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作是中国讽刺小说的杰出作品。但是,鲁迅所说的讽刺与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讽刺是有区别的,把《儒林外史》看成是幽默小说更具合理性。《儒林外史》的幽默是悲伤、冷峻、绝望、荒诞的幽默,和美国文学流派中的“黑色幽默”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作者对残酷现实的一种过激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的普及与流行程度,远不及《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儒林外史》既没有英雄传奇的色彩,也没有情意缠绵的爱情故事,通篇渗透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理性的思考。正如鲁迅先生当年所说:“《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象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一个具有思想家气质的小说家。整部《儒林外史》都贯穿着冷峻的笔调,有一种将人生底蕴看透了的冷静。可以说,《儒林外史》的难于被人理解,主要原因在于其主题的严肃与结构的独特。 一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对《儒林外史》有广泛的影响。在思想上,两都强调个性自由,重视个体价值,要求摆脱世俗名利。在对现实真实客观的描摹、对人物的全面认识与塑造、小说结构与体等方面,《儒林外史》也受到《世说新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安西启 《现代语文》2007,(11):28-28,7
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知识分子群像的分析,批判的分析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伦理道德。在批判分析这些艺术形象的基础上指出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从而进一步联系现实,揭示儒林群像的典型意义。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知识分子群像的分析,批判的分析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伦理道德。在批判分析这些艺术形象的基础上指出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从而进一步联系现实,揭示儒林群像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人物众多,而按照作者用意进行单元分割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人物单元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使得《儒林外史》自然地表现出一种八股化结构和叙事形态,这是一种不以主要人物和核心事件而是以作者逻辑思维来结构全书的特殊长篇体制。  相似文献   

6.
卧评和天评认为《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来组织结构,这和以后的诸多关于《儒林外史》结构的观点不同。卧评和天评还论述了《儒林外史》结构得以实施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在材料的取舍方面,《儒林外史》借助春秋笔法里的笔削手法表达作者意图;在叙事过程中,又采用了春秋笔法中“一字见义”的方法传情达意。其卓著的反讽艺术是对以《春秋》为代表的史传文学进行借鉴的结果。春秋笔法的成功运用大大提高了《儒林外史》叙事的文人化程度,该书也由此成为最为文人化的小说。  相似文献   

8.
匡超人浅论     
“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在伟大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里,吴敬梓严格地按照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儒林”形象,有的给以热烈的赞扬,更多的是予以辛辣的讽刺。匡超人是被讽刺的人物之一,是“儒林”群丑中的一丑。在《儒林外史》“儒林”群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以五回之多的篇幅描写了匡超人在我国封建末世这个科举社会里堕落变质的全过程,这在《儒林外史》中是仅见的。本文试图从作者创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对匡超人这一人物及其社会意义作些粗浅的论述。作者首先让马二先生把匡超人带到了他的笔下。匡超人是乐清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流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是以当时的普遍话口语之一的下江官话为基础写成的,因而收入了江南的一些方言,作为语言学资料,其价值无疑是很高的,本文对《儒林外史》中的“把”字结构进行研究,着重探讨了其表示概数的用法,作为介的用法和兼语式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优秀讽刺小说之一的《儒林外史》,其讽刺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我们学习它、欣赏它,对于提高讽刺文学的写作水平,掌握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1.
《少年王冕》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篇课文是根据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改写的。“百事善为先.百善孝为源”.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作者是严格按这一标准来刻画王冕这一儒林外史的第一人的.把王冕作为儒林楷模.学者榜样。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意借名流隐括全文”。原文介绍了王冕的一生.作者认为王冕的为学和为人是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是我国最杰出的一部古典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的讽刺、尤其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其艺术成就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峰。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自从有了《儒林外史》,“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是公允的切合实际的评价。《儒林外史》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水准,是因为它倾注了全部精力,集中描写了许多生动的喜剧形象,在这方面,作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文试图对《儒林外史》喜剧形象的描写,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是独树一帜的,一向为国内外学者所注重,但在认识和评价上却一直存在着分歧。金和在同治八年(1869)所作《儒林外史跋》中说:“是书体例精严,……观其全书过渡皆鳞次而下,无阁东话西之病,以便读者记忆。”而《缺名笔记》却说:“《儒林外史》之布局,不免松懈,盖作者初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中写了将近二十个笑话,不但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使小说雅俗共赏。在小说中,穿插诗词歌赋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模式,但是穿插笑话(有时是小故事),并不多见,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小说中,几乎没有,但在《金瓶梅》中却大量出现,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作者自称兰陵笑笑生,他的名字与笑话应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儒林外史》的题名中,"儒林"来自于正史《儒林传》,最早以之为题名的小说是北宋田况的《儒林公议》;而"外史"本是周朝史官,后演变为修史之史臣。在《儒林外史》之前还有《武王伐纣外史封神演义》和《女仙外史》两部小说,其意义也各有变化。对《儒林外史》题名渊源的考证,既可以从一个特殊角度认识去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关系,又可以清楚把握作者的命意和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6.
昊波 《怀化师专学报》1997,16(2):162-165
《理论月刊(武汉)1996年第一期发表了钟焰同志的《对(儒林外史)不能评价过高》(后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科中心《中国古代、近代学》专题全转载)。章从《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正面人物形象的刻划等方面人手,全面地分析了《儒林外史》在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的诸多严重缺陷,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儒林外史》在思想内容上“不仅不能与《水游传》、《红楼梦》等优秀长篇小说并比,而且比起《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作品也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7.
每个成熟的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即使在风格和方法上相近的作家,也会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他们的不同来。对于同属讽刺杰作的《儒林外史》和《死魂灵》,只要我们一读,便感到它们在风格上是不一样的:读《死魂灵》,总觉得作者站在你旁边,时时、处处在提醒你,帮助你认识人物;而对《儒林外史》,在读者与作品形象之间,感觉不到作者的存在。因而二部作品出现了冷嘲与热讽的区别:《死魂灵》的作者常常在作品里穿插议论,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红楼爹》、《儒林外史》沿用民族传统谐音寓意手法,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某一人物或事件的主观评价,它不等同干一般浅俗的文字调仉。《金瓶梅》、《儒林外史》均以人名谐音寓意,标识各种人物的品性或遭际。《红楼爹》突破了单纯的人名寓意的局限,人、事、物、词语皆有寓意,形式多样,手法精妙,寓意深刻,具有标识人物性格、命运,点明创作宗旨.揭示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吴敬梓先生的《儒林外史》从作者的生活视角出发,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儒士和名士,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危机。作者笔下的女性,虽然处在封建社会的末端,但在人物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部分。本文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进而从衬托讽刺和深化主题两方面说明女性形象在《儒林外史》中的作用,并由此思考女性在当时和现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图以杨义的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理论为参照,以《金瓶梅》、《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这些第一流的明清章回小说作为参考比较的对象,从叙事学角度探析《海上花列传》叙事艺术的特殊性。《海上花列传》对叙事结构的选择,显性层面上是对《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优秀古典小说叙事艺术的继承。隐性层面上,则反映出作者对海上花国这一主题的世界观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