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冷兵器。因其历史久远、不断发展,所以具有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成为古代诗作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李白的诗中,"剑"意象出现的频率极高,他用丰富的"剑"意象来塑造众多英雄侠士的同时,也蕴含了他本人独特的精神指向。同时,李白对诗歌"剑"意象运用的创新,也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2.
诗歌中剑意象大量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剑意象的第一个基本内涵就是与豪侠人格相联系,成为侠义精神的文学表征。剑意象的第二个基本内涵是抒发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才能不得施展、人生价值不能实现的失意、苦闷、彷徨和愤懑。剑意象的第三个基本内涵是礼赞高雅、真挚的君子友情和傲岸、高洁的人格。魏晋南北朝诗歌中剑意象的大量运用,既有着先秦两汉社会剑崇拜文化的基础,又和魏晋六朝时代风气与社会心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剑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常用意象,但是对于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诗宋词领域,先秦文学的剑意象受到了忽略。先秦文学中,楚辞的剑意象共有七处,比较丰富。从文化角度看,它们有祭祀、送子、武器、配饰四种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地域特色。楚辞中的剑意象形成了我国侠文化的重要表征,丰富了古代士人的精神内涵,开启了古代文学剑意象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人们继续关注研究。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铸剑>中"剑"意象具有审美的象征性,那把纯青透明的宝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复仇由剑始,至剑终,剑是政治权利的象征,并且蕴含着鲁迅深刻的思考,冷酷直对国民性的批判,在绝望中反抗的生命哲学."剑"显现的政治权利、"剑"张示的绝望放抗、"剑"直刺的国民弱性、"剑"展露的生命哲思构成"剑"意象在小说中的四个层面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5.
翻开中国古典诗歌的漫漫长卷,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们不仅痴迷于春花秋月红香软玉等柔弱绮丽意象的经心营建,借以抒发内心忧怨愁苦的情思,而且对剑这种充满杀伐之气的豪健意象也情有独钟。咏剑或借剑揉情绝不是诗人一时兴起偶然为之,诗人笔下的剑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普通的兵器而存在,它被蒙上了越来越浓重的文化色彩,并逐渐演变成具有独特意味的审美意象,寄托着诗人的理想与信念。在剑的森光之映照下,诗人向我们吐露着一腔热血,展示着真挚而热烈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重要意象。李白的诗中和辛弃疾的词中都多次运用了剑意象。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不同,"剑"在两人的创作中也有不同的特点。李白的剑往往是宝剑出鞘、无与争锋,代表着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侠客精神;辛弃疾词中的剑往往是剑敛匣中,英雄末路,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失意。  相似文献   

7.
唐华 《考试周刊》2013,(37):34-34
"剑"为"百兵之君",英雄豪杰爱剑,文人雅士也爱剑。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剑的意象或展现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或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剑"之双刃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铸剑》的意义表达是审美意象暗示象征式的,"剑"意象是其主题意象。在设置方式方面,鲁迅采用在标题中安设和反复强调的方式。"剑"意象中蕴含的意蕴之一是关注少年的心理成长。眉间尺的性格成长可分两步考量:一是作者以眉间尺戏鼠的情节喻示的是其心理和行为上的未成年特征。二是作者以眉宴合一暗示眉间尺为报父仇而被迫改变了原有的优柔性情,变成了穿戴着中国古代衣冠的复仇天使———宴之敖者。鲁迅表达成长意蕴的理由有三:一是受进化论思想影响,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二是探索"立人"途径,关注国民性改造;三是传达作家对自我成长中的生命体验以及感悟思考,释放童年情结。  相似文献   

9.
剑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与剑有关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剑修长光洁的优雅气质,使文人们发现了堪与自身相媲美的一种理想客体,因而自古就受到文人的特殊青睐,使之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或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品高才隽的展示;或表达了诗人对功名进取的追求;或洋溢着诗人的豪侠气概;或表现出诗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抨击、对自身沦落沉埋的忧愤泄泻等,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剑文化情结,从而赋予了剑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黄景仁是清代乾嘉时期富有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盛世衰音的典型。怀才不遇的感慨与寒士的无奈悲凉在其诗歌中交融在一起,济苍生的伟大理想与卑微人生的矛盾,使其诗中充满了文人末路的深沉感慨。这种感慨通过其对意象的选择充分表达出来。月的意象更多的蕴涵着作者的身世之感,而剑的意象一方面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又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月和剑两个意象统一于作者反复咏叹的秋的意象上。秋既是骚人哀怨的体现,又是盛世衰落的象征。黄景仁诗歌通过这几个意象所表现出的心态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中期文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宝剑意象是中国侠义学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意象。对于宝剑的追求和赞美,反映了中国侠义学的审美诉求。宝剑意象的内涵具有学史研究范式的意义。由宝剑意象烛照本与现实的互动轨迹,思考侠义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可以作为当下通俗小说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黄景仁是清代乾嘉时期富有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盛世衰音的典型。怀才不遇的感慨与寒士的无奈悲凉在其诗歌中交融在一起,济苍生的伟大理想与卑微人生的矛盾,使其诗中充满了文人末路的深沉感慨。这种感慨通过其对意象的选择充分表达出来。月的意象更多地蕴涵着作者的身世之感,而剑的意象一方面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又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月和剑两个意象统一于作者反复咏叹的秋的意象上。秋既是骚人哀怨的体现,又是盛世衰落的象征。黄景仁诗歌通过这几个意象所表现出的心态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中期文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后现代主义思潮广泛传播下由特定的模型、符码和信息所支配,事物被物质化、对象化的类像时代.教育作为文化结构的组成部分、作为知识传递的课程载体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猛烈冲击.课程语言载体、课程文字载体以及课程视觉图像载体的演进历程不仅折射出人类社会文化格局的动荡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演进状况,它也必将通过课程把这种变化外显于教育之中.我们在教育变革中必须正视图像这柄“双刃剑”,发挥图像的正面价值,亲近文字,促进图文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14.
论亚审美化——当代流行社会心理的描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果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观察当今社会的变化,便会发现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亚审美化。亚审美化不是审美化,它排斥崇高、悲剧等这一类需要巨大人格力量参与才能出现的审美形态,重视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形象性。亚审美化已经对学艺术、大众传媒以及日常生活发生了广泛的影响。亚审美化的社会影响是一把让人爱恨交织并难以取舍的双刃剑。  相似文献   

15.
名人代言是一种常见的营销手段,同时是一把"双刃剑".文章分析了名人代言和企业选择名人代言的商业价值与风险,认为:名人要全面了解企业,企业要科学选择名人,名人形象要与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吻合,一旦发生危机,名人与企业都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以最大限度消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危机自始自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公共危机事件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得民心,处理不好,失民心,关键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和执政能力.处在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其形象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公共危机处理对政府形象的影响主要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在公共危机处理中塑造政府形象是化解公共危机的需要,可以降低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中对自身造成的损害,还可以扭转政府不良形象.在公共危机处理中塑造政府良好的形象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有“SMART”策略、以人为本策略、公关宣传策略、瓦解敌意策略.  相似文献   

17.
关于荆轲刺秦王事件中秦王拔剑的细节,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第一次拔剑失败是因为剑长。但是仔细分析《史记》原文,可以发现这是对司马迁原意的重大误解。秦王第一次拔剑不成并非因为剑长.而是由于剑在腰间系得太牢固。秦王当时的拔剑方式,其实是“摘剑式”拔法。  相似文献   

18.
景颇族是一个带刀、用刀的民族,映射着景颇人勇武刚强的民族性格。与其它器械相比,刀在景颇族的战斗、祭祀、狩猎、劳动、欢庆胜利等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对景颇族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还可以为保护、传承和发展景颇族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阿昌族传统文化深厚鲜明,民间手工艺发达,户撒刀锻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户撒刀影响着阿昌族群众的经济生活、族际互动与民俗活动,彰显了民族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受到社会变迁与文化传递等因素影响,户撒刀及其锻制技艺的传承日渐式微,基于“文化自觉”角度,阿昌族要采取若干举措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对公孙大娘剑器舞的来源与影响进行了初步考证,认为其舞蹈主要来源于盛唐三绝之一的裴将军舞剑,同时剑器舞又成就了张旭的书法艺术,剑术、舞蹈与书法等艺术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体育舞蹈教学的专业知识,分析了上述三种艺术之间在力道、节奏、线条与精神等方面有着互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