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文化身份研究的重要内容,翻译的性别化视角日益受到重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的不同,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观出发,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理论相结合的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其作用,以及女性主义翻译在翻译实践中的策略等几方面,介绍了这一以性别视角切入翻译实践的全新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强调了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身份、性别、政治立场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但自从该理论产生之日起,因其在观点上过于激进,在政治目的上过于鲜明,虽然"双性同体"的翻译思想对"度"的问题有所弥补,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断地遭受到各种各样对其"度"的质疑和批评.探讨该理论中"度"的问题,可以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带来更多的活力和生机.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翻译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原文进行创造性叛逆改写。旨在提倡译者主体性彰显、鼓励译者通过文本干预来体现其女性主义意识及身份。此研究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对《黄金时代》英译本进行分析,进而指出《黄金时代》原作与译作都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原文用词保守,译文用词大胆,译者主要通过添加引言、增补及劫持三种干预策略,再现原文女性主义意识。此研究对中国今后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对今后男性作品中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研究与女性在自身等级结构中的地位形成了某种同构,这是从性别视角对翻译现象、翻译标准、译者地位等翻译活动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基础。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内涵运用于中国语境,有助于创立女性主义影响下的语言观、丰富对译本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费拉德的专著《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利用翻译与性别的文化交叉互动性,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翻译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评述.指出带有性别意识标签的翻译,即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自己翻译进语言中”,对源文进行重读和改写,对翻译理论赋予新的意义,重新界定翻译术语等等.提高了女性译者和女性作家的身份,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吕晓菲 《海外英语》2012,(20):171-172
作为文化身份研究的重要内容,翻译的性别化视角日益受到重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的不同,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化身份研究的重要内容,翻译的性别化视角日益受到重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的不同,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杨艳 《考试周刊》2008,(21):204-205
男女性译者自然性别上的差异使其在情感表达和文章理解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同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更加深了译者性别身份时翻译的影响.本文拟以<简·爱>二译本为例.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比较男女性译者在翻译同一篇文章时采取的不同角度.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兴起于西方社会的女权运动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性主义者率先将性别引入到翻译主体性研究领域,使翻译研究从文本内转向文本外,这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女性主义视角,自此翻译研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文章简要介绍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及其对传统译论的解构,指出了女性主义译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四川好人》的两个译本为例,探讨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家莱斯的客观建设性翻译批评理论对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翻译批评不能脱离原文文本,要从篇章类型特征、语言内部指示和语言外部决定因素三个批判视角来审视翻译成果,同时兼顾不同语言的文化特性。翻译批评是可行有益的,但也有着自身局限。  相似文献   

12.
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与翻译标准的再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婧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103-105
不同类型的本需要不同的翻译标准,表达型本的翻译既要忠实原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原的语言风格;信息型本的翻译要忠实原的“真实性”;号召型本的翻译则要忠实于读的反应。纽马克的本范畴理论为翻译标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3.
高巍  魏红 《海外英语》2012,(1):171-172,174
古文英译是跨越时空的文化间交际活动,而解构主义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及差异性,穿越时空的意义链见证了文本在不同语境下的变迁。解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古文英译,有助于在语内、语际翻译过程中,实现意义传递,使原作在译作的光辉中长存。该文将集中探讨林语堂古文英译解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薛彩荣 《培训与研究》2011,28(1):127-129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春晓》原文及其六种译文进行经验纯理功能的及物性分析,探讨古诗英译的得失,并检验功能语法在翻译研究方面的可行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在解构主义关照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的翻译观,极力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它对传统译论中原著与译文的关系以及翻译中"忠实"的概念重新阐释来提高和彰显译者的主体性。但是,应该正确认识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分张扬译者自身的主体性因而具有局限性,受到了众多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辜鸿铭英译《论语》过程中导致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叛逆"现象的翻译策略,既而运用翻译目的论揭示"叛逆"现象背后的因素。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翻译目的论框架下考察该《论语》英译本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发现该译本是符合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本研究的启示在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现象可以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给予合理解释,译者对原文的"叛逆"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选择,而评价译文的标准则是看其是否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仅是语码转换,更是一种社会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所以译作的成功都不能单纯从语言转换层面解释。伊万.金翻译老舍名作《骆驼祥子》,对原作做了大量改写,甚至将悲剧性结尾改为喜剧结尾,然而这部译作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看似不合常理的现象,吸引了不少翻译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大多是通过文本对比分析原因。实际用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方面解析金译本的语际改写更有助于分析该译本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的游戏,而是蕴涵着强烈意识形态和政治动机的行为.翻译的全过程--从文本的选择,策略的选取到译文的接受,无不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因此必须借助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把翻译放到社会和文化的环境中去研究,才能进一步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本出于保密、观望、礼貌等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较于普通文本更频繁地使用模糊语言。本文结合实例,借用法国塞莱斯科维奇创立的翻译释意理论,探索政治文本中的模糊现象及翻译方法,指出译者的认知在原文模糊语言理解中有重要作用,政治文本模糊语翻译的标准是追求意义对等而非表面上的语言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糊语言的具体翻译方法。本研究有助于提高政治文本翻译的质量,也有利于加深对释意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是完形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家们认为整体的意义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对部分的分析不能解释整体的某些特性。文章从此原理出发,探讨英语汉译中译者可能遇到的部分困难及解决方法,拟为译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翻译过程。翻译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当把完形理论运用到翻译的实践中时,一篇英语的翻译文章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原文作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