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翻译目的论把翻译目的看作是翻译实践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译文读者。因此,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对《呼啸山庄》两中译本作了对比研究,认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具有读者意识,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目的、对译文的期待等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
接受理论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被读者接受,从而实现译文的价值,因此译者在翻译作品时必须考虑读者的审美、阅读习惯、表达习惯、生活经历等因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深受中国读者喜爱,与其译文精湛的翻译技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接受理论视角解读其译文的词汇和修辞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化翻译在翻译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刘宓庆在《文化翻译论纲》中指出,21世纪翻译理论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文化翻译。习语具有民族性,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探讨习语的翻译不仅有着重要的语言意义,而且具有文化意义。处理好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翻译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的民族性,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皆为译文取向的重要砝码。译文的天平自然是倾向于以目的语为取向的归化翻译。  相似文献   

4.
古诗词的译文能否体现出原文的情美、景美、意境之美是影响其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解决好两个主要问题:即文化差异以及语言上的模糊性,以期能使译文读者更好地体会到原诗的意境和风韵。  相似文献   

5.
作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的可接受性强调以目标语、目标文化为基准,注重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然而,鲜有学者研究译者与可接受性。但是译者也是读者,也存在不同的可接受性。该文将译者看作翻译过程中原作的第一读者和自己译文的第一读者,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译者在理解原作和翻译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可接受性,提出译者的可接受性即在阅读和翻译过程中的取舍。并对可接受性差异产生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以期更好地研究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向大众传递信息,因此新闻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语言文化交流。在新闻翻译中,信息接受者即译语读者是译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强调译语读者和译语语境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它的译文,也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因而能有效地指导新闻翻译。  相似文献   

7.
根据翻译目的论,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译文读者.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必须具有读者意识,并结合其翻译目的,决定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对《雾都孤儿》的荣译本和祈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试图以实例来证明此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读者批评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观点,通过实例阐述了广告翻译不应是译者的独奏,而是读者与译文的共鸣,使读者与译者之间的视野得以融合,以体现读者"期待视野"在广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期待视野"观点体现在广告翻译上就是译者通过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使译文在完整表现原广告内容的基础上,更加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周蕾 《文教资料》2008,(20):43-44
读者观照是翻译理论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认为译文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译文读者在译文的理解、接受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充分关照读者,采取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策略,这对于翻译中的对等的实现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莹 《英语辅导》2011,(1):142-144
本文旨在讨论翻译批评标准,并在分析前人研究和借鉴奈达翻译理论和图示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着建立了一个包含文本、译者和读者诸因素的文学翻译批评标准。这一标准是基于读者反应的批评标准。它从人类认知的角度研究读者反应,借助图式理论,在奈达的“动态对等”基础上提出“动态互动对等”,指出原文读者对原文形成的图式若能与译文读者对译文形成的图式达到互动对等,那么从读者反应角度来说,译文就是好的译本。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日本翻译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我国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热爱,通过对该小说进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原作的主题阐释、文学特征、译入国的接受环境和译者的主体性等因素在该小说的译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认真考虑上述因素,才能保证翻译文学在译入国获得持久而强盛不衰的二次生命。  相似文献   

12.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鹇释,决定了译文的实际效果。读者的“期待视野”被文本融合的程度越高,评价就越高;否则,就不会获得读者的认可。在商务文本翻译的活动中只有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审芙情趣等诸多因素,译者才能实现译文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3.
期刊的读者定位,即期刊的主要服务对象。文化综合类期刊读者定位的因素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即区域、性别、职业和身份、年龄及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金庸的武侠力作《鹿鼎记》在华人世界广受欢迎,但其英译本因为可译性限度存在,使得在目的语读者中无法产生共鸣。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的这种可译性限度给翻译带来不小挑战与障碍,直接影响了小说的可读性及接受度,不能获得与华人世界读者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依赖于他者的动态建构.林语堂从自身的文化间性身份出发,在《吾国与吾民》中建构了与西方相异的中国文化身份,修改了西方“中国形象”话语的负面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的期待视野,获得了西方读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俄译历史研究表明,一部翻译文学作品能否在译语国获得其原语国的经典身份,需要原文文本、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译者以及特定时期的读者等几个重要因素合力完成。这些要素对于翻译文学作品经典的构建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7.
新闻标题是通向读者的第一座“桥梁” ,是进入读者阅读视野的“先行者” ,其形式只有“新奇” ,才能“锁定”读者 ,“征服”读者 ,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从而去阅读新闻内容。改革开放以来 ,各地报刊出现了许多形式新奇、吸引力较强的新闻标题。这些标题常根据新闻的内容选定结构的表现形式 ,多采用修辞法、符号法及其他方法制作  相似文献   

18.
依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语言使用过程即选择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在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受顺应论启发,公示语汉英翻译也是一个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到制约语言选择的语言因素,还要考虑到语境因素,考虑语境因素中的心理世界则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审美标准、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这样,才能让翻译出来的公示语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我的名字叫红》是奥尔罕·帕慕克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在书中帕慕克运用多角度第一人称叙事、多叙事层、元小说和不可靠叙事等叙事策略把这部糅合了谋杀,爱情和文化思考的小说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去体会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我的名字叫红》也为文学界树立了卓越的叙事典范。  相似文献   

20.
《我的名字叫红》是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该书中每个人物甚至事物都参与叙事,用直接对话的方式向至少两个以上的虚设读者发表议论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将叙事强度和速度掌握得精准到位,展现出极纯熟高明的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