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为文"是指写文章;"轻薄为文"则指写文章时,作者态度轻浮、不庄重、不严肃认真,这是一种很坏的文风.当年,在一些文人中轻浮之风盛行.对此,杜甫写了<戏为六绝句>,予以针锋相对地批判.  相似文献   

2.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为文"是指写文章;"轻薄为文"则指写文章时,作者态度轻浮、不庄重、不严肃认真,这是一种很坏的文风.当年,在一些文人中轻浮之风盛行.对此,杜甫写了<戏为六绝句>,予以针锋相对地批判.  相似文献   

3.
“轻薄为文”四字,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一首绝句,其诗的开头两句是:“王杨卢骆当时作,轻薄为文洒未作。”“为文”,就是作文,就是我们说的写文章。“轻薄为文”,则是指写文章时,态度不严肃认真,轻浮,不庄重、这是一种极坏的文风。当年,一些人很轻率地不负责任地写文章讥笑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初唐四杰”,杜甫看不惯他们,所以写诗对这些人予以批评。当年杜甫写诗批评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但作为一种不好的文风,却谬种流传,其子孙绵绵,直到今天。涤荡“轻薄为文”之风采编手记…  相似文献   

4.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写文章的一条原则:“惟陈言之务去。”由于斡愈的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浮靡华艳的形式主义的文风而发的,所以很快地风靡文坛,对于改进当时的文风,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到底什么是“陈言”呢?韩愈以后却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我觉得清朝刘熙载说得比较全面。  相似文献   

5.
《出版史料》2007,(1):47-47
京剧“霸王别姬”剧目广受人们欢迎。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就是一曲呜咽缠绵的悲歌。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在收入此诗时注释说:“虞姬和歌竞似唐绝句矣,故不录。”按虞姬的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楚汉春秋》)学者沈玉成著文《虞姬和五言诗》,认为“虞姬是五言诗的最早一位作家”,指出这首“即兴创作的五言诗,而文学史上却不见提及,这似乎有点不公平。”  相似文献   

6.
论新闻文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新闻文风,有必要弄清“文风”一词的含义。文风之说,自古有之。《文心雕龙·宗经》篇提出“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其笔力所指,正是文风的基本要义。文风问题一直伴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存在,在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十分重视文风的改革。新政权建立后,在征战不已、百废待兴之际,总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就把改革文风作为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洪秀全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此策是也”。一八六一年,洪仁玕等人正式发布了改革文风的布告《戒浮文巧言谕》,“文以纪实”则是这篇谕文提出的一个主张。洪仁玕等人提出的“文以纪实”的主张,对当时流行的“不求实学,专事浮文”的腐朽文风,是一个猛烈的冲击。那时候,许多封建  相似文献   

8.
白月禾 《声屏世界》2010,(11):69-69
关于对中国皇帝戏过于泛滥的忧思由来已久,决非本人的刚愎管见。中国史学专家史式先生在文章《皇帝戏忧思录》中谈到,十多年前,他在《人民政协报》上读到一篇反对皇帝戏的短评,当时便想写文章响应,  相似文献   

9.
读了文摘报2001年11月1日第1897期第六版《一枚罕见的毛泽东印章》一文,大惑不解,对文中所提:“中华第一章”不知从何说起? 据载:1959年国画家傅抱石为毛泽东主席刻制了一枚“5厘米”见方的名章,拟在毛主席为《江山如此多娇》画面题书落款后盖上,但未被本人认可,主席说自己从不用章。这一意见也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支持。后来傅先生“想将此印赠送给主席”,毛主席就此请人带了口信,说自己“一生没有用过私章,还是劳请先生代为保存”。当年年底,毛主席与先生见面,谈及此章:“如果我当皇帝,此印赚小。如果我是普…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关于文风的思想.是毛泽东传播思想的一部分,当然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对这一“部分”,不能仅仅理解为是文章的形式问题,因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因此,关于文风的思想,实际上是有关党的作风的思想,涉及到作者的世界观和文章的内容。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关于文风的思想,是完整地学习和研究毛泽东传播思想的需要;再联系到目前某些文章的文风存在的问题.那么,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文风思想更是现实的需要。对于毛泽东的文风思想,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关于文风的总的…  相似文献   

11.
4月15日,解放日报重新刊载了44年前发表的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同时刊登了《本报采发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背景故事》一文,读后十分感慨。不仅再次为“南京路上好八连”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染,也为当年解放日报的领导和编辑记者们崇高的职业道德所感动,这真值得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一文的作者吕兴臣是一位部队通讯员,当时在稿件见报后曾感慨不已:“这篇通讯,是党和毛主席教养出来的战士创造的结果,是报刊编辑、记者和部队首长及同志们集体创作的结果,是党报对通讯员不断培养的结果。”他说的话一点不假,完全是肺…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以后,胡适对包括《红楼梦》在内的我国古典小说作了一些考证工作。他的研究成果是为当时研究小说的人所承认的。但是,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的某些批判,恰恰是全盘否定,不作任何实事求是的分析。许多研究者只是慑于批判的威势,写文章“表态”,井非吸取教训。如果不是搞暴风骤雨、乱棍齐下的批判运动,而是多写些心平气和、学术性强、说理清楚的文章,效果会更好些。例如1954年批判所谓“新红学派”的一篇  相似文献   

13.
署名要严格     
写文章署名的问题,作为文坛上的一件事情,也颇有些讲究,它有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风方面的问题。旧社会的情况不谈。新中国成立后,写文章署名,都由作者自便,真名也行,笔名亦可,作者们都郑重其事,风气是好的。谁知到了“文化大革命”,文章署名上也来了一场靠大革命”。“四人帮”反对报刊文章由个人署名。他们有个奇特的逻辑:“工人造机器不署名,农民打粮食不署名,你们知识分子写文章还署个什么名?”连稿费也取消了。但见各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文坛,“马文兵”是一位名头很响的作者。1960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以“马文兵”署名的《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人性”问题上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批判地继承托尔斯泰的艺术遗产》等大块文章,都在《文艺报》占有重要版面,在当年文艺思想理论界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5.
据传,我国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当年在演《武松打虎》这场戏时,他扮演的武松演得非常精彩,场场都博得热烈掌声。一日,他在向人谈起这件事时,无意中流露出自满情绪,认为这场戏的演出成功,全在于他。这事被扮演老虎的那个配角知道了,心中很不服气。又一次演出《武松打虎》时,武松连打三次“老虎”,可“老虎”就是不“死”。至此扮演  相似文献   

16.
官海浮沉叹     
我的这支笔,于23年前写了篇报告文学《栽摇钱树的人》,被写的主人翁第二年栽倒在刑场上。朋友、同事、同学们遇见我说:“你的笔杆子真厉害!”一语双关。居然有好事者说,凡有对本单位领导不满者,需隆重地请我去为其歌功颂德,我一写那领导就必然会倒台!年复一年,我写文章无数,不少朋友向不认识我的人却这样作介绍:“这就是《栽摇钱树的人》的作者,  相似文献   

17.
编辑要手勤     
近来许多读者指出一些出版物差错较多,其原因之一,就是有些编辑手不勤,没有翻查核对资料或有关的工具书。比如说,凡是稿中出现作者(或编者)和书名连用的,既要核对作者的名字,又要核对书名,以免出现“张冠李戴”或其它差错。例如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唐人绝句选》(黄肃秋选,陈新注)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的字样:“宋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清有王士祯《万首唐人绝句选》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第310页上有这样的话:“宋代  相似文献   

18.
作家王蒙在《读书》第九期上发表《“洛伊宁格尔”与他的眼睛》一文时指出:“我只是不愿意隐瞒我阅读本书时时而兴奋乃至击节赞赏,时而大惑不解乃至毛骨耸然的心情。我是越读越肝颤。”王蒙在对这部奇书进行评论的同时,还就这本被称为“当代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问题专家”的“德国作者”提出质疑。他说:“本书的文风特点是,一、放言而大,无所不包;二、一鸣惊人,语不惊人死不休;三、用语到位,对准穴位,搞强刺激;四、有  相似文献   

19.
本刊1994年第2期发表朱光烈先生《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以下简称《泡沫》)一文,认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现存大众传播和现存专业新闻工作者将化为乌有(“泡沫”),之后,一些学者写文章、私下议论和会上发言表示不赞成朱文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20.
“林泰之印” 《档案春秋》去年第九期曾刊登过《我为宋庆龄保管五万元人民币》一文,文中有一处细节说到,当时如果要取用这些钱,必须凭宋庆龄的手信及盖上宋庆龄化名“林泰”的私人印章方可。这方“林泰之印”印章的篆刻者,就是本文主人公,沪上著名篆刻家刘友石。不过当年刘友石篆刻这方印章时,并不知道“林泰”就是宋庆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