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英国人与酒     
蓬生 《世界文化》2008,(4):40-41
英国人爱喝酒。如果说英国有相当数量的人嗜酒如命,我认为这一点也不夸张。据英国西英格兰大学马丁·普兰特教授研究认为:英国人被描绘成醉鬼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自从罗马人当年入侵英国,历史学家就不断评论说,英国人比欧洲大陆的人更容易酗酒和酒后滋事。有史学家说:英格兰之所以在1066年的黑斯廷斯之战中一败涂地,是因为战前之夜,征服者威廉和他的诺曼底将士祈祷斋戒,枕戈待旦,而英军士兵喝得烂醉如泥。  相似文献   

2.
英语趣谈     
张港 《世界文化》2002,(2):13-13,18
英国人不全是说英语,英国的威尔士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说的是克尔特语,这些经常不说英语的英国人占英国人的1/5,他们家里一套外头一套,在家用自己的克尔特语,出门才用英语。美国人也不全说英语。美国人中有1/7不说英语,其中有1700万人说西班牙语,170万人说法语,150万人说德语,120万人说汉语,有40%的人不能说流利的英语,这些人只是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讲英语,而且有许多人说得很糟。  相似文献   

3.
江于 《世界文化》2001,(1):39-40
到英国旅游的人会发现传统的英国酒吧是最能领略当地风情的地方。然而对于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来说,这些友善的酒吧却犹如招惹是非的“地雷区”。他们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从买酒开始的。在大多数英国酒吧里都没有服务员给顾客端酒,顾客得自己到酒吧台去买酒。这虽然使人感到不方便,可是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在以冷漠出名的英国社会里,酒吧仪俗的形成是为了促进社会交往。例如,排队买酒时可以与其他等待买酒的人进行交谈。在英国,与陌生人亲切交谈被认为是正常行为的唯一场所可能就是酒吧台了。在一本名为《旅游者酒吧仪俗指南》的小册子里有…  相似文献   

4.
《文化市场》2000,(5):45-46
以艺术性见长的英国影坛,近期受到了一股腥风血雨的冲击,一些电影漠视道德的存在,一味宣扬沉迷于暴力犯罪的“乐趣”。现在更多的英国人相信,伦敦街头续上升的犯罪率与暴力电影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十八至二十五岁的青少年成为其受害者。英国公众愤怒地诰问:难道今天的英国制片人丧良心了吗?  相似文献   

5.
不同凡响的英式早餐刘国强编译当新的一天开始时,你吃些什么?法国人的早餐吃羊角面包,美国人早上吃沾有槭糖汁的煎饼和蛋奶烘饼,日本人传统的早餐则是米饭、鱼和泡菜。而英国人则很为自己的传统早餐感到自豪。在很多来英国的外国人看来,每天早餐吃火腿、鸡蛋,是在领...  相似文献   

6.
英国人的狂欢节在英国,对于许多城市来说,夏季是狂欢节的季节。例如,伦敦的诺廷希尔狂欢节持续两天,街上到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表演和音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使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生活阶层的人聚集一起狂欢庆典竟源于1958年在伦敦的诺廷希尔地区突然爆...  相似文献   

7.
不速之客     
英国的秋天总是多雨:蒙蒙细雨中,草地格外碧绿,树木分外葱郁:比起北京的秋高气爽,这里似乎更多一些清新滋润,给人另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一在伦敦住久了,也染上一些英国人的习惯,比如喜欢节假日到公园散步,看看满眼的绿色,而秋天的伦敦散步,比起平时又多了一项趣味——捡栗子。  相似文献   

8.
杨宪益 《寻根》2001,(6):33-33
我们现在用的火柴是从西方学来的。我小时在家里都习惯叫火柴为“洋火”。根据英国大百科全书的记载,西方人家里用火柴是19世纪才有。1805年,有一个叫襄瑟尔Chancel的法国人,发明了用木条蘸硫黄做火柴。后来到1827年,一位英国人渥客尔John Walker才正式做出火柴。至于安全火柴,则是在1852年由瑞典人伦斯特融LundStrom制造的。所以西方人用火柴只是近一百年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陈宇 《世界文化》2005,(12):36-38
家居 与维多利亚时代的其它事物一样,这一时期英国人的家居状况也因阶级和收入而有所不同。在住房格局和生活设施等方面,贵族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城市与农村均各具特色。但交通和技术的发展还是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从而使家居呈现出或微妙或显的变化。本以中产阶级家庭和城乡工农家庭为例,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家居状况作一概览。  相似文献   

10.
夏晓虹 《寻根》2001,(5):94-103
赛马虽然是世界性的体育运动,但最钟情此道者,仍然非英国人莫属。电影、电视中常见的英国绅士漂亮潇洒的纵马跨栏镜头不必说,单是被英国统治百余年的香港,在回归之前,也曾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郑重宣布,“马照跑,舞照跳”,便不难窥见港入浸染此风,已痴迷到何种程度。  相似文献   

11.
<正>苹果树在英国实在是太普遍,据说英国的苹果树种植始于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英国人喜欢苹果树,只要他们在自家的前庭后院种植果树的话,那么十有八九就是苹果树。许多大街小道两旁也栽种着苹果树。每当收获季节,苹果树上果实累累,挂满枝头。也有不少七零八落掉在地上,其中大部分留下了被松鼠、鸟儿啃得坑坑洼洼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华尔街的来历当今世界上的一些大银行及纽约股票交易所都坐落在华尔街。可是华尔街刚形成时却与金融毫无瓜葛。华尔街,直译为“墙街”。1652年,英国殖民者与荷兰殖民者正在北美作战。荷兰人想在英国人进攻新阿姆斯特丹(今天的纽约市)之前作好准备。他们在新阿姆斯...  相似文献   

13.
约翰牛(John Bull)是英国或英国人的绰号。15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就曾引用过这个典故。“一些人称他为……真正的英国人,另一些人则叫他做‘道地的约翰牛’。”这个雅号原是英国人自己起的,它出典于16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兼宫廷御医约翰·阿巴思诺特(1667—1735年)的政治讽刺小说《约翰牛的生平》。该书的主人公约翰牛就是英国的人格化、形象化。  相似文献   

14.
舒民 《世界文化》2007,(12):12-13
据说,弗洛伊德对他的三个儿子很是失望,因为他们中没有一人学业出类拔萃。儿女中唯一继承父业的是他的小女儿安娜。在20世纪初西方社会里,女孩是不进学堂的,她是由一位女管家教育培养的。但弗洛伊德不会想到,他的孙子吕西安会成为“当时的英国最伟大画家”,还被英国人誉为“世界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  相似文献   

15.
位于肯特郡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及其建筑群是英国基督教的发祥地。一千多年来。大教堂传承着基督教文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英国人。坎特伯雷大教堂融合了罗马式风格和直角哥特式风格,在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同时该教堂也是贝克特大主教1170年被暗杀之地。的确,千百年来.坎特伯雷大教堂经历了英国政坛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英国社会的历史沧桑。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16.
东篱 《世界文化》2001,(2):25-27
在英国人眼里,英国王室就像历尽沧桑遗留下来的文物。尽管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可王室的大本营——白金汉宫里里外外一切如旧,卫兵依然穿着过去的服装,所有繁文缛节也同从前没什么两样。英国报界形容英国王室大家庭就像一出肥皂剧,剧中的主角就是75岁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脾气挺大,特别讨厌记者。女王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后即王太后,今年整101岁,有时人们称她是全英国最惹人喜欢的老奶奶。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深深爱着一个男人却没能嫁给他,让人觉得怪可怜的。女王的长子查尔斯王子是个性格复杂而又很理想主…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句谚语:“能忍受英国的冬天和英国饮食的人,就什么都能忍受。”似乎英国的饭菜就是这样不可言喻地难吃。看来,不管怎样袒护英国的人,唯独在这一点上也无法为之辩护。一位名叫林望的日本人曾经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员,他根据旅英期间对英国人饮食的亲身体验写了一本随笔集,题为《英国食物好吃》。他也是从考察英国饮食为什么那么难吃说起的。据他说,对食物的味道,人们并不关心口感似乎是英国饮食的传统,最为典型的是蔬菜的做法。只要是蔬菜,就不管  相似文献   

18.
李长林 《寻根》2003,(2):40-42
世界博览会(InternationalEx-hibitionofExposition)发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1851年,正处于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英国为了展示其强大国力,在伦敦举办了“万国工业品大博览会”。上海商人徐荣村和一些在中国经商的外商将丝、绸、茶叶、中药材等中国传统产品运往伦敦参展,并获得了一些奖项。1873年,奥地利举办维也纳博览会,中国有上海、天津、宁波、杭州、广州等14个城市送去了产品参展,展品仍为中药材、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带队的是中国海关的代表——粤海关副税务司英国人包腊。过去学术界有人以此为中国正式参加世博会之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历乙酉鸡年春节期间,北京市旅游局组织170人的精锐团队,在英国伦敦以“北京风情舞动伦敦”为名的大型庆祝活动,引起英国的市民广泛兴趣。英国BBC对其进行了现场直播。中国驻英使馆春节放假后上班的第一天,签证处门前便排起了长龙,1200多位英国公民前来办理赴华签证且大部分为旅游签证。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为此,本刊记者对“北京风情舞动伦敦”中方总导演李继诚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20.
在英国,每三名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人不能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工作。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最近报道,研究人员发现,艺术、设计、人文以及工艺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工作前景不妙。而学习诸如法律、医疗和师范培训的学生,最有可能找到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同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