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沪教委高(2000)40号“关于2001年上海市3 X 高考改革方案”的精神,从2001年起,上海市高考实施“3 X”方案,其中“X”中含有“综合能力测试”。上海市的“综合能力测试”是以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作为依据,着重考核学生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运用基础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尽管我们现在对“综合能力测试”下一个定义还很困难,“综合能力测试”的功能还有待实践检验,尤其是人们对高考科目设置“综合能力测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张军 《化学教学》2001,(6):29-30
从2001年开始,我省将实施“3 X”高考模式(其中“X”分成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众所周知,“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它不是理、化、生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拼盘”,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的测试;“综合”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这就要求我们的复习教学既要练好“内功”——以化学双基知识为出发  相似文献   

3.
2002年,云南省高校招生将由原来的“3+2”的考试模式改成了“3+综合”的模式,这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文理分科的教学观念。作为物理教师,应认真思考,适当调整思路,更新教学观念。 1 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大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方法的力度 “3+综合”方案施行以后,物理学科在高考中的比例下降了,物理学科的课时相应减少了,但是,社会对物理人才的要求,学生再学习需要对基础物理知识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如何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只有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以后,在学生具有学习动  相似文献   

4.
论编辑的"学"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是一门正在建立和完善的学科。编辑有“学”,也有“术”。“学”主要由某一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知识,语法、修辞、逻辑知识,编辑出版业务知识和编辑学理论知识组成;“术”主要由文字能力、校对能力、装帧设计素养和策划运作能力组成。  相似文献   

5.
2002年,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所有省(自治区)都实施了“3+X”的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其中广东、广西、河南和江苏四个省在“X”科目中实行了“文理综合能力测试”。文理综合能力测试是包含了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地理和生物等六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考试,它旨在考查学生对各个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3+X"高考模式中的"X"对理科来讲是对考生物理、化学、生物三学科知识及其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面对这种由单学科转向跨学科的综合测试方式,我们应当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让教学活动多与实际生活、生产、科研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尝试了理、化、生实验教师加强横向联合的做法,这是我们面对"3+X"提高自身素质的一项新举措.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考“3 X”改革的深入,高考命题已有较大调整,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已被命题人所青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高考之所以开发这种新题型,目的是为了引导中学物理教学由“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学习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对圆周运动知识和一些“娱乐”活动相结合的题目作如下分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考的科目设置在向“3 X”推进,命题则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并强调“提供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能力”。在新信息与新情景的交错变化中,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却不会变,考查物理基本分析仍是高考重点。  相似文献   

9.
历年来高考物理都非常注重考查能力,这是高考的性质、任务和物理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当然,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具体的知识,只有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才能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近年来,《物理学科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物理学科考核的能力有五个方面:“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之后,认为物理难学,觉得它可怕,甚至谈“物”色变.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怎样才能学好这门学科呢?重在“知物”,贵在“明理”.1要知道“理”从“物”中来由于“惯性”,许多同学学习物理时,依然习惯于小学、初中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只注重知识的记忆,重结果轻过程.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们花大量时间背概念、规律、公式.显然,这样做是对学习物理缺乏全面的认识,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每一门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物理也不例外,“物理”这2个字实质上道出了物理学科的特点——知物明理,理从物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6.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8.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教育。教育的社会职能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 ,是教育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具有开放性、动态性 ,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教育背景的复杂化 ,使知识陈旧和能力退化的速度加快了 ,青年教师不可能从老教师那里获得行之有效的现成经验 ,必须独立应答教育领域接踵而来的新问题。构建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模式 ,成为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