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22岁时起笔名:布雷 1934年冬天,陈布雷刚从浙江省教育厅长位置上卸任,在两湖小莲庄休养。一天夜晚,杭州《东南日报》记者黄萍荪来访,问及当年他在上海《天铎报》写的文章哪篇最具代表性,他的回答是一篇写于辛亥革命之际的社论,题为《钱谬弩,鸱夷血,呜呼寂寂!》。  相似文献   

2.
首先声明,笔者不是鲁迅和陈寅恪的研究者,只是出于对两位大师的敬仰,有兴趣关注他们的逸事,缘起是在《学林散叶》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记载: “鲁迅1915年4月6日日记有:‘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第二集。’但陈向来不谈及此事。他说,鲁迅名气大,谈这些会有攀附之嫌。” 寥寥数语,使我恨不知之详,遂生考证一番之念。然而我既缺考据之学问,也乏考究之资料,所以又不是考证,随笔而已—— 首先翻《鲁迅全集·日记》,以求验证,见“乙卯日记”1915年4月6日果记有此事,但鲁迅赠陈寅恪的书不是两本,而是三本,原文是:“赠陈寅恪《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齐寿山《炭画》一册。”(按:古汉语“或,邦也。”即“域”,不是鲁迅笔误)。于是,问题来了,鲁迅与陈寅恪有多大交情,同是赠书,为什么赠齐寿山一册,却一次赠陈寅恪三册(《域外小说集》是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用文言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炭画》则为周作人译的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中篇小说),鲁迅何以如此厚待陈寅恪?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病后杂谈》是一篇被当时的审查官“悬头”的长文,这篇文章发表的曲折过程给鲁迅带来了极大的震动,甚至由此拒绝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编选工作。在鲁迅自己的记录中,《病后杂谈》的篇幅和段落数有模糊不清的情况。本文通过对鲁迅的日记、书信、手稿及相关人士回忆的考求,对《病后杂谈》的篇幅与致误之因、该文的被删与发表过程、被删事件背后的人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期刊个性浅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成功的期刊,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特色。有个性才有特色,个性与特色的相互交融和不断深化,就形成期刊的风格。个性特色是一本成功期刊个性化的灵魂,也是一本成功期刊风格化的标签。独特的个性、稳定的风格,是一本期刊成熟的标志,也是其走向市场、占领市场的重要条件,如《读者》之清新隽永,《读书》之广博厚重,《收获》之老成持重。鲁迅说:“每种刊物应有其个性,不必雷同。”(《许广平忆鲁迅》)邹韬奋先生也说:“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韬奋文集》第3卷)那么期刊的个性是如何形成和体现的呢,本…  相似文献   

5.
曹聚仁三十年代在上海教大学和办《涛声》杂志时,曾和鲁迅有过交往,多次宴聚,在鲁迅的日记和书简中有所记载。鲁迅有时还托他查一些资料,我记得的有鲁迅请他找《隋书》查隋炀帝“焚草”之变的出典。那时,徐懋庸寄住  相似文献   

6.
在林贤治的《人间鲁迅》一书中,读到这么一段:“孙伏园主编的《晨报》第七版.由鲁迅命名为《晨报附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使我长了见识:一是今之报纸副刊,原来写作“附刊”’,二是副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三是当年”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的是鲁迅。 后读《鲁迅年谱》,在1921年10月部分,又见这么一段:“北京晨报自12日起.将登载学术文艺之第七版独立,另出四开小张,取名《晨报副镌》,亦称《晨报附刊》,随报附送。”据编者孙伏园说:“原来‘附刊”这名字是鲁迅先生取…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广告     
有市场经济就会有广告,就会有各种促销手段。鲁迅先生很注意广告。还自己动手写过几则,都是关于图书出版的,他往往写得很实在,例如1936年为三闲书屋(这是鲁迅自费印书的一个名义)出版《死灵魂百图》写的广告,先介绍原作的特色和印本之“纸墨皆良”,接下来又说: 读者于读(《死灵魂》)译本时,并翻此册,则果戈理时代的俄国中  相似文献   

8.
鲁迅谈称呼     
看《鲁迅书简》及《两地书》,抬头多称以“先生”、“君”、“兄”之类。鲁迅之于对方称呼,向不穷究,含糊敷衍过去即罢。这很符合中国民俗国情。一般年高者、学富者、崇敬者,可谓先生;道相似者,不客气之朋友,泛友;后辈,可称“君”、“兄”。倘若推敲穷凿,则反不好。有一次鲁迅给萧军信中涉及到其夫人处,顺便称之为“悄女士”,结果被提出“异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真实,不能任由生前身后占领“有利学术地形”的人肆意改写!《博览群书》二00二年第十二期有一篇题为“送给鲁迅的书”的文章,副题是“冯至的《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该文第四自然段除最末一句外全讲冯至送给鲁迅《浅草》一事,还引用冯至有关回忆为佐证。害怕转述时损伤原意,特逐字逐标点过录。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年初,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推出了一套6本的鲁迅研究方面的丛书.我刚拜读完其中的一本《鲁迅这座山——关于鲁迅的随想与杂感》,感触良多,不揣浅陋,就《鲁迅这座山》一书,发表一些愚见. 先解释一下题目.书中有一篇《“托尼”之痛》,讲到“从前刘半农先生赠给鲁迅先生一副联语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换成白话的意思是:思想来自托尼,文章师法魏晋.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图法》(第四版)中所编列的“I210鲁迅著作及研究”类目,以及该类目下的共14个平列下位类目(除一个交替类目“[I210.94]鲁迅生平事迹”外),提出了疑虑,即《中图法》(第四版)设置在“I文学”类下的鲁迅专类,它们不能全面正确地揭示鲁迅著作的学科属性,并对之进行了论述。指出了目前只有“利用机读数据分类标引的方法对鲁迅著作增加分类检索点”,才能全面正确地揭示鲁迅著作的学科属性。  相似文献   

12.
几家报纸对鲁迅使用笔名的数量说法各异,莫衷一是,使人不知该相信谁的。《中国教育报》1999年11月2日第4版,《鲁迅笔名浅谈》一文中说:“鲁迅用过的笔名达140多个。”辽宁的《青年知识报》1999年11月3日第三版,在题为《鲁迅的笔名与爱憎》一文中说:“鲁迅的笔名共有130多个。”《天津老年时报》2001年9月15日第四版,在题为《鲁迅笔名知多少》一文中说:“鲁迅使用的笔名大约有158个。”上述三报三种说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著的《史记》,两千年来备受推崇.宋代洪迈称为“天下之至文”.明代茅坤说《史记》的文章“如长江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乃是“千古绝调”.同是明代的凌约,更称之为“文章之绝技”.今人鲁迅,则称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日本学者斋藤正谦也说:“人昆仑之山,满目莫非金玉,然有千金之珍,有连城之宝,不能无差等.一部《史记》固为群玉圃,……是连城之宝也.”这部书所以获得如此崇  相似文献   

14.
女作家萧红以一部荡气回肠的《生死场》而驰名中国现代文坛。鲁迅先生曾著文说,萧红“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生死场》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其评价之高颇为鲜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前期,也就是“文革”时期,全国各地都自印《鲁迅语录》,是继《毛主席语录》之后版本最多的又一个伟人的语录。人们便以为《鲁迅语录》是“文革”时期的创举。其实,早于“文革”二十多年,就有至少四种“鲁迅语录”问世,宋云彬辑录的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6.
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鲁迅研究丛书》,现已出书25种,这是一套已经引起学术界,特别是鲁迅研究者关注的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再复同志,在评介这套丛书中的《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和心理内涵》和《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的文章中,称赞陕西人民出版社“热心鲁迅研究事业”,注意到“近两年,陕西人民出版社所出版的《鲁迅研究丛书》正默默地,坚实地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支持这套丛书出版的有遍及全国各大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单位的著名学者、研究人员和其他方面的鲁迅爱好者。  相似文献   

17.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新闻工作》讲话一文中,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的“孺子牛”精神,号召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做一名新闻战线上的“孺子牛”。鲁迅先生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革命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  相似文献   

18.
【导读】大学时代的学术经典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回顾令人怀念的,我的“80年代”,《美的历程》《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镜与灯》三本书对我的学术研究有过重要的,近乎“建构原型”的意义。我曾经在《存在与发言——陈旭光电影文章自选集》自序中仿照鲁迅先生,把自己命名为“历史的中间物”。  相似文献   

19.
且说且唱《鲁迅先生》踱步而出 鲁迅——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是无数人的精神领袖。时值鲁迅诞辰120周年、辞世65周年之际,张广天编导作曲的民谣史诗剧《鲁迅先生》,且说且唱鲁迅思想和鲁迅精神,在中国儿童剧场正式公演。 张广天的《鲁迅先生》剧本在1998年完成,鲁迅是他极为推崇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也是他希望对现实社会表达自己观念的最恰当的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名的学家、史学家和编辑家,他《史记》而开创的纪传体成为我国历史的规范写法。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古今学都对《史记》有着极大的兴趣。“历代以来有众多的学研究和注解《史记》,积聚了丰硕的成果。粗略统计,迄今累计有论4000余篇,论300余部,字数12000万字”。《史记》不仅在学与史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首创了纪传体的编辑学体裁。司马迁编辑《史记》,投入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