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广州亚运会的宣传报道中,微博可以说是一个"新媒体"。网友、运动员、专家等群体通过微博互动,热议亚运,极大地提升了此次体育盛会所受的关注度,微博首次实现了与大型体育赛事的深度融合。新浪、网易、腾讯等网络媒体借力广州亚运会发挥各自微博的影响力,在用户规模、热点体育赛事的传播和讨论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反映了网络媒体抢占微博市场的决心,也预示了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参与重大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的巨大空间。而运动员通过编辑发布微博,在大众传播史上首次实现"传播者"与"传播对象"的合二为一,是传播方式的一大变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闻传播理论为视域,以微博报道体育赛事的事例,探讨了微博在体育赛事报道中的作用。阐释了微博的传播特点、微博对体育赛事报道的影响与分析微博报道体育赛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微博报道的若干对策与建议,为微博报道体育赛事提供了理论研究贡献。  相似文献   

3.
随着目前我国在网络社会中"微现象"的迅速走热,对于微博的研究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关于微博兴起的原因和微博传播的主要特性入手,重点针对"微现象"的相关理论进行剖析,就微博的传播机制和微博传播的影响机制,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在肯定"微博模式"的基础上,也就"微现象"的负面效应及传播抑制方式提出建议。前言作为一种新型网络应用产品和信息传播方式,微  相似文献   

4.
刘颖 《今传媒》2011,19(2):46-47
2010年6月正值南非世界杯季节,作为影响力仅次于奥运会的一项全球赛事,中国网民们在南非世界杯期间选择了新的侃球阵地——新浪微博。数百万球迷同时聊球互动,使新浪微博成为中国球迷聊世界杯的第一互动平台。微博平民化的姿态,亲切真实的氛围,庞大的社交圈以及超强的互动性,成为其在重大事件时迅速积聚人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对新浪微博用户在世界杯期间发布的微博进行内容分析,探析微博这种新媒体在传播重大体育赛事时独特的传播特点,研究体育赛事新的传播途径,从而进一步增强体育赛事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杨叶 《传媒观察》2014,(8):37-38
笔者以新浪微博为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探析微博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传播特点,研究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的这一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微时代"包括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调查、微话题等,本文主要从微博的角度诠释档案信息的传播新方式。微博是时下最为流行的互动方式,作为信息资源的档案也应该应用这种快速传播的方式,拓展自身的宣传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2010年以来微博在国内的几何级增长标志着国内大众传播进入"即时信息共享传播"的微时代,而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报纸官方微博"成为传统报业新的传播渠道。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微博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它是一种裂变式传播。面对微博的冲击,传统报业"拥有渠道,就拥有经济回报"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报纸微博应运而生。"报纸微博,是传统报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微时代"由此应运而生。作为"微时代"发挥力量的主要平台,微博上的公开舆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微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微博成为政府发布决策、信息公开的最新渠道。本文通过分析"微时代"下时政新闻互动、碎片信息共享、交联传播等传播特性,指出了"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能够进入良性循环,今后能有更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范久红 《报刊之友》2012,(12):104-105
本文主要分析体育微博在体育赛事传播过程中的特点,总结主要出体育微博在体育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传播主体多样性、传播信息碎片化、传播时效强、传播交互性强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指出其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存在的问题及规避的办法,以期能为体育微博在体育赛事信息传播中扬长避短,并朝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邵林 《传媒观察》2014,(6):16-18
正技术进步一直以来都是推动媒体和社会文化变革的伟大力量。从社会宏观层面看,基于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将社会带进了"微时代":微观点、微调查、微课题,微生活、微整形、微电影,当然还有势不可挡的微信、微博……一个个姓"微"的词汇把我们带进"微时代"。微时代是什么?百度百科这样解释: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高","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更重要的是微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颠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由于数字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正经历一场全新的"革命",微时代已经到来。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微时代将进一步颠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数字化技术的对象已不再是传统概念中的"大众",而是一个个身份清晰、个性鲜明的"个人",传播技术的进步也为今后的传统纸质媒体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新闻传播学意义上来讲,微博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2.
常凌翀 《视听界》2012,(5):99-101
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匆忙浮躁的受众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受众阅读兴趣的内容。"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微观点、微博"的发展乃大势所趋。各种信息和产品简洁传播和方  相似文献   

13.
李伶俐 《青年记者》2013,(17):25-26
谢尔·以色列在《微博力》中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①这个时代就是以微博等为传播媒介代表的"微时代"。"微时代"以信息传播短小精练、实时互动为主要传播特征。微博给身处"微时代"的领导干部带来新的考验与挑战,考量政府与官员的"微素养"。  相似文献   

14.
刘佳  陈华明 《新闻界》2012,(9):30-32
政务微博在迅速发展中日趋成熟,开始逐渐寻求传播模式的创新。本文将以城市微博"微成都"为例,从微博的速度、温度及态度这三方面来剖析"微成都"的传播创新模式,并探讨如何发挥这"三度"在地方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微力量"。  相似文献   

15.
2011年4月2日晚9点,邓飞在新浪微博号召网友为"免费午餐"捐款,24小时之内募集4.6万元。这是"免费午餐"第一次在微博上公开募款。"免费午餐"活动一直通过微博公布活动情况和项目进展。"免费午餐"把微博作为传播主阵地,在内容发布、信息扩散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传播机制。内容生产机制:微内容快速发布和获取微博上的内容限制在140个字以内,信息的即时发布和获取功能,让"免费  相似文献   

16.
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方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互联网社会化新媒体融合传播形态。自2009年8月以来至2015年,以微博、微信为主体的中国互联网社会化新媒体微传播已经走过了十余年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在以3G/4G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传播阶段,作为中国新媒体传播发展史的主流形态,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微传播形态可以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媒体传播样本。文章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对微博传播所具有的双重召唤结构、偏向叠加效应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认为微博所引发的微内容、微传播、微偏向、微结构、微媒体等融合传播现象为新媒体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微博作为新的传播平台和手段,每天生产无数海量的"微新闻"。解析"微新闻"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信息源,全民皆记者;二是即时传播,反应快速;三是互动性更强,传播效力巨大。"微新闻"的开放式新闻理念和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转变理念,主动介入"微新闻"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必须跟上新兴媒体的步  相似文献   

18.
微博作为重要的社会化媒体,以迅猛的发展态势成为主流的网络媒体。身处微时代,政府机构和官员纷纷入驻微博,着力利用基于新媒体的执政资源推进政务工作,尤其面对危机,愈加凸显出社会管理发展的智能化传播功效。本文以广东遭遇超强台风为例,将"广东发布"作为主要研究样本,广东省其他政务微博为辅助样本,分析政务微博在危机处理中的传播功效,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孙志伟  郑琨 《今传媒》2013,(5):63-64
在"微时代",城市文化传播应依据微传播的种种特征,依托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介,探索符合"美丽中国"发展方向的微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吴杰 《东南传播》2012,(11):93-95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电台……似乎一夜之间,从"微"不足道开始大行其道,人们惊呼"微时代"的来临,这是对信息传播的一次颠覆性革命,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传统媒体,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无不开始研究"微传播"的奥秘,引入、借鉴、融合,新闻的发布、话题的制造、品牌的塑造、微传播开始发挥出非同寻常的能量。本文将结合当下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微传播(主要指微博的传播形式)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能给大家产生共鸣、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