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银时代著名诗人叶赛宁的作品,尤其是其乡村抒情诗已被公认为俄罗斯诗歌宝库中的明珠,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但关于叶赛宁及其创作的历史地位、价值等,在苏联时期的评价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大体上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解冻文学的出现为分水岭,前后两段时期呈现出明显的抑扬区别。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评论界对叶赛宁及其创作抱有明显的偏见,他们将叶赛宁划定为"农民诗人",认为他只适合写乡村题材,且格调不高,过低地认识了叶赛宁对苏维埃诗歌所起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文学解冻,叶赛宁被重新评价,其创作的价值被再次发现,评论界在诗人的爱国情感、意象派风格、农民倾向、历史地位等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与中国诗人海子都生活在现代化高涨、诗歌兴盛的年代。他们都是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体现了城市与乡土的冲突。叶赛宁的诗歌主要从保护大自然的角度出发,孕育了宝贵的生态思想;海子的诗歌则充满了对生命存在本身的关注与对终极价值的追问。他们的悲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悲剧,是现代性的焦虑所致。  相似文献   

3.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引为骄傲的经典诗人,叶赛宁是俄罗斯的经典诗人之一。在俄罗斯诗坛上,叶赛宁是继普希金之后最闪亮的名字,是"俄罗斯诗人当中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曾袒露自己的心声.说他"喜欢叶赛宁的全部作品",因为叶赛宁"是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极其典型的俄罗斯诗人".因为叶赛宁"出色地捕捉到了俄罗斯的乡土气息"。如今,无论是在俄罗斯本土.还是在俄罗斯境外,人们只要谈起俄罗斯诗歌.便会首先想到普希金及叶赛宁。  相似文献   

4.
叶赛宁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人,在他的诗作中可以找到大量"离别"的内容,其中既有关于个人境遇的离别,也有特定时代背景下对古罗斯历史文化的离别。通过分析每种离别的具体含义以及诗人对离别的态度,可以更连贯深入地了解叶赛宁的一生,并从中发现他的诗歌精神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5.
叶赛宁诗歌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赛宁在俄国工业化高涨时期创作了大量自然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缅怀,对工业化和科技破坏自然的担忧。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他的自然诗歌表现出强烈的生态意识,对当今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俄国诗人叶赛宁的悲剧人生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乡土与城市的冲突中,揭示叶赛宁悲剧的文化内涵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 谢尔盖·叶赛宁(1895——1925)俄国著名诗人,生前发表有十来本诗集,共有四百来首抒情诗、十几部长短叙事诗、两部诗剧和一些杂文等。他的诗歌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是俄苏文学中宝贵的遗产。叶赛宁是作为一个善于描绘农村生活的抒情诗人而登上文坛的。俄罗斯大地的景色,在诗人的笔下,是那么诱人。田地的野花、清新的露珠、飒飒的白杨、庄稼的芳  相似文献   

8.
俄国诗人叶赛宁的悲剧人生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本试图从乡土与城市的冲突中,揭示叶赛宁悲剧的化内涵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海子与叶赛宁是两位天才的诗人,都是一种绝望状态中的写作者,在少年时代就已对大自然的一切有着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而正是天才诗人们这种共同的儿童式的真诚、纯净与敏感,成就了诗歌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叶赛宁这个名字在最近十多年来骎骎乎日上,大有超过马雅可夫斯基的势头。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人们日益厌倦了虚张声势的口号诗,就是对光怪陆离的先锋诗也渐渐减了兴致。而象叶赛宁这样功力深厚、植根于人民的较传统的抒情诗人,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愈来愈为广大读者所叹赏。叶赛宁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诗人柯尔卓夫、尼基金、苏里科夫、费特、丘特切夫的诗欧传统,以情真意挚的抒情和哲理深邃的人生探索,吟唱俄罗斯农村和大自然的美,抒发对祖国的永恒的爱,使滥觞期的苏联诗歌焕发出如许光辉,照耀和指引了后来者。叶赛宁的早期诗歌大都抒写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故乡的河弯山峦、草舍田野,动物和植物都腾跃一股勃勃的生气。试看《您好啊,早  相似文献   

11.
关于革命与文学的思考,贯穿了鲁迅的后半生,他时而以革命为本位,时而以文学为本位,思考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对叶赛宁之死的关注是鲁迅思考文学与革命关系的一个焦点,鲁迅从叶赛宁之死中看到了诗人与革命之间难以挣脱的悲剧性宿命。鲁迅认为自己就象叶赛宁一样并不是新时代的弄潮者,他属于旧的时代,在革命中扮演的就是叶赛宁式的悲喜剧角色,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以悲剧之结束昭示革命时代的到来。通过苏联革命这面镜子来思考中国革命的问题并探寻中国新文艺的出路,是鲁迅晚年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美国诗人玛丽安娜.穆尔与俄罗斯诗人谢尔盖.叶赛宁分别在各自诗作中以"原型"的方式建构各类神启意象,如极光、雾霭、印第安部落、森林界碑、烟囱、铁轨等。具有生态指涉意义的神启意象在二者创作中呈现动态演化的特点,在二者早、中、晚期诗歌里分别启示着生态理想、生态责任和生态预警。神启意象统辖着二者各时期诗歌的生态话语场,以最本质的方式折射出诗人特定时期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四年,叶赛宁在高加索创作了他最著名的《波斯组曲》,接着,在一九二四年末到一九二五年初,他又创作了抒情叙事史诗《安娜·斯涅金娜》。这是叶赛宁诗歌宝库中的一对明珠,而相比之下,后者更胜于前者。当时叶赛宁就曾在给《巴库工人报》的编辑恰金的信中写道:“我觉得,它(《安娜·斯涅金娜》)比我所写的一切诗都好”(1924年12月24日)。在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五年间,叶赛宁写了一百首诗,包括一些长诗,单从数量而言,就是他在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三年间发表的诗的一倍以上,而《安娜·斯涅金娜》则是最后的一部长诗。它象一个焦点般集中了诗人这两年间创作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和中国诗人海子都生活在工业化时代,都是由乡村走向城市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体现了城市与乡土的冲突,爱情也由于过于理想化而屡次失败。乡村乌托邦与爱情乌托邦的幻灭,促成了二人的天才命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由此生态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各个领域里日趋高涨,生态文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支流,俄罗斯生态文学属于这股世界文学潮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叶赛宁的诗歌中富含宝贵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大自然的挚爱;人道主义的精神光辉;丰富的宗教形象;浓郁的悲剧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何逊的诗歌,其独特的悲感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诗歌展现了三种具体的悲感意识:与友分别之悲;宦游困顿下的思乡之悲;孤独守志之悲。而诗歌悲感意蕴的构造主要体现在诗歌悲感意象的选择和悲感意境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何逊诗歌独特的悲感意蕴。  相似文献   

17.
1913年谢尔盖·叶赛宁在莫斯科瑟京印刷厂当校对员,结识了女校对员安娜·罗曼诺夫娜,两人同居.于1914年生下儿子盖奥尔吉·叶赛宁。  相似文献   

18.
叶赛宁的抒情诗一方面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的高尚精神,一方面又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这种矛盾的创作倾向正是其心理矛盾的写照。叶赛宁在农民思想情绪和颓废派诗人的影响下一度潦倒,但其对俄罗斯的爱却是十分执着而热烈的。他向往乌托邦式的“庄稼汉的天堂”生活,而这种宗法式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与时代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他陷入了无力自拔的心灵苦痛之中,最终以自杀来解脱。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后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海子和俄罗斯田园诗人叶赛宁的诗歌作品中都体现着深厚的“恋地情结”,二人在诗歌意象、“城乡冲突”主题和精神层面的终极指归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二人诗作中的“恋地情结”有助于理解作品背后的美学意蕴和哲学内涵,并能为以“乡土”为主题的比较诗学提供理论层面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二五年底,青年诗人叶赛宁留下了血写的八行绝命诗,在一家旅馆自缢,匆匆地离开了苏联诗坛。正象他的诗歌以浓厚的乡土味和纯朴的民歌风赢得读者的惊奇一样,他的突然自杀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批评家沃隆斯基说他是被城市的陷阱吞噬掉的农民诗人;政治家托洛斯基抱怨那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