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多年来,中国足球历经挫折,屡次冲击世界杯未果,广大球迷为之伤透了心。中国足球打不进世界杯的症结何在?我认为没有有效地提高整支队伍的文化素养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回顾一下九二年的亚洲杯赛中国同日本队的半决赛,就很能说明问题。当时的情况是:比分二比二,人数是十打九,离终场还剩五分钟,日本队正选门将被红  相似文献   

2.
序:十年前就想为中国足球说几句话,犹恐伤中国足球官员、足球队员,以及广大球迷的心,故而旷日持久。但时至今日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因为,世界杯外围赛第二阶段的比赛已迫在眉睫,中国足球很有可能从此掉入不可拯救的深渊,足球的概念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从中国人的记忆中消失,那才是真正痛苦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再议对足球本质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冲击世界杯并不能掩盖我国足球仍很落后的事实。落后最根本地表现在对足球的认识上。分析了足球运动的本质,指出中国足球的出路在于转变认识,强调高校教师应站在更新观念的前沿。  相似文献   

4.
四年前,当我结束了40多天的法国世界杯采访离开巴黎前,我在最后一篇稿子中写到:这是一届很不精彩的世界杯,它离想象中最美的足球差距太大了。“说这届世界杯最好的是组织者,因为这是他们办的,他们不可能说自己办得世界杯不好;说挺好的是一些足球圈的人,因为世界杯永远比他们踢得好,他们不敢说世界杯踢得不好;说不好的是一些不懂足球的人,他们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但他们对足球寄托着美好的想象,所以他们就像说出皇帝的新衣那样‘单纯、幼稚’地批评世界杯不好。”这就是我当时说法国世界杯不好的理由。四年后,我又亲临了韩日赛场,对足球始终寄托着天真美好的想象。但回首韩日世界杯,我要说的是,这一届世界杯还不如四年前的法国世界杯,世界杯越来越不好看了。  相似文献   

5.
<正>2023年10月21日晚,由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大体联)主办,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大体协)和晋江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晋江2023年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在晋江市足球训练中心开幕。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晋江2023年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开幕。  相似文献   

6.
倪佳伟 《当代体育》2012,(19):56-59
2002年第17届世界杯,这是中国队首次杀入世界杯的决赛圈,中国足球第一次走向了世界接受世界足球的考验。今天,刚好是那一次世界杯之旅的十周年,中国足球正经历着另一场审判,当初参加世界杯的23名球员,也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境遇。  相似文献   

7.
通读世界杯     
世界杯是一部进口“大片”,造 价甚巨,一色的国际级明星联手出演,剧情迭宕起伏,故事真实可信;世界杯还是一顿“大餐”,欧式的,南美的,非洲的,计八八六十四道,色香味俱全。有人这么比方,说明世界杯博大精深,也说明中国人对世界杯用心用意之强烈。 眼福不浅,口福不浅,但终场了散席了之后呢?足球圈内的人士不该不识。世界杯至少是一面镜子,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可以正身,可以明  相似文献   

8.
周驰  杨璟勇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1):79-80,82
从多角度总结了中国足球队主教练米卢在其执教2a多的时间及在世界杯上给中国足球带来的变化,并提出了世界杯后中国足球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足球的“怪圈” 现代足球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史,从1930年第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开始,每隔四年全世界总要为了足球而疯狂一次。在风起云涌的世界杯赛场上推出了一代又一代天才的足球巨星,贝利、贝肯鲍尔、马拉多纳……他们驰骋在绿茵场上,留下了永恒的记录,那疾风迅雷般的突破,行云流水般的回防,精彩绝伦的过人,气势如虹的射门,倾倒了全世界。而今全世界有两亿人从事足球运动,数十亿人关注世界杯足球赛。然而在神采飞扬的世界杯赛场上却始终没有中国人的身影。非但如此,正当中国足球拼搏了数十年仍在为冲出亚洲步履艰难之时,刚刚认识足球的美国和非洲尼日利亚、加纳等国竟然已经挤进了世界杯决赛圈。中国国家队频繁地走马换将,著名的苏永舜、曾雪麟、高丰文、徐根宝、戚务生等教练面对着中国的  相似文献   

10.
2004年,中国足球流年不利。2006年德国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已经过去 一段时间了,长叹一声,我们发现又一个四年过去了。     尽管职业联赛使得中国足球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有越来越多的 人参与到足球中来,但是我们终究还是输了,而且得是那么“黑色幽默”。即 将成为记忆的本届世界杯预选赛是一面镜子,它折射给我们这样个结论:经 过了三年努力,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和2001年十强赛时相比却不进反退。    三年前,中国队在米卢的率领下走向世界杯;三年后,中国足球却连“资 格考试”都没通过。与此对应的是,中国国奥队在奥运…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与科学》2014,(5):63-66
基于符号理论和文化身份理论,采用质性研究的范式对中国球迷在足球世界杯期间的狂热镜像进行分析。结果认为:中国球迷在世界杯中"狂热"的路径主要依赖为个体欣赏需求的内源性偏好、观看世界杯的工具性征用以及球迷虚假狂热的被建构;球迷在世界杯中的狂热镜像凸显了球迷的身份焦虑和符号性炫耀消费;球迷们正是通过观看"他者"——足球世界杯体验到了逐渐丧失自我本真的尴尬进而出现了信仰焦虑、身份焦虑以及镜像焦虑。  相似文献   

12.
<正> “巴西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足球国家”,这句话很难找到反驳的理由,因为: ——巴西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足球“世界杯”的国家。世界杯比赛规定三次夺得冠军的国家可以永久保存冠军杯,巴西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三夺世界杯冠军的超级足球强国,一九七○年于墨西哥赢得第九届世界杯冠军后,便成为第一个足球世界杯——雷米(Ri—met)杯的永久主人。——巴西是世界上唯一每一次参加世界杯决赛圈的国家。——巴西的超级足球巨星比利,被称为“一代球王”,几乎是现代足球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让人们对女子足球感兴趣 第二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瑞典地方组委会近日公开声称:准备以一个不大的规模来举办女子足球世界杯。 瑞典女足世界杯组委会主席拉尔斯·奥克·拉尔格尔说:“我们1991年在中国看到了第一届世界女足锦标赛的宏大规模,也亲眼看到了中国球迷对于女子足球运动的极大热情。那届世界杯是令人难忘的。但是,我们不会重复中国组委会的作法,至少规模不会那么庞  相似文献   

14.
多少次,人们看着不争气的中国足球恨恨地说:“这辈子再也不看中国足球了。” 多少次,中国足球掌门人阎世铎避谈“豪赌世界杯”的敏感话题,而喋喋不休地大谈“工作重心转向青少年”。 您可千万别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因为冲击世界杯的号角一旦隐约可闻,球  相似文献   

15.
世界杯是中国足球永远不变的话题,在经历了四十四年的磨难、拼搏和等待后,中国足球终于在2001年10月投入到世界杯的怀抱。几代足球工作者的执着和不懈努力造就了中国足球的今天,不管他们曾经失败过多少次,曾经遭到过多少的谩骂,在今天,我们都应该对他们说声“谢谢”,没有他们,中国足球也绝不会有2001年10月7日这一天,他们永远是中国足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米卢离开中国的5个理由 1.中国队基本没有可能在世界杯上冲入第二轮 中国队出线后面临的问题就是世界杯的比赛。以亚洲球队在世界杯上表现,以中国足球目前的水平,中国得以参加世界杯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要想在世界杯上有出色表现几乎是痴人说梦。米卢的金字招牌是多次带领弱小球队从世界杯决赛的小组赛中出线,如果中国队这种可能几乎没有,米卢干吗要砸自己的金字招牌呢,他可以再挑另外一支球队去重现自己的神奇。 2.米卢不想以失利来结束中国队的执教生涯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观察统计法对东亚三强在第19届世界杯的比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东亚队伍特点鲜明,在本届世界杯基本发挥自身水平,但是与世界足球先进国家相比差距明显。韩国队在身体形态、年龄结构以及足球技战术打法和理念都接近世界二流球队,球队表现优秀,成为亚洲足球的领头羊;日本队队员身体形态成为了球队继续提升的瓶颈,但是球队依靠优秀球员的个人能力和球队战术结合是球队在本届比赛顺利进入16强,但是相对于韩国足球的全面进步尚有差距;朝鲜队对本届世界杯在各方面都相对落后,正确显示了亚洲球队与世界足球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并对中国足球提出建议:中国足球要定位准确,找准球队整体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建立完善的足球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8.
黑镜头一 片名:《那时我还年轻》 时间:1957年5月12日 地点:雅加达 第一主角:印度尼西亚队 第二主角:中国队 背景介绍:中国队第一次接触世界杯(第六届) 故事简介:那时新中国的足球还很年轻,甚至于对世界杯一无所知,就凭着我们年轻我们怕谁的冲动,年轻的年维泗、曾雪麟等人随着年轻的中国足球试探性地向世界杯迈出了第一步,可惜出师不利,首场比赛在雅加达0比2败给了水平并不高的印度尼西亚,最终以净胜球少于印尼一个而被淘汰,中国队第一次与世界杯说再见。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综述法、访问法、归纳法对世界杯足球赛经济效应及其中国足球出线后拉动国内足球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指出世界杯足球赛将给世界杯主办国带来巨大的效益,并促使转播权、国家队队员身价、国家队品牌等升值。  相似文献   

20.
自1957年迄今,经历7次冲击世界杯的悲壮征程,中国男子足球队在外籍教练米卢的率领下,今日终获参加第17届世界杯决赛权。他们的成功经验,以及米卢为中国足球带来的许多新观念、新思路,很值得中国篮球界借鉴。作结合中国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