义。同时,二者在指称方面均可以充当非指称成分,这时“名一量”和“一量名”可以互换;但又因为“名一量”结构要求“名词”具有一定附属义,因此二者互换之后语感上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4.
王琳 《黑河学院学报》2023,(7):113-115+129
当“一量名”位于动词后作宾语,量词作名词的定语时,“一”有时可作省略,有时又必须保留。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理从量词隐含数量“一”的语义特征、语言的省力原则、距离相似性分析宾语位置“一量名”结构中数词“一”的省略和保留问题,探讨宾位“一量名”结构省略“一”的条件和省略后“一量名”结构语义重点和语体风格发生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张雨  王宝利 《现代语文》2014,(2):147-149
对英汉"数(量)名"结构的层次,存在不同看法。汉语"数(量)名"结构的层次一般按其形式分析:在"数名"结构中,数词是修饰语,名词是被修饰语;在"数量名"结构中,数词和量词组成的"数量短语"修饰名词,"数量短语"是修饰语。可见,汉语"数(量)名"结构中,名词是中心语,是被修饰的对象。英语有两种"数(量)名"。其中"数名"结构的层次与汉语一样,数词是修饰语,名词是被修饰语;对"数+名1+of+名2"结构的层次,有不同观点——修饰成分是名1,还是名2?主要观点有三种:1.名1是主词,名2是修饰语。2.名2是主词,名1是修饰语。3.是"矛盾说"。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英汉"数(量)名"结构是相同的,都可归入"定中"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名 一量”结构中的“名”既可以是低于基本层次范畴的名词,也可以是高于基本层次范畴的名词。该格式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一种判断或评价,带有说话者的感情色彩,因为低于或高于基本层次范畴的名词本身有明显的价值倾向,所以容易进入“名 一量”格式中。同时,“名 一量”与正常语序在语体色彩、语气色彩和感情色彩上还存在着语用差别。  相似文献   

7.
"数(量)名"无定主语句是现代汉语无定主语句的典型形式,在功能语法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大量汉语事实的分析显示了这类无定主语句以下几个语义语用特点:(1)它作为一个现实事件句,无论是动词性谓语句还是形容词性谓语句,其主谓语均统一于"有界"这一语义特征之下;(2)它作为一个有标记的焦点表达式,它的整个句子就是一个焦点,而且这个焦点所传递的正好是一个新信息,不过这种信息的新旧和是否成为焦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赵微 《邯郸学院学报》2011,21(1):95-98,104
现代汉语中有三类"别X着"祈使句,"别X着3"祈使句在X、"着3"的句法性质、语义特征以及"别X着3"祈使句的语用功能等方面具有自己突出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X来"和"X把"是普通话中常用的约量结构。对"X来"和"X把"在语表形式、语义内涵以及语用功能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两种约量结构准入量词和数词的类型;确定语言事实及标志词是判断足量或欠量的依据;语用上两者具有南北地域差异,且因语表和语义的不同致使两者具有不可相互替代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语料统计的基础上,对"一量又一量"结构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该结构的句法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定语>状语>宾语>补语>谓语>主语,既能表示多量,又带有一定的逐量义与次序性,同时也是"主观大量"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X化"动词存在两种论旨结构:一元结构和二元结构。双音节"X化"动词是无标记动词,三音节以上的"X化"动词是有标记动词。此外,"X化"动词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在使用上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的"无论如何"与"无论"在句法和语用两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句法上,"无论如何"出现在独立的单句结构中,其后副词"也/都"不必强制出现,多倾向于不出现,表明"无论如何"应为一个独立的构式。"无论如何"倾向于出现在助动词、情态副词前,表达说话人对某一事情或命题的坚决肯定的主观态度,表明其主观化程度很高。语用上,"无论如何"具有标示未然的功能、元语功能和语篇功能。"无论如何"的句法—语用表现与"无论"无条件复句完全不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里,"数+人"结构既与"数+名"结构类似,也与"数+量"结构类似,于是,"人"的词性就有两种可能——名词或量词。根据名词和量词的语法特点、语义关系以及语用价值判断,"人"并不具有量词特性,仍属名词范畴。  相似文献   

14.
《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读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上古汉语名量结构(名+数+量数+量+名)可以分为两大类:带之的和不带之的。从语用功能的角度看,带之的一般是描写性的,而不带之的既可用于描写,也可用于实际的计量计数。不带之的出现在前,带之的出现在后,不存在之字脱落的历史过程。数词+个体量词+名词出现很早,也不可能是类推汉代前后才获得实际计量功能的数词+单位词+名词的产物。在语义相同或相通的条件下,不同的语序可以有相同的话语功能。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的"量名"结构丰富,通常被认为是"一量名"结构省略"一"的形式。本文列举"量名"结构的几种类型,通过一般式和否定式的比较将其与"一量名"结构区别开,从类型学视角对汉语中的"量名"结构进行分析解读,研究这一结构的句法分布和指称用法,揭示背后的蕴含共性。  相似文献   

16.
从语法意义和显性标记两方面分析"只得"和"只好",旨在解释二者的互换条件和区分二者。在选项合意性方面,"只好"的合意性源于选项的数量;"只得"的合意性则源于视点的变换。在情感凸显性方面,"只好"的情感量高,"只得"的情感量低。叙述客观性方面,"只好"无此用法,"只得"能满足客观语境的需要。显性标记使用频率差建立了二者的标记系统,并帮助区分二者的各项语法意义差异功能,分有心理委屈类,行为反常类。  相似文献   

17.
无标记“名量”式名词与数量短语搭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堃 《天中学刊》2010,25(1):100-104
“名量”式名词在语义上都有[+集合]的特征,学界历来认为,正是这个特征导致其不能与含有个体量词的数量短语搭配。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名量”式名词都遵循这个规则。在我们的分类范围内,有14个“名量”式名词可以与个体量词,或者含有个体量词的数量短语进行搭配,有10个可以与常规型数量短语搭配,有5个可以与特殊型数量短语搭配,这是[+集合]义内部强弱差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近义助动词"能"和"可以"存在着一个语义共性特征:二者从不同侧面指出主语所具备的条件决定了宾语的实现没问题。两个语义区别特征:一是"能"强调宾语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宾语的实现无妨碍;二是"能"具有积极性特征,"可以"具有消极性特征。语义决定语用,进而分析了二者语用效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汉英量名结构中均存在隐喻现象.研究发现,当涉及概念隐喻时,汉英量名结构之间存在较多共性;而当运用本体隐喻计量事物时,汉英在量词甄选上表现出较大差异.由此,在量名结构的英汉翻译中,译者应遵循一定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周祥  曾传禄 《宜宾学院学报》2015,(3):98-105,125
"不得了"与"了不得"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近义词,但两者在某些情况下不可任意替换。在句法层面,两者功能相似,偶有差异,且主语性质有所区别;在语义层面,表评价义时,"不得了"褒义感情色彩以及对积极语义的选择功能没有"了不得"强;在语用层面,两者关于语体选择、独用情况、话语标记和情态功能方面的考察亦不尽相同,而这组词与共现词搭配时出现异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得了"对事物性状描写的程度语义大于"了不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