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之死>是巴特从结构主义思想向后结构主义思想过渡的产物,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矛盾."作者之死"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预示着一场思想的革命,一种理论的转向,一种新的视野与方法的诞生,同时也宣告了一个"写作"时代的来临;它早已超逸出文学的狭小疆域,而成了后时代的一种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2.
苏颖赟 《现代语文》2008,3(5):17-19
"者"字是古汉语中频繁出现、用法多变的虚词,在阅读时较难把握.本文在穷尽式考察儒家经典<论语>中"者"字的基础上,粗略地就"者"字的词性和用法作了分类,并在此过程中对前人论述似嫌不足的地方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补充,以期完善对<论语>中"者"字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历来只关注它的反道德性,而对其道德修养理论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老子>不但不是道德虚无主义的,而且有着一个严整的道德哲学体系.它强调个体要通过"无欲""无知""无 .为"的无形通道不断地修养自身,趋近与实现真实道德,这对加深我们对道德修养问题的认识,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敦煌莫高窟壁画<维摩诘经变>是根据<维摩诘经>绘制的,但在画师将佛经文本"具象化"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时代审美等方面的原因,制作出来的经变与佛经存在着不少的出入.这种对佛经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读"现象,为我们研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柳毅传>作为唐传奇中的名篇,深受儒家"温柔敦厚"说的影响.从伦理教化的主题、尚和谐的美学精神、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及"谲谏"艺术方式等方面对<柳毅传>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6.
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阵地,对封建秩序之护符的孔教儒家伦理进行了猛烈攻击.俄国十月革命后和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占据<新青年>传播的制高点,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谱写了华美篇章.  相似文献   

7.
<文选序>"以时代相次"云云,是就<文选>之实际情况说的.因之,考察其所指如何,必须回归<文选>本身.<文选>"类分"后以人为纲,故"以时代相次"说的只能是作家而非其作品.据<文选>所录作品之作年如何以探讨其成书时间,无任何实质性意义.高步瀛以"每类之中,文之先后,以时代为次"释"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近是而有所未照.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和"三玄之冠"的称誉.<易经>是一本论述宇宙万物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知变、应变法则的著作,不仅是宇宙预测学,而且是人生行为哲学.<易经>中蕴含高明的管理智慧,并且千年来不断丰富、不断提升,对教育管理具有鲜明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班昭<女诫>对"女子四行"--"德、言、容、功"的强调出发,重新观照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所塑造的百位女性形象,揭示了作者的"德才观",并指出他笔下的"才女"形象乃是对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的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的"七子"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游记>人物组合的"七子"模式,最多传统"七位一体"的类型,但其具体运用却超越了传统,并有新的创造.其所创造"七子"模式,一是"七"分而为"一"与"六"对立型,二是"一"与"六"合而为"七"型."七"之为数是<西游记>总体构思一大关键.其文化渊源乃在<周易>"七日来复"之道和佛教禅宗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鲁迅的散文诗<风筝>,不应该是他"心灵的忏悔"或严于自剖高贵品质的体现.联系鲁迅早期的"立人"主义和在五四新文化退潮后绝望的心境,梳理了<风筝>中"我"的情感逻辑,认为<风筝>旨在揭示鲁迅关于天性丧失或难以存续的绝望心理.  相似文献   

12.
说到沈丛文湘西题材的小说,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边城>,而<萧萧>、<柏子>、<贵生>等作品,同样展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常"与"变".在这些作品中,他以一个"农民"的视角.运用富有湘西特色的地方语言,表现出"乡下人"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现代文明入侵所带来的人生悲喜剧.<长河>是一部同类题材的小说,本文谈谈对<长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诗>是礼乐文化的载体,隐含着潜在的教化功能.儒家以孔子肇始,至汉代<毛诗序>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孔子诗论>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诗>论专著,"以色喻礼"是其提出的重要<诗>教观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诗>教理论,并且与子思学派的"性"、"情"思想有直接的关系,成为连接孔子"礼乐"教化与汉代<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通过系统梳理汉以前儒家对<关雎>题旨的解读,可以反推儒家<诗>教思想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14.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该课程必须注重实效性、政治性、方向性.  相似文献   

15.
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都是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影响下产生的作品.胡适通过<终身大事>把易卜生的个人主义、女性解放以及现代戏剧的形式引进中国.同时,胡适也吸取问题剧批判现实的精髓,通过<终身大事>揭示中国旧婚姻制度的反人性的文化根源.鲁迅则是继续思考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提出的问题,他不仅揭示"中国娜拉"出走后的悲惨命运,更暗示娜拉,不仅指子君这样的女性,也包括涓生,挣脱玩偶的命运之路是艰苦卓绝的.胡适从文化着眼,批判旧文化,引入新文化,要建设新文化新制度推进现代化进程;鲁迅则围绕"人的解放",揭示人里面的软弱自私黑暗,提出要战斗要有牺牲的爱,要肩住黑暗的闸门,要立现代化的人.  相似文献   

16.
余茜 《文教资料》2008,(14):11-12
<红楼梦>以"以情补天"开篇,道出了天人皆由"气"生,皆由"情"发的"天人舍一"之本源.众人的聚散,家族的兴衰,体现了天道与人道循环周始的永恒规律.一部<红楼梦>,成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之精神、关联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17.
戴菊伟 《文教资料》2008,(31):77-79
<论语>中有强烈的耻感思想,共有九次提到了"耻".孔子认为耻与国家兴亡、道德建设等相关联,并以"言而无信"为耻.由于历史的延续性和承继性,孔圣人、儒家所倡导的耻感仍旧在当代人的道德行为中作为底线发挥着作用.但也有许多人无法以"行己有耻"来规范自己.正基于此,很多人提出需进行"耻育".胡主席也适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古老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许慎的<说文解字>通过"据形释义"的方法对古老的汉字进行解读,为我们探究汉字中蕴藏的文化和古人的思维意识、心态观念开辟了道路.本文对<说文解字>"□部"字以及和该部有关的字进行分析,从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我国社会的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19.
透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情书>中两位主人公不同表达方式的"暗恋情结",发现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以及两种异质文化之问的差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体现西方人追求爱情的激情,<情书>渗透着东方人特有的含蓄细腻.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的一生是不幸的,科举考试因首辅张居正滥用职权,而两次落第,尝尽了女儿、大弟、儿子先后夭亡的人间之痛.汤显祖又是幸运的,从师罗汝芳,又结交了李贽和达观等朋友,在良师益友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戏曲理论.他的创作中"得意"之作惟有<牡丹亭>.<牡丹亭>中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使人间、梦境相通,生、死相通,体现了他的"至情"理论,"情"与"理"的斗争,正是作者向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挑战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