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藩府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藩府刻本,历为世人所重视,被藏书家视为明代刻书之善本。明代藩府刻书究竟有几家,刻了多少书?现在无法有个明确的回答。先辈叶德辉先生《书林清话》中有明代藩府刻书一节,但所列藩府家数不多,所录刊书数量少且错误较多,故撰此文以补校之。  相似文献   

2.
明代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上的转折时期。不仅官府刻书甚多,而且私家刻书作坊亦蓬勃兴起,图书逐渐向大众普及。藩王在明王朝宗藩政策的引导下,致力于文化事业。刻书是其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藩府所刻印的书为"藩府本"或"藩本",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是罕见的。河南是明代藩王居住集中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藩王从洪武到崇祯年间,相继刻书百余种,门类庞杂,刻工精细,印制讲究,独具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符山堂本《五书》版本特点及其差异符山堂本《音学五书》(下简称《五书》),由当时著名刻书家张弨校刻。顾衍生《元谱》:"(康熙六年)开雕《音学五书》于淮上,张力臣弨父子任校写之役。" 符山堂刻本是传世《五书》中最早的刊本,其余本子都是它的翻印本,如光绪十一年四明观稼楼仿刻本(今中华书局据此影印),光绪十一年湘阴郭氏(庆藩)岵瞻堂刊刻本,光绪十六年长沙思贤讲舍刻本,等等。"符山堂"盖张弨书室之名,其校刻之书镂刻精美,校雠精细,堪称清代板刻书中的精品。今传符山堂本《五书》,其版心高约二十厘米,半叶宽约十三厘米。扉页上一般有"符山堂藏板"字样(后来印刷的书则没有)。"姓氏"一叶列有顾氏外甥徐元文、徐乾学、徐秉义三兄弟"参阅"及张力臣、张叶增、张叶箕父子三人"校订"和"同  相似文献   

4.
<正>一、问题的提出罗振玉影刊的《昭代经师手简二编》中有一封汪喜孙写给王引之的书信,对王氏父子《经义述闻》等著作之发行建言说:"若刷印廿本,一付陈石甫交与吴门书市,与日本书舫易《群经治要》诸书;一付琉璃厂书坊,听其易高丽书史;一上之阮督部,藏之匡庐、西湖、焦山三书藏,督部所置也;一贻衍圣公府;一藏徽州(托胡竹村)、苏州(托陈石甫)紫阳书院,江宁钟山书院(托温太史  相似文献   

5.
明代藩府刻书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藩府刻书,历来研究很多,今人亦颇多关注。其著录与考述最详者,莫过于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所列《明代藩府印书表》,开列有明一代诸家藩府本书目约430余种,然仍不免有遗珠之憾。今在张氏《明代藩府印书表》之外,征之于各类文献,得张氏所未及者凡120种,庶可补明代藩府本考录之阙。  相似文献   

6.
10月2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举行了《怀念柴树藩同志》一书的首发式。柴树藩同志的家属、生前友好,以及各界来宾、领导200余人出席了首发式。 柴树藩同志生前曾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六机部部长等职,并曾担任过8年之久的交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一职(王震同志为主任)。《怀念柴树藩同志》一书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题写书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以《怀念树藩同  相似文献   

7.
明代的庆藩刻书徐庄今宁夏地区在明王朝时期的刻书事业,除刊印地方志外,有记载的主要是藩府刻书,也就是庆王府刻书。明代藩府刊印书籍既多且精,世称藩府本,是明代刊本的一大特色。藩府就是明太祖朱元津分封到各地的皇太子及其子孙的府第。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相似文献   

8.
朱熹反盗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开中国出版史,一尊闪光的形象从宋代弹出——他就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出版家朱熹(1130-1200)。他的出版思想和实践,深值我们今日出版人学习借鉴。 宋代曾盛行盗版之风,朱熹对此深恶痛绝。有一次,建阳(今属福建)书坊盗印了他的《论孟解》,刻印质量很差,他去追毁时,书坊已将盗本四处销售。又发现麻沙书坊盗印了吕祖俭的著作。尽管吕祖俭曾上告官府,官府也无可奈何,朱熹对他深表同情。他  相似文献   

9.
清代广东书坊的新型经营模式——以富文斋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富文斋为例,论述其刻书特点以及书坊的经营情况,以此展示清代广东书坊的生产运营特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文字、发明了记载文字的纸和印刷术,就有了书籍市场贸易,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就刻印者的系统区分,除了官刻书、家刻书之外,还有书坊刻书。书坊就是以刻书作为谋生的手段。书坊亦名书肆、书林、书堂、书棚等。我国早在汉代已有了  相似文献   

11.
爱日轩乃清代杭州书坊中最为引人注目者。本文通过调查爱日轩所刊刻之书籍,考察爱日轩的著名写刻工和主人,详细论述前人对爱日轩刻书之评价,并探讨爱日轩与一般书坊之差异。同时,就爱日轩所刻之书籍,对《中国古籍总目》之疏漏略作补正。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乐善国在今北京动物园之东北,继园在其西北,有关此两园之变迁,笔者据已查到的档案资料,做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乐善园之变迁乐善园的历史可分为两部分,即康亲王时的乐善园和成为皇家行宫时的乐善园。1.康亲王之乐善园。关于早期的乐善园,文献中均没有详载,只是简单的寥寥数语带过。如乾隆帝《题乐善园》、《蕴真堂诗》等处的注有:“园,故康亲王别业也。”“是处旧为康亲王园亭,颓废已久。”“是处本康亲王旧园也。”①康亲王为何人?即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建立殊勋的杰书。长河南岸的康亲王别业,极可能是在平定三藩班师…  相似文献   

13.
明清图书盗版之风盛行,在此环境下民间书坊或绞尽脑汁反盗版以维权,或想方设法盗版以牟利,徽州书坊在此两方面均为典型。徽州书坊反盗版常见方式:附刻刻主堂号、印记,发表反盗版声明,重新编辑刊印,向官府寻求保护。徽州书坊盗版常见手段:剜改原版中的堂号印记,删改增益原版内容,冒充宋元旧刻,盗用名版中的部分,伪造伪钤名家藏书印鉴,冒充名家手订。  相似文献   

14.
书坊,又称为书肆、书铺、书堂等,是我国古代民间专门从事刻书、售书的机构。在古籍分类中,通常将书坊刊刻的图书称为坊刻本,以别于官刻本和家刻本。实际上,我国古代书坊刊刻的图书不全是坊刻本,有一部分也是"官刻本"和"家刻本",这与古代某些书坊所兼具的"印刷厂功能"有关。古代的书坊,通常拥有书工、刻工、印工,书坊主人或聘请编、校、撰人,或自编自刻,集编、刻、售于一身,相当于现代的出版社和书店。其特点是受经济规律的驱使,以刻印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为主。版本学上所谓的"坊刻本",指的应该是这一类书坊所刊刻的图书。还有一些书坊,则经常接受官府、私宅的委托刻印图书。委托方负责出资,以及书稿的编辑和校对等,在版式的设计,纸张、墨色的选择上书坊必须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办理。  相似文献   

15.
提起福建刻书业,出版界似乎言必称“建本”。做为中国古代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建阳麻沙的刻书作坊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技术之精和流传之广,全国少有;其所刻“建本”,确是福建刻书业无可争议的象征。只是,鲜为现代人所知的是,除了麻沙,地处闽西偏僻山区的客家小镇四堡也曾是明清时期中国华南最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它与当时的北京、武汉和江西浒湾一起,被誉为“中国清朝时期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名噪一时。对于中国出版史研究而言,四堡最大的价值在于:这里保存着最完整的书坊建筑、线装古书和雕版印刷工具,这里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幸存的古代雕版…  相似文献   

16.
书坊,古代又称书肆、书林、书铺、书堂、书棚、经典铺等。早在两汉时期就有书坊的文字记载。《后汉书·王充传》:“常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记。”明嘉靖万历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书坊逐渐成为当时传播文化的主要力量,书坊刻书达到极盛。李诩《戒庵漫笔·卷八云》:  相似文献   

17.
琉球国中山王不远万里派遣使臣向清帝朝贡,清帝对琉球贡使主从一行待之以上宾之礼.清政府参与接待工作的部门很多,如:福建督抚衙门负责奏报入贡日期、人数、贡使在福建馆舍(柔远馆驿)的衣食住行、挑选伴送官员及伴送贡使及贡物(硫磺贮福建藩库)进京等.贡使进京途经的浙江、江苏(含安徽)、山东、直隶等省的督抚衙门,负责贡使主从一行在本省内的伴送和奏报.贡使抵京后,接待工作主要由礼部承担,户部、兵部、工部、内务府等衙门分别配合承担财务报销、安全保卫、馆舍修缮、后勤保障等项工作.本文围绕琉球贡使在京城下榻的馆舍,结合档案史料加以叙述,旨在阐明清朝皇帝对琉球使臣的款待是周到细致和盛情有加的.  相似文献   

18.
官刻本     
《津图学刊》2004,(3):39-39
指清及清以前历代出公帑或由国家某种机构、单位主持雕印的书本。中国雕板印书始自唐朝。自五代起,始由国子监校刻经书,开官刻本之先河。两宋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司、局、殿,地方各府、州、军官署,各府、州、县学,各地仓台、计台、公使库;元代兴文署、广成局、中书省、行中书省、各路儒学、各地书院;明代两京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内府各监、各藩府、各布政使司、各府、州、县衙署,各级各地学校;清代武英殿、内府各监、中央各部、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凡由这些单位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均可称为官刻本。官刻本…  相似文献   

19.
五代时的书肆,北宋时的书林、书堂,南宋时的书棚以及明清时的书铺,皆泛称书坊.古代的书坊基本上就相当于现在的书店,颇有异者,书坊本身刻印图书,而现在的书店则不承担图书出版的职能.五代时期的洛阳,已有零星的书坊开始刻书.历经宋元明,而达于清,河南坊刻的数量与所刻图书见于著录者远远超过了前代,走向-个历史的高峰.  相似文献   

20.
正晚明南京周姓书坊较多,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中列金陵周姓书坊14家,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列13家,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和《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共收录南京书坊23家。各家所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讹误,许振东等著《明代金陵周氏家族刻书成员与书坊考述》对个别讹误做了辨析,但囿于资料限制,一些讹误并没有得到解决,各书坊主之间的关系也未厘清。本文梳理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