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宏程  葛沪飞  仝允桓 《科学学研究》2009,27(10):1584-1590
 “山寨”手机是一种现象,在国外手机与本土正规手机的夹缝中占取了巨大市场份额。而在山寨机的市场份额达到历年最高时,山寨机的生产厂商却走向了衰落。“山寨手机”的兴衰背后有着值得深思的事情——后进企业技术追赶与创新网络的关系。山寨手机的兴旺是由于创新网络改变后所带来的网络化设计、生产和销售;山寨手机的衰落是由于在创新网络改变所提供的机会窗口中山寨厂商没有实现技术追赶。以此为线索,不只是山寨手机,中国手机厂商的第一次崛起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山寨手机现象值得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和学者去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山寨”现象的一般规律及其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路  李天柱  程跃  邱杉 《科学学研究》2010,28(3):321-327
看似一夜之间爆发出来的"山寨"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却具有可以遵循的内在规律。基于创新理论视角,以历史上一些典型的"山寨"现象及当前被广泛讨论的山寨机和山寨本等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山寨"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了"山寨"现象的优、缺点,预测了容易产生"山寨"现象的行业和领域,并针对政府主管部门决策和"山寨"企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长尾理论的视角探讨集成创新与模块创新的分工模式,并结合对品牌手机与山寨手机的案例分析,比较了一体化集成创新模式与网络化模块创新模式的市场策略差异.研究发现:集成创新通过一体化研发、生产、销售等关键活动,形成差异化的市场定位,获得长尾主体部分的"大众"市场,而模块化创新模式通过范围经济性形成价格优势,获得长尾部分的"小众"市场;采用集成创新模式的品牌手机和依托模块化创新模式发展起来的"山寨"手机各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手机厂商应根据自身的创新能力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山寨手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寨手机"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主体——中小企业的普遍生存状态。对"山寨手机"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来源以及面临的发展困境。本文从产业组织形式的角度客观全面地分析了"山寨手机"产业生产方式的特点,模块化生产方式有效地整合了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然后提出"山寨手机"的模块化生产方式在政府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将导致同质化的低水平竞争,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政府的规范。最后得出"山寨手机"产业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技术追赶历史和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从一个更广的视角提出技术追赶路径选择框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政企共演模型,分析政府与企业在不同阶段的战略选择及频繁互动的内在机理,指出在追赶起步、追赶提升和后追赶三个阶段中,政府技术战略"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升级—创新驱动"演化与后发企业"技术模仿和二次创新—技术集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演进同步发生,共同推动了社会环境的改变,并反作用于自身战略选择的变迁。在这一进程中,基于政府意志或行为而形成的政府干预、制度型市场和产权差异等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有着持续性的影响。本文认为要推动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赶超并形成持续性的技术引领,还需要在企业、产业、政策层面持续性地完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6.
继"山寨手机"后,又一个行业被"山大王"盯上了.近来,淘宝、易趣等网络销售平台上,出现了一些标价两三百元的数码相机.有些没有品牌,有些却公然打着索尼、富士、卡西欧等招牌,报价十分低廉,开价七八百元,砍价却能杀到三五百元,比正规厂家生产的数码相机便宜了近十倍.稍有些数码相机常识的人不难分辨出,那些相机都是"山寨"厂商的"新作".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和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正呈现出起点更高、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等"新型技术追赶"特征,而传统技术追赶理论并未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背后的创新能力演化过程与机理。本文依据动态能力理论,通过对中集集团罐箱业务的技术追赶与创新能力演化过程进行纵向案例分析,探讨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开放式创新实现新型技术追赶和推动创新能力演化。研究发现:(1)技术并购日益成为开放式创新条件下后发企业实现新型技术追赶、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2)企业动态能力在后发企业新型技术追赶和较快积累创新能力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动态能力本身也可以在运用中不断提升。本研究可以为后发企业实现快速技术追赶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段时间,一些国内手机厂商对于“山寨”产品又发出了抱怨之声.在他们看来,“山寨”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而与此同时,来自海外的声音却发生了180度大转变,从一贯批评中国是“山寨之国”,转为开始关注中国的这种“山寨”创新模式.来自英国创新基金会的一份名为《中国的吸收发展期:中国创新与研究,英中合作展望》的报告指出,中国“山寨”式的产品创新模式正显现出转为“一种增加产品附加值独特方式”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亚文 《科学生活》2009,(1):17-17
如果评选2008年中国网络最流行的词汇,"山寨"绝对能跻身前三名。短短一年里,你会发现身边很多人用起了"山寨手机",网上最红的是"山寨"明星……山寨风暴愈演愈烈,已涉及各行各业。层出不穷的各种"山寨"现象似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使"山寨文化"俨然成为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10.
在后发企业进行创新追赶时,推动企业价值网络演变逐渐成为其开展颠覆式创新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价值网络理论,将颠覆式创新划分为进入期、追赶期和破坏期。进一步研究发现,价值网络演变聚焦于市场、技术和合作关系三要素,颠覆式创新视角下后发企业的价值网络演变主要经历识别组建、迭代更新和拓展深化等过程。最后,本文借助小米手机案例探讨了后发企业开展颠覆式创新过程中进行价值网络组建和升级的具体路径。随着颠覆式创新的阶段性演变,后发企业应围绕市场和技术的互动关系制定价值网络演变应对策略,通过强化合作关系促进价值网络融合以构筑庞大的企业生态系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蔡鸽 《科教文汇》2013,(2):131-132
0—6岁的儿童年龄较小,生长发育较快,孩子的营养、吃饭问题就成了老师和家长们一个比较关注的话题。而现在的很多孩子由于挑食、厌食导致体重超标、营养不良,本文在基于实例的基础上,结合孩子的生理和家长的教育问题,提出可行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文献角度与医学原理,分析了《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一句中的"痒"字,对历代医家的理解作疏解,并结合当代学者的观点展开了探讨。同时,"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含义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正確理解權利要求的内容是審理專利侵權訴訟案件和專利確權案件的基礎。而對權利要求的理解離不開對權利要求自身内容的解讀和專利説明書的解釋。一項權利要求由若干技術特徵構成,解讀一項權利要求時,不僅要正確解讀權利要求中每一個技術特徵自身的含義,而且要考慮各技術特徵之間的關係。  相似文献   

14.
韦佳 《大众科技》2016,(10):124-125
文章先从音乐的角度对《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进行剖析,然后通过《孙子兵法》进一步分析《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词源的角度考证了“China”的词源研究现状并从历史、地理等的角度考证了“中国”一词的来源。同时,本文以英汉对比语言学的视角对两者作深入比较研究。“China”和“中国”在语言所指及能指上是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  相似文献   

16.
在第三屠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期间,本刊记考在深圳专程采访了致力"成为推动中国半导体设计产业的主要办量'的翱科公司与其创始人--副主席兼策略总裁高秉强及技术副总裁、翱科半导体公司总经理陈凯博士.  相似文献   

17.
科学界有一句格言,“创造的秘诀在于求异”。异,就是与众不同,就是独树一帜。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都是属于“特异”一类的人。他们勇于发表异言,乐于坚持异见,善于运用异思。总之,他们的特征是标新立异。“异”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有人曾把“异想天开”贬斥为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这是一种偏见。其实,没有“异想”,何来“天开”呢?异想,使我们摆脱了控制性观念的束缚,使我们超越了常规式思考的限制。有人也将“见异思迁”一词用来讽刺某些在事业上不安分守已的人,这也是不恰当的。须知,这个“异”正是创造本能的体现。山…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从其产生以来,自然界是否存在客观辩证法问题一直是争议的核心。辩证法概念发展的一般哲学史含义同德国古典哲学的特殊转义是造成自然辩证法概念理解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哲学史背景下对辩证法概念进行文本学考察,是判别自然辩证法概念真实含义及其合理性的最可靠依据,是深入进行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前提,是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完整性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入手,通过对笛卡尔与胡塞尔有关“自我”与“思维”关系的不同看法作一比较,来看胡塞尔对这一关系的重新界定在哲学认知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威廉斯通过“文本”与“解码”的方法对传播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解码”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制约论,提出“媒介即文化”的传播技术本体论研究范式,通过“解码”技术理性批判的思想,提出传播理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及其意义,同时将传播技术置于一种文化社会学的批判中加以解读,为现代传播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