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话说馒头     
馒头是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它又称“馒首”,俗称“馍馍”。形圆而隆,本有馅。现在北方称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在吴语地区有馅无馅均称为馒头。笔者过去曾听老人们讲,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当时并不相信。诸葛亮肩负重任,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的海洋里 ,未来和过去永远是人类求知的两大方向。在无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中 ,从古至今、自东到西 ,各个民族都对自己遥远的过去进行追忆。对于人类最早的住宅形式 ,经春秋时代教育家孔子整理的经典著作《易经·系辞传》上写道 :“太古之世 ,穴居野处 ,禽兽逼人 ,有巢氏作 ,叫民构木为巢 ,而穴居之俗渐脱。食鸟兽之肉及草木之实 ,未有火化 ,至害卫生 ,燧人氏作 ,叫民钻木取火 ,而茹毛饮血之俗渐脱。”关于穴居时代人类的生活情形 ,西方古希腊诗人卢克莱修斯在其诗作《天道赋》也有描绘 :“当此之时 ,民犹未知夫用火 ;虽获兽而不衣其皮…  相似文献   

3.
说“斗”     
郑慧生 《寻根》2000,(2):32-34
斗在我国占代是一种用来舀酒的勺子。《诗·大雅·行苇》说:“酌以大斗,以祈黄。”毛传训‘决斗”为‘十三尺也”。并不是说,大斗之口,长阔三尺,而是说斗柄长三尺。《经典释文》说:“三尺谓大斗之柄也。”先秦的斗不是盛粮之器,而是舀酒之具,金文“斗”字就是如此:它有一只长柄,用来操持柄端的勺头叫做魁头,可以盛酒。《说文》:“魁,羹斗也。”古人把类似斗形的星座命名为斗星。处在北部天空的叫北斗;处在南部天空中的叫南斗。它们的形状都像勺子,有勺头,有柄。至今群众还叫它们为勺子星。(图1)不过,星座毕竟只是星座,…  相似文献   

4.
古玩也叫“古董”。“古董”,是指古代流传器物,可供了解古代文化的参考。“古董”也称“骨董”,所谓“骨”,取其肉腐而骨存之义,意指保存过去之精华;所谓“董”,即知道、了解,“骨董”即明晓古人多遗之精华也。“骨董”,初见唐代开元年间张萱的《凝耀》。当时,“骨董”二字系方言。“骨董”后演变为“古董”,直到清乾隆年间,人们才开始叫“古玩”。  相似文献   

5.
说饼     
说饼我国种麦的历史至少当有3000年以上。殷代甲骨卜辞中便有“告麦”的记载;西周遗址的考古发掘,也发现了不少麦粒。但是,用麦粉做饼,大约最早是战国时才有的。因为在此之前的典籍里还没有关于用麦粉做饼的记述。以麦为食粮,只是将它煮熟,粒食而已。束《饼赋...  相似文献   

6.
“月饼”亦指“茶饼”□周建邦《中秋节的起源》(杨琳,载《寻根》1997年第4期)对中秋节的起源多有考证,读之受益良多。文中涉及中秋月饼的起源,虽然辨证中秋月饼在唐宋出现之说不可靠,但将“月饼”称之为“一种月形的普通食品”,似乎失之笼统。同时说“月饼”...  相似文献   

7.
吴永章 《寻根》2002,(2):50-55
2001年盛夏,笔者应邀参加广西南丹白裤瑶民俗研讨会,并参观访问了该县所属的里湖、八圩瑶族乡。依据所见所闻,我发现《隋书·地理志下》所记荆州“盘瓠蛮”俗竟在今日白裤瑶中重现。因隋朝统一时间极短,故《地理志》中所记民俗,多溯“自晋氏南迁之后”,如此南丹白裤瑶民俗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了。“刺盘瓠”与“欢饮”丧葬礼仪《隋书·地理志下》记荆州“蛮左”二次葬俗云:当葬之时,各执竹竿,长一丈许,上三四尺许,犹带枝叶。其行伍前却,皆有节奏,歌吟叫呼,亦有章曲。传云盘瓠初死,置之于树,乃以竹木刺而下之, 故相承至今,…  相似文献   

8.
论班彪的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彪在文学创作上的成绩 ,千百年来多被忽视。本文试就其赋 ,略谈其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贡献。班彪“才高而好述作” ,但其作品数量不多。“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旧唐志》载“班彪集二卷” ,而真正的文学作品则更少。今天所能见者 ,仅《北征赋》、《悼离骚》、《览海赋》和《冀州赋》。就在这本来不多的几篇当中 ,除《文选》完整地保存了《北征赋》外 ,后三者若非唐代类书保留片断 ,恐怕早已灰飞烟灭。对于班彪的赋作 ,我想从现存的三篇佚文谈起。《悼离骚》残文见于《艺文类聚》卷五十八 ;《冀州赋》残文大段见于《艺文类聚》卷六与…  相似文献   

9.
晋代鲁褒“伤时之贪鄙”而著赋体文《钱神论》,其主旨在于讽刺和批判社会“金钱至上”。自其问世以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接受的历史来看,一是继承鲁褒的批判用意,借史论事而讽今;二是因事用典,或咏“钱神”之“神”,或言不媚“钱神”之志。因此,只从《钱神论》的社会批判意义诠释作品,尚不足揭示其深刻的文化意蕴;而从接受史的层面考察《钱神论》的文化意蕴,亦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寒食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家骅 《寻根》2003,(6):54-58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它起源很早,且曾盛极一时。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五日,在清明前二三日。节日期间严禁举火,全吃冷食,故名寒食节。由于节日禁火,节日之前,家家户户都用米粉或面粉蒸糕、饼,有的糕、饼上还嵌上红枣,或是用大麦或粳米,加上杏仁煮成糖粥,准备节日里食用。这个节日“齐人呼为冷节”,又曰熟食(节)、禁烟(节)。(张萱《疑耀》卷五)由于冷食伤胃,“有内伤之虞,故令人作秋千、蹴之戏,以动荡之”(段成式《酉阳杂俎》、瞿《四时宜忌》引)。于是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等运动,遂相沿成为寒食节的游乐活动。城市里寒食节时还…  相似文献   

11.
朱和双 《寻根》2013,(5):24-30
笔者最近因研究需要在查阅清代阿昌族的图像史料时,有幸获见了台湾华文书局于1968年4月影印出版的《皇清职贡图》(精装二册,扉页钤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印”)。根据封面上提供的文字介绍,作为王有立主编的“中华文史丛书之十一”而印行的这部《皇清职贡图》署“永璇监修董诰撰”,其所复制的是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滇西地区的阿昌族在整个清代多被记作“昌蛮”或“昌”等,出于长期养成的职业习惯,我通过目录直接翻到该“影印版”正文的第1043页和第1044页,找到了要重点关注的“大理等府昌蛮”和“大理等府昌蛮妇”。  相似文献   

12.
鞠虹 《寻根》2012,(4):29-34
胶东半岛位于山东省胶莱谷底以东,包括山东省的烟台、威海、青岛等22县市。中国的北方地区盛产小麦,面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馒头即是其中之一。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馒头的称谓不同,如在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叫“馍”,胶东地区叫“饽饽”,等等。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的海洋里,未来和过去永远是人类求知的两大方向。在无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中,从古至今、自东到西,各个民族都对自己遥远的过去进行追忆。对于人类最早的住宅形式,经春秋时代教育家孔子整理的经典著作《易经&;#183;系辞传》上写道:“太古之世,穴居野处,禽兽逼人,有巢氏作,叫民构木为巢,而穴居之俗渐脱。食鸟兽之肉及草木之实,未有火化,至害卫生,燧人氏作,叫民钻木取火,而茹毛饮血之俗渐脱。”  相似文献   

14.
獾狗篇     
“獾”,或写作“獾”,似狗而矮,有利齿锐爪,穴居,昼伏夜出,食农作物,是一种害兽。獾油可治汤伤,皮可作褥子,肉古代认为是美味(《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灸”)。不过我曾尝过,并不好吃。(图一)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中国有百越,百越按汉语为很多种越人之意。《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言:“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后汉服虔注《汉书》为“非一种,若今言百蛮也”。据此,即由浙江到越南沿海地区都是汉人称为“百越”之地。但是从古越语来看,越人称“百越”则又不同。古越语“百”与“卜”、“濮”、“白”同音,意即“人”,即“百越”在越语解为“人越”,越语用倒装,译为汉语为“越人”之意。这种“越人”分布是在楚国南方即五岭山地前后。《吕氏春秋·恃君览》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  相似文献   

16.
竹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卫风·竹竿》中说:“竹竿,以钓于淇”。“如竹矣矣,如松茂矣。”《小雅·斯竿》中也有“瞻彼其奥,绿竹猗猗;瞻彼其奥,绿竹青青”之句。朱熹解释道:猗猗乃“美盛之貌”,青青乃“刚强茂密之貌”。晋人戴凯之撰有《竹谱》,记述竹类70多种,是我国关于竹子的第一部专著。竹子直立有节,枝叶挺劲铦利,类似书法的笔划,而绘制图画的毛笔,亦锋长而尖,所以古人称画竹为写竹。元代李仲宾的名著《竹谱详录》,凡十轼甚至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卷,系统介绍写竹的历史与技法,描述了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可见…  相似文献   

17.
《前赤壁赋》是脸炙人口的苏轼代表作,自来研究它的人都只谈它的文学性、艺术性,很少有从宗教角度去研究的。《前赤壁赋》是探合了佛道二家的思想,把两种思想巧妙地融合于赤壁的优美山水风月中,运用的艺术技巧十分高明,使人不知不觉。而且这两种思想在整个东坡一生的文艺创作中几乎都贯穿着。因此不弄清《前赤壁赋》中的思想,我们就很难对东坡的许多作品作出解释,对他海阔天空的艺术境界也无法了解深透。我们不打算像传统注释家那样将《前赤壁赋》分成若干段,然后逐段进行解释与剖析,我们仅将它分为两个大段。第一大段从“壬戌之秋…  相似文献   

18.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土的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的章节、字句有较大的差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今本《系辞》上第九章。即“大衍之数”章,为帛书《系辞》所无。帛书《系辞》在“《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後,紧接的是“《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章、即今本《系辞》上的第十章。帛书《系辞》的祖本到底有没有“大衍之数”章?或者说,“大衍之数”章到底是西汉  相似文献   

19.
邓稳  范佳 《中华文化论坛》2015,(3):41-46,192
屈原开创的一种新兴文体,经宋玉、枚乘、司马相如迭代创变,终于形成一种名为赋的文体。但在"赋者,古诗之流"的赋体起源观影响下,东汉《楚辞》注家王逸开始以《诗经》解释屈原作品中的"诗"字,洪兴祖《楚辞补注》承此不变,遂使"赋自《诗》出"的观念牢不可破。通过梳理以《诗经》释屈赋之"诗"的阐释现象,绾合《诗经》在南楚传播的特点及出土文献《采风曲目》考证屈赋之"诗"字不指《诗经》而指"自作之辞",揭示出儒家《诗》教观念对赋体缘起问题的遮蔽。  相似文献   

20.
正旧时人们认为亡魂在前往阴间的路上必经"恶狗村",为避免恶狗撕咬,在小殓时,家属预先将小棒和狗食放入死者衣袖或手中。小棒就是"打狗棒";对于狗食,各地有不同的称呼:华北和华东地区叫"喂狗饼"或"打狗饼"(陈德光、潘治武:《漫谈老北京人的丧俗》,《文史资料选编》第41辑,北京出版社,1991年),东北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