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家本位”思想及其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家本位思想的延伸体家族是血缘群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族文化有其团体的局限性、狭隘性和传统社会的宗法性,与其他群体可能发生冲突。主流文化多年来对其持恶意态度,今天,重新审视“家本位”思想及其延伸,分析它在增强民族国家凝聚力、建设社会伦理及其了解华人交往规范及家族企业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对现代化建设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真实的集体"思想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论方位,它以实现社会整体的进步与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统一为最高目标;它既是价值目标和理想,也是价值运动和过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中国梦",迫切需要整合与超越传统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构建新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引领社会每一类利益群体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真正实现民族梦、国家梦与个人梦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维护社会的群体和谐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目的。“该严”或是“当宽”,应以社会稳定与秩序为基点。稳定与秩序,是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石,内在地包含着犯罪控制和公共安全。随着西方国家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型,当代国际刑事司法理念与实践的一个共同趋势是加强犯罪控制、维护公共安全。中国社会历来以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为最高价值,强调群体和谐,崇尚对社会秩序的维系,注重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量,其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个人本位价值观为价值尺度的.为使国人在观念层面上能获得独立自由和精神的提升,他偏执地对传统文化作出了强调批判、强调否定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西方社会实行个人本位主义,中国传统社会则奉行家族本位主义,这是中西社会在立国基础上的重大差别。辛亥革命之后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运用西方以个人本位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的家族本位观念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是,中国现代的个人主义仍然是脆弱的,具有鲜明的群体性。  相似文献   

6.
简论存在主义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存在主义是一种反传统哲学的学说.它的教育观强调学生本位,即以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人为核心,主张受教育者自己选择、自己塑造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捍卫个性的教育,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这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知识论、师生关系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几个方面.分析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可以为我们今天学校实施个性教育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土地·血缘·共有观--兼论中国人的公私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兵  汪丹 《历史教学》2003,79(4):25-29
土地、血缘和共有观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基本要素.家国同构"差序格局"的本质应是以大大小小血缘群体为核心构成的拟血缘金字塔形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群体共有制基础上的以群体为本位的、相对与弹性的公私观.  相似文献   

8.
一、何为“义务本位”“义务”在伦理学上的意义,是指自觉履行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本位”的本义表示“根本的位置”、“中心位置”,引伸为“基础、核心”,如“全本位”、“官本位”等等.本文使用“义务本位”概念,旨在表明这样一种观点:“义务”是整个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尽管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中并没有专门提出“义务”概念,但其全部的道德理论和德目都是在强调个人对他人、对家庭家族、对社会的义务这种意义上展开和演绎的,所有的教化形式都是要把这种“义务”植根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简言之,“义务本位”就是在伦理道德体系中,把“义务”放在“核心”、“基础”的地位上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核心 ,探讨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问题 ,以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论为主要内容 ,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这些都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一、优秀传统文化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中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 ,始终贯彻着一种“公忠”的道德原则 ,强调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显示着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在价值取向上 ,坚持以群体为本位。在公私关系上 ,强调“公”。《诗经…  相似文献   

10.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是个人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蒋梦麟坚持个人本位、素质中心、文化中心以及经济中心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有力地批判了传统教育的社会本位、政治中心和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对于当前我国新教育价值观的构建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育工作,用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材之一很有必要。这会有助于青年接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它是现代革命历史的产物,但是它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几乎找不到个人为本位的思想资料,大量  相似文献   

12.
权利观念:法制教育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个案实证分析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是因为长期受制于"义务本位"和"国家本位"思想影响,忽视个人权利的结果.由此提出,作为推进中国法制化进程的法制教育,必须重视以权利观念为核心的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群体本位,而西方国家(特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尤指英美)则强调个体本位。从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出发,对中西方思维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并侧重分析造成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差异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立国"与"立民"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基调,也是这一时期思想启蒙的主题.当时国中大部分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国家独立、民族振兴,才有作为国家民族一分子的个人的解放与发展.立国也好,立民也好,均着眼于群体的挺立,可称之为"立群".立群思想强调个人对群体的绝对服从,群体利益高于一切.鲁迅曾是立群主张的热心唱和者,他的《中国地质略论》《斯巴达之魂》等早期文章均是热情洋溢的爱国主义宣言,表达的是对民族提振和国家兴起的强烈渴盼.  相似文献   

15.
论主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我国高校德育的发展历程,有两个方面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是前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是中国封建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念。由于这种影响使高校德育形成了强调统一性、消解差异性的教育目标,形成了以简单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和政治为中心的教育内容。如果说前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影响是阶段性的,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社会轻个人的价值观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影响则是持久性的。它构成了我国高校德育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是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形成的,其突出表现是政治—…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代刑事和解制度将犯罪行为看作是对个人权益的侵害,以个人本位为出发点,体现对被害人、犯罪人和社会利益的人文关照。中国传统刑事调解制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学”思想,追求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维系的是国家本位的社会结构。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顺应传统,兼学西人,探寻中国刑事法律制度的改革之道。  相似文献   

17.
一、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即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信个人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现举出个人主义价值观中有代表性的几点略加阐释:  相似文献   

18.
对外战略是指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以增进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各种政策、策略和原则。国内外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文化因素在对外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文化价值观可以引导国家利益的建构和追求方向,同时它本身也是构成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中国和平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国在对外战略中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在这方面,中国战略文化传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泛道德主义取向、和合思维、“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以及诚信博爱是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核心。这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仅有利于增进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回应和化解当代世界的各种冲突与矛盾,而且有助于形成全球共同体意识、实现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20.
价值驱动型学校建设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新追求和新境界。价值驱动型学校是以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反思和实现为主要管理活动的学校,与经验驱动型学校和技术-效能驱动型学校相比,具有文化地图清晰、价值观管理贯穿、内群体文化团结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核心价值观背后的国家文化哲学,从群体本位、家隐喻、人际和谐、三省吾身四个方面,深刻而长远地影响着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践活动的开展。价值驱动型学校建设是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在国家文化哲学的指导下,甄选-保卫、引导-教练、觉察-创建三种联合工作机制和策略有效推动价值驱动型学校的建设和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