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孟欣 《考试周刊》2011,(40):101-103
「もらう」是授受动词的一种,前面一般接续助词「に」或「から」表示动作的起点。本文从接受方是否想得到某物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对「~にもらう」和「~からもらう」进行对比,得出(1)接受方想得到某物时,「~にもらう」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内心交流,主要表现出接受方的感激之情,「~からもらう」强调动作的出发点;(2)接受方不想的得到某物时,「~にもらう」语义蕴含丰富,「~からもらう」只是强调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2.
形式名词「こと」和「の」具有互换性,「こと」表示抽象的概念,「の」表示由五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的动作、状态等。此外,「の」不仅可以表示事,也可以表示人或物。因此,表示人或物时,不能使用「こと」。「こと」也存在一些惯用型,不能和「の」替换。代替连体名词的「の」也不能和「こと」替换。  相似文献   

3.
在「自能作文」实验中提高学生素质李兰娣指导学生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是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增加的一项新内容。“自能作文”专题实验,大胆改变传统的让学生纯粹充当学生角色的做法,在重视写文能力的同时,注重了改变能力的培养。它紧紧把握作文要求,制订出科学可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取り出す」为例考察了「とり+V2」复合动词的语义特征,提出对动作对象、动作场所或动作本身的语义范畴限制以及动作实现的难易度是影响V2单纯动词和「とり+V2」复合动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期对复合动词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复合动词的习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飲む·呑む」和「吸う」有的时候可以互换,有的时候却不可以互换,因此同学们经常混淆这两个词的用法。本论文分别从动作主体是人、动物、植物以及无生命物体方面来辨别「飲む·呑む」和「吸う」这两个词。  相似文献   

6.
编者推荐:首段用「这是我生活、学习的地方,更是我心灵的家园」,确立全文思路——用「学习」之「象」载「心灵」之「意」,其所升华之意同所叙之事十分契合。但是,「生活」二字可删除,行文所叙三事——「《归去来兮辞》」「《呐喊》」和「抚平那早已翻皱了的页脚」——都是「学习」方面的。此文材料可变格用于2006年高考安徽卷以「读」为话题的作文,其变格的措施是:删除第一自然段第一句,第二句改为「我读我的小屋——「兰石轩」……」;后面行文依据新的首句微调;三件事中所载之「意」,有更鲜明的指向;标题改为「心在兰石轩」。  相似文献   

7.
作文的批改,有人说是「无效劳动」。那么怎样化无效劳动为有效劳动呢?我想,首先必须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因  相似文献   

8.
随感四则     
一、变“超高”为“扣纲”。指导学生作文如果不按大纲要求去做,那么命题的范围和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就难以体现训练的阶段性,要求过高,弄得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通过对大纲的学习,明确了各年段的作文教学的要求就能切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扣准大纲,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变「无序」为「有序」。上作文课,如果老师在一两节课的时间内,只板书作文题目,提几点笼统的要求,学生根本无从下手。成绩差的学生只好呆呆地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到下课还没写几个字。若按教材编写的读写结合的原则去做,学生就有话可写了。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作文的程序是:「提要求——学教材——忆往事——选材料——尝试写——针对导——共同议——生修改——誉写正——老师评」。  相似文献   

9.
日语的状态表达语通常为「Vている」、「Vてある」句型,一般指描述事物或动作结果现阶段的状态含义。汉语中经常被提及的对应表达方式是"V着"。笔者利用中日语料库进行实例调查,发现汉语"V着"除了可以翻译成日语的「Vている」、「Vてある」,还有「~ながら」、「~て」等多种表现方式。局限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导致中国学习者在习得日语时受母语影响,产生了「Vている」と「Vてある」的误用表达。基于这一现实问题,本论文试分析中日状态表达语"V着"と「Vている」、「Vてある」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日语的"「一緒に」和相互动作动词"的用法,通过个别的动词「戦う、争う、競う」进行了考察。发现「一緒に」和单向性强的相互动作动词能共起,而和相互性强的相互动作动词不能共起。在可以共起的情况中,加上了「一緒に」,就变成了"原本是分开的各个施事开始变得关系亲密、合成了一个整体,共同朝着同一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11.
学生时代,我最讨厌这个「阅」字。当做学生的搜索枯肠、苦思瞑想写出了自以为得意的作文交给老师满怀希望得到老师赞扬的时候,当犹豫再三终于决定把自己的心里话写上周记和盘托给老师,希望得到老师帮助的时候……在你的作文、周记、作业的末尾,却只出现一个「√」和龙飞凤舞的「阅」。这无疑是一盆冷冰冰的水,当头泼下。这样「阅」往往使学生感到不悦。  相似文献   

12.
呼吁改变「两甩」现象梅海丘呼吁改变「两甩」现象梅海丘目前,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着「两甩」现象老师甩「差生」,学生甩副科。老师甩「差生」,就是对「差生」学习上不关心,思想上不帮助,只把眼睛盯在少数的「尖子生」身上。学习上为他们创造种种好的条件,又鼓励,又表...  相似文献   

13.
孙秀云 《海外英语》2011,(6):341-342
日语中的动词有各种各样的词形变化,与不同的词接续表达各种各样的动作含义。常见的动词「なる」接在名词、形容词、动词后面表示现象、事物自然发生变化后所呈现的一种状态。在日常表达中利用率相对较高。但是,由于接续不同、中日文化习惯差异以及另外一个表达变化的动词「する」的存在,在使用中经常会发生「なる」的误用,文章对动词「なる」的误用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4.
教学《回声》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如何指导学生弄懂「回声」原理。尽管作者对「回声」现象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但学生对「回声」原理还是不易理解。因为小学二年级学生对「声音」的物理属性感知肤浅,涉及不深。什么「声源」、「声波」等知识一概不知,所以要求教师教此课时必须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将文字描述的有关「回声」,用科学的方法转化为便于学生感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一位一年级教师在讲读《天天做早操》时,首先出示「日」、「十」两张卡片,巩固旧知识。然后,又巧妙地运用了童话语言,他说:同学们来到操场上,伸开两臂,头顶上的日头说:「同学们起得早」。同学们想想这是个什么字?学生答:「早」。同学们伸开两臂,即为「十」,人头上顶着的日头,即「日」,两者合并,即为「早」。这里,教师运用童话语言巩固了「早」字。  相似文献   

16.
托物寄意文章的「四要」要写好托物寄意的文章,就必须处理好「物」与「意」的关系,做到「四要」。一、「意」要明确、集中。「意」是文章中心,即所要表达、赞颂的某种思想、精神。「意」在写作之前就要明确,并且要贯穿文章的始终。如写《水滴精神赞》一文,水滴的永恒...  相似文献   

17.
“给”字句的格标记一般直接用“给”来表示。日语授受表现的格标记要复杂些,除了常见的「二」外,还可以使用「ヲ格」、「ト格」、「ノ格」、「ノタメニ」等。各个助词出现需要一定的条件,适用范围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实施素质教育要实现三个转变刘正生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排斥差生」为「优待差生」。每个班级都有「差生」,转化「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标志。我们要给「差生」更多的爱,花更大的精力去「优待差生」。...  相似文献   

19.
「~なしでは」与[~なしには」的语法意义都可以表示为“如果没有……就……”.两者的语法意义看似相似,其实不然.本文将分别从其前接词词性特征、构句特征来解析二者基本义的不同:「~なしでは」强调:如果没有前叙事态的存在,后项事项就无法成立,即前叙事态是后项事项成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なしには」重点表达的是:如果没有事先实施前接动作行为,后项事项就无法成立,即前项动作行为的实施,是达成整个事项成立的比要前提步骤.  相似文献   

20.
「とる」类动词是日语动词中一个频繁使用的小类。其基本含义表示手的活动动作。由于手的活动动作不仅仅在于"取",所以「とる」的语义涵盖面远远大于汉语动词"取"。本动词和汉语中大量存在的表示手部活动的动词之间相互对应,形成了上位概念范畴和下位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日语动词「とる」的多义构造,使初学者能够对本动词的语义特征与用法特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